唐伯元(1540—1597年),字仁卿,
澄海区(今属
广东省)人。大儒、理学家。嘉靖四十年(1561年),唐伯元考中
举人。
隆庆五年(1564年),唐伯元与好友
潮阳区周光镐一同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周光镐登第,唐伯元则落第,于是唐伯元独自回到石塘帮吕怀修订《历纪古义》。万历二年(1574年),唐伯元再次赴京,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历知万年、泰和二县,并有惠政,
中国民主建国会生祠以纪念。迁南京户部主事,进郎中。唐伯元受业于永丰人吕怀,“践履笃实,而深疾王守仁新说”,因上疏反对王守仁从祀
孔子庙,被贬为海州通判。屡迁尚宝司丞。吏部尚书杨巍雅不喜欢王守仁学说,心善唐伯元,用为
吏部员外郎。历考功、文选郎中。后命改南京他部,而唐伯元已去世。
唐伯元从政和治学都很出色,以清节知名。《明史·儒林传》中说他是“岭海士大夫仪表”,《
明儒学案》称颂其“治行天下第一”。 其事迹,记载于《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之中。
人物生平
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
广东省澄海区苏湾都仙门里(今属
汕头市澄海县
溪南镇)。生于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卒于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
唐伯元于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考中
举人。1574年(明万历二年)得中
进士,自此进入仕途。半年后任江西万年知县。1575年(明万历三年)任
泰和知县。1580年(明万历八年),唐伯元调任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不久升任尚宝司丞。1584年(万历十二年),唐伯元被贬到海州任判官。不久又调到
保定府任
推官。1585年冬(明万历十三年)调任北京礼部制司
主事。1591年(明万历二十年)母逝,回
潮州市守制。1594年(明万历22年)秋,守制三年满的唐伯元回京任原职,不就升调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文选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后告老回乡。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秋,离世。逝后的1625年(
天启五年),
朱由校追封唐伯元为
太常少卿。
科举出身
1561年(嘉靖四十年),唐伯元22岁中举,与
潮阳区周光镐结成莫逆之交,此后还成为姻亲。周光镐的父亲
周孚先曾在南京与江西永丰(今江西广丰)
吕怀一同拜大学者
湛若水为师。湛若水与
王守仁一样主张知行合一,但特别倡导“随处体认天理”,以避免空谈良知,脱离社会实践,又避免“直任吾心”去胡乱实践。唐伯元与周光镐结识时,周孚先已去世,遂于1568年(明
隆庆二年)一起到永丰石塘师从吕怀,学习吕怀的《三书本义》。
1564年(隆庆五年),唐伯元与周光镐一同上京赴考,结果周光镐登第,唐伯元则落第,遂独自回石塘,帮吕怀修订《历纪古义》。唐伯元从吕怀处接受了湛若水的学术观点,并使之更具实践性。他认为心性(或曰天理)是以物为载体的,离开物,心性便无从谈起。他把物限定在“身、家、国、天下”,最终目的依然在于实现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574年(万历二年),唐伯元再次赴京,得中
进士。
仕途历程
唐伯元任江西
万年县县知县时,万年百姓为其立生祠。据
陈一松(官至工部左侍郎)撰写的《送唐曙台令万年序》所载,万年幅员仅数十里,建置才50年,一直“未有制科往令兹土者”。以正式制科进士为万年县令,还是从唐伯元开始的。唐伯元不很乐意,在京“同乡诸君子合饯于郊”时,陈一松以此序勉励他“勤恤民隐,不小视万年”,要“不遗余力”地作好生产、治安、礼教等工作。唐伯元未负所托,因此一年后调离时,百姓立了生祠。
唐伯元任江西吉安府
泰和县知县时,泰和百姓为其立生祠。
吉安县是唐伯元所推重的“三罗”故籍(
罗伦、
罗钦顺、
罗洪先)。唐伯元在泰和五年,以三罗的反对空疏学风、不事奢华为典范,为政为学,很受当地士民推崇。
周光镐闻知,曾去信:“彼中人士颂足下政泽,前百年未有也”。1580年(明万历八年),唐伯元调任南京户部主事,百姓也为他立了生祠。
唐伯元任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升任尚宝司丞期间,1584年(万历十二年)
御史詹事讲疏请
王守仁从祀
孔子庙。
大学士申时行等也以肯定王守仁的功业、气节、文章为由支持从祀建议。当时,思想领域言必称程朱理学,王守仁针对一般读书人都把程朱学说当作获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言行不一的流弊,坚持了“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新学说,打破了学术界的僵化局面。唐伯元先后上呈《争从祀疏》、《进石经大学疏》及自己加注的两本《石经大学》,反对王守仁从祀孔庙,称“守仁言良知新学,惑世诬民......后人效之,不为狗成,则从鬼化矣”。南京给事中钟宇淳上疏,指唐伯元“诋毁先儒”。唐伯元遂仍被贬海州判官。不久,又调
保定府任
推官。又于1585年(万历十三年)冬,调北京任
礼部制司
主事。
唐伯元任北京礼部制司主事期间,于1590年(明万历十九年)春,奉旨到民间为年方10岁的
皇长子选取宫女。期间,唐伯元上《论选宫人疏》。根据疏中所奏,唐伯元第一次奉旨选美,中选者不够十分之一,少女们不是“逃慝”,就是“污容毁体”。第二次奉旨选美,因先予“晓谕”,才得以顺利完旨。唐伯元在疏中直陈其弊。当时,唐伯元任职已满六载,吏部也已按惯例提出了升之拟,但阅过奏疏的大臣无不恐怕其触动帝怒,将擢升之拟压下。后
朱翊钧御札承认过失,才得擢升,唐伯元遂在湖广负责秋闱主考。任尚宝司任司丞。
归隐潮州
因母亲去世,唐伯元回潮州府守制。在此期间,他在西湖山北麓建了寿安寺(今属
湘桥区。
李宏新《
1991:潮汕分市纪事》附录。
潮汕地区的历史沿革),在南岩下建了紫竹庵,守制期间的撰写出《礼编》28卷,前后共花了5年工夫。
唐伯元晚年归隐,回到潮州,筑醉经楼于潮州府城西西湖山北麓的寿安寺旁,命名为梅花庄。又在
雁塔区下钓鱼台。为岭海士大夫所敬重。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秋后离世。
作品一览
唐伯元作为一代大儒,理学名家,其著述甚丰,但大多已失。今存的《
醉经楼集》,是唐氏主要著作。醉经楼为1587年(万历十五年),唐伯元告假省亲期间构筑于潮州西湖之小楼。《醉经楼集》卷一为诗,70余题。卷二至卷五为文,其中卷二为经解,50篇;卷三为序,11篇;卷四为记,10篇;卷五为书、启,44篇;卷六为杂著,18篇。书后附奏疏9篇。全书约9万字。
轶事传说
半夜出阵日
“半夜出阵日”是
潮汕地区熟语。这个俗语出自澄海溪南仙门,其意思近乎“出人意外的喜事突然降临”或“不符合常理的事突然出现”。民间传说,唐伯元是天上
文曲星下凡降世,有感天动地的气魄。明朝嘉靖十九年农历十月初五日,即唐伯元出世那天的傍晚,唐天荫家门口的水井滚沸了,水滚上了井面,到处漫流,老人们说这是吉祥之兆。到了深夜,本是漆黑的夜空,然而邻居中有人发现,唐天荫家屋顶忽然间彩霞朵朵,“日光”明亮,照得门前宛若白昼。村民们都惊呼起来:“半夜出阵日啦!”就在此时,唐天荫的妻子
许姓产下了一个男孩,过了一会儿,红霞彩云白光自动消失。唐家产下的这个男孩取名叫伯元。自此,
潮汕地区便流传了“半夜出阵日”这个俗语。
镇压小鬼
潮汕民间有唐伯元“镇压小鬼”的传说。唐伯元出身农家,家单财薄,他父亲唐天荫为人忠厚朴实,务农为生;母亲许氏手艺超人,勤耕善织,为贤淑之妇。唐伯元家除了种已有的几亩薄田山地之外,还租种了莲阳槐泽王员外的水田,孩提时的伯元便常常帮父亲干农活。传说有一次,王员外家闹鬼,弄得家无宁日。一天晚上,王员外睡梦中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小鬼在商议,其中一个小鬼道:“明天唐大人要来,他阳光太高,我等受不了,怎么办?”另一个道:“你看那边桌子下面有两个瓮子,我俩何不藏身瓮子里”。两个小鬼遂各自躲进瓮中,王员外听后记在心中。第二天一大早,王员外刚开门,便见佃户唐天荫带儿子挑粮来交租,心中揣度:“唐大人”莫非是指唐天荫不然!再打量他儿子,气宇轩昂,一表非凡。员外便问了伯元名字,又问了不少问题,伯元虽小小年纪,却对答如流。接着王员外又问伯元会不会写字,当伯元回答刚上学识字,只会背写《
三字经》,王员外心中暗喜,便搬来文房四宝,请伯元在两张红纸上面分别写上“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并署名“唐伯元”。王员外得到伯元墨宝,好似获得天师灵符,迅速将红纸分封在两个瓮子口上,命家人投进池塘,两个小鬼被镇在里面,再也不能投胎出世去了。
红鞋换乌靴
“红鞋换乌靴”是
潮汕地区熟语。在封建时代是用来指代读书人告别童年,走上仕途。该熟语起源于唐伯元的趣闻。传说少年的唐伯元不仅天资聪颖,而且胆气过人。有一年春天,村里的几个牧童牵着四头大水牛到村前田洋中去放牧。由于一时疏忽,
水牛偷吃了隆都南溪
进士出身的乡绅赵云南家水田的几株稻苗。赵云南的家人硬是把四头大水牛拉回去,缚在宗祠的石柱上。放牛的小孩哭哭啼啼回村中告知事情原委,仙门里的乡里老辈多次上门索讨赔礼,赵云南依仗权势,拒不交还。村民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商量了好久,都苦无良策。此事被年方十岁的伯元得知,他自告奋勇要去南溪讨牛,众人都觉得惊奇,父亲以为他闹着玩,还责怪伯元不自量力。但此时大家也别无它计,只好让一个牧童跟伯元同去南溪讨牛。
仙门里与南溪村隔江相望,伯元过了南溪渡头,上岸后问了路,直奔赵氏祠堂。对方以为仙门来了什么“大人物”,见原来只是两个乳臭未干的小孩,遂鄙夷不屑,暗自冷笑。伯元凛然跨进
聂氏宗祠,厉声质问对方为何拒不交还
水牛,双方论理力争,伯元毫无惧色,指出牛是牲畜不是人,不晓得什么是稻苗,什么是水草,偷吃水稻并非故犯。而你赵云南乃
进士出身,饱读圣贤诗书,却为何与牲畜一般见识,况且我村老人也多次上门赔礼,你还拒不交还,难道要霸占四头大水牛不成,岂不辱没了进士身份一番话把赵云南驳得目瞪口呆,无话可说,白知理屈。惊讶之余,便大声对伯元道:“我出一个对子,你如对得上,水牛任你牵回;如对不上,二山相叠——请出。”伯元朗声说:“那就请出吧!”“手抱石柱团团转。”赵进士双手围着
聂氏宗祠大石柱边转边吟道。“脚踏楼梯
步步高!”伯元不假思索、脱口应对。但赵
进士还不服气,又冲着伯元讥讽:“早出日头唔成天。”“日落西山无久时。”伯元回敬道……就这样四头大水牛被两个小孩牵出南溪村。
赵云南暗暗惊叹伯元的胆略才气,但还是不甘心败在一个小孩手下,于是暗中命家人赶在伯元之前,故意将稠粘粘的乌黑池塘涂泥,厚厚地铺在伯元他们必经的灰堤路上,看他怎么办当伯元牵牛来到这段泥路时,见此情景,知是赵进士所为,但他没有后退,也没绕道,更没有脱下来时穿的红鞋子,便毫不犹豫,昂首阔步地走过去,边走边高声念道:“红鞋换乌靴,勿睬做俺行。”果然,少年的唐伯元长大后考中进士,累官至吏部郎中,成为“理学儒宗”,被誉为“岭海士大夫仪表”。而唐伯元“红鞋换乌靴”的趣闻便在
澄海区一带传为佳话。
后世影响
唐伯元的一生以清节知名,《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唐伯元”条称:伯元清苦淡薄,人所不堪,甘之自如,为岭海士大夫仪表。在治学与治政都颇为出色。
学术上,唐伯元正处陆王
心学的流弊则是“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晚明时代,唐伯元在学术上不认同
王守仁“心学”,认为“《六经》无心学之说,孔门无心学之教,凡言心学者,皆后儒之误”,故上疏反对王阳明从祀
孔子庙,请黜
陆九渊。同时作《白沙文编》,以示对白沙之学的支持。唐伯元对王学的批判,开启了明清之际新学术的先导。他曾说,“
郑玄、朱元晦,皆圣门游、夏之列”,“两汉近三代,若
董仲舒、
扬雄、
刘向、郑玄、
徐干,皆其杰然者,其绪论往往可采也”。这些说法肯定了汉儒学术的价值及汉学与宋学的可调和性,这也是
清代汉学家的普遍看法。在经学考据方法上,唐伯元主张“解经以传,不如解经以经,合而解则明,析而解则晦”,即在研究
中将儒经中的各事、各义联系起来,使不同的儒经相印证,这也是清代汉学家提倡的治经方法。
文艺上,唐伯元的诗歌也很受称誉。作为理学家,其诗难免“沉酣六经之津液”,但他能去其糟粕,不事雕琢,自然清幽。如《官人行黄梅道中为役夫述》有句:“前岁树皮尽,去岁草根绝”,诉说荒年之悲惨,明白如话而不失雅致;《新移芍药台上》有句:“旧蕊支新蕊,深红间浅红”,描述芍药之形态,清淡素雅而不失绮丽,都颇可见其功底之深厚。
其从政,因耿直清节、勤政爱民而备受后人追摹。 《明史·儒林传》说他是“岭海士大夫仪表”。《明儒学案·卷四十二》称颂唐伯元“治行天下第一。”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理学儒宗坊,在大街。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
唐伯元未离世时,江西万年知县及江西
太和县百姓感其功德,便建有生祠。其身后,潮州府也为其功绩立有“理学儒宗”牌坊。该牌坊建于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理学儒宗”坊原在太平路羊玉巷口。坊北镌“铨曹冰鉴”。“理学儒宗”左坊眼镌“赐环
礼部主事”,右坊眼镌“钦差主试湖广”;“铨曹冰鉴’左坊眼镌”特起文选郎中”,右坊眼镌“简右尚宝司丞”。下横梁两面同镌有“万历甲戌科
进士崇祀名宦乡贤唐伯元”。其中,“儒宗”即是儒者的宗师;“铨曹”即是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冰鉴”即喻明察。坊于1951年拆除。2009年按原貌原址重建于
太平路羊玉巷口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