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经国,番禺黄埔村(今属海珠区琶洲街)人。其
曾祖父永成于明洪武初年由番禺北亭乡迁到风浦乡(今黄埔村)南约荣西里居住。梁经国的父亲昭绪,从事乡村私塾教职,生活贫苦。经国7岁时,父亲逝世,日子更加艰苦。他无法入学读书,只好白天到距家30多里外的广州城做小贩,晚上则回家帮助母亲织布,母子相依为命。
乾隆四十三年(1778),经国18岁时,入冯氏洋行做伙计,学习洋行商务。23岁,娶妻凌氏。从此,夫人在家织布,梁经国则在
广州市为冯氏洋行上班,生活开始好转。一直做洋行生意、对外贸颇有心得的梁经国,在略有积蓄之后,便想自立门户,一展拳脚。嘉庆十三年(1808),梁经国创立天宝行,成为广东十三行行商之一。梁经国因历次捐输得到清政府加晋官衔,封通奉大夫(从二品封阶), 追赠
光禄大夫(正一品)。
梁经国开办天宝行之后,利用自己良好的商誉,争取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长期的贸易合作。刚创立的
天宝行,一开始就取得英国东印度公司毛织品贸易的1份额,以后上升到两份。而且在历年的茶叶出口贸易中,贸易额均占各行商贸易总额的8%-10%。这在当时的小行商是少有的。自1811-1833年,天宝行承保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货船,从2艘升至3艘,最后达到5艘。
天宝行就是在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下渡过难关,使其商务日益发展。天宝行在行商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从创立后的第三年(1811)排位
倒数第一位,以后逐年上升,1821年为倒数第四位,升至1830年、1831年的顺数第五位,居10个行商中的中间。
从《广州西关下九甫文澜书院碑记》可知,嘉庆十六年(1811),天宝行与其它两个行商捐款建筑公产房屋一所、下九甫南向住屋一所,价值银8000两;花园书厅1所,平排4间,各深4进,价值银3820两,以创建文澜书院。他还为澳门重修
妈阁庙捐银。
爱新觉罗·旻宁七年(1827)十月,67岁的梁经国退出行务,交由其次子
梁纶枢(又名梁承禧,1790-1877)接办行务。广东十三行在历史舞台中消失后,行商各奔前程,而
天宝行的后人则弃商从政为官和弃商从学为士。梁经国自幼因家贫未能读书,虽然后来创办天宝行取得成功,他希望子孙后代能读书登科及第,光宗耀祖。于是聘请名师在他的家乡黄埔村开办了“左桓家塾”管教子弟读书。从子辈开始,除梁纶枢继承父业成为行商之外,另一儿子梁纶机(同新)顺利走上科举之路,其后辈考上
举人者甚众,仕途发展也颇顺利。一直到当代,这个重教育的家族转变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