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君,男,1958年3月生,江苏宜兴人,
江苏省政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江苏省人民政府咨询专家、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地方大学协作会会长,Frontier of law in China;Springer Press特约审稿专家。
1996年1月-1997年1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政府与
政治学系做访问学者。
2017年2月10日,
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选举王卓君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学术成就主要从事学科方向为哲学、文化学和
政治学,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自然辩证法、西方哲学史、
文化人类学、科学创造心理学等,先后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及著译作百万余字。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政治机构的比较研究等。现为中国哲学学会会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全国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
江苏省高校行政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发表著译作200余万字,代表著作有《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现代政治学引论》、《科学认识论史》、《中国大学外部经济关系研究》等,代表译作有《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在《
管理世界》、《
中国行政管理》、《
中国法学》、《
中国高等教育》、《
学术界》等专业权威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被《
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广泛转载和引用。教育成就王卓君所领导的
东南大学在办学与发展方面有王卓君校长的一套自己的领导方式,在东吴文化2500多年的熏陶下,
苏州大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人文底蕴久而弥笃,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培育了众多名家圣贤。这里曾云集并走出了
章太炎、费孝通、赵朴初、
倪征燠、黄人、
唐文治、
钱仲联等一批大师级人物,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较快发展,以苏南为依托平台和服务对象的办学和研究特色初步显现,并在一些学科和领域取得了令海内外瞩目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科建设不断推进,平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为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学、
政治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中国近现代史、金融学、英语语言文学等12个学科为“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二是科研项目保持良性发展态势,科研质量有了新的提高。科研项目的立项总数,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能力最直接的指标,而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是一所高校参与全国科研竞争能力的显著标志。2002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73项,其中国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47项,其中重点或重大委托项目5项。在数量保持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学校高度重视并倡导科研质量的提升。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团队建设有了新的成效。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将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全校队伍建设的总体格局,建设了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文社科研究队伍。四是人文教育不断深化,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苏州大学在秉承
东吴大学注重通识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办学理念经过百余年尤其是
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已在学校整体学科布局中占有了重要地位,推出了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形成了若干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直接推动了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苏州大学文科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牢固确立并始终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文科发展战略。立足地方,就是从学校文科的自身条件出发,紧紧贴近地方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立足苏南、服务
江苏省、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办学思路,学校围绕国家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组织学术研究。学校先后成立了苏南发展研究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昆曲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园林文化研究室、苏州园林遗产保护研究所等,使学校成为了吴文化研究的重镇。社会评价王卓君在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对内要求六个字“改革、效率、和谐”,对外六个字“发展、资源、互动”。内部要不断推动改革,求取最高效率,形成和谐的学校环境;外部要正确把握好发展的机遇,最大限度地争取办学的资源,形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使
苏州大学真正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王卓君的治学理念是“内和、外协”四个字。大学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和强劲幅射源,大学内部的和谐是大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大学和外部社会的协同则是大学发展的必然条件。一百多年来,苏州大学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开放,使学校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办学风格。开放融合,既体现了苏州大学的精神气质,也彰显了苏州大学的活力魅力,使这所百年老校仍然青春焕发、活力依旧。因此,我想倡导的文化精神是开放融合。在《
光明日报》“走进
苏州大学”专版中,王校长以学分制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的推行,将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完整的教育,成为培养“完整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