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席
东亚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
避席亦作辟席,拼音是bì xí,是东亚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东亚传统以前习惯席地而坐(中原地区在宋代以后才普及使用椅子),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而伏于地,这种做法便叫做避席。避席也叫避廗,可指离席或席中不告而别,也指回避、退避或者躲避。
起源
“避席”起源于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曾子避席”。说的是:有一次曾子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参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后来很多人都向他学习这种礼仪。
引证详解
1.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
①《吕氏春秋·慎大览》:“秦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②《文选·司马相如\u003c上林赋\u003e》:“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廗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
③李善注:“《孝经》曰:‘曾子避席。’廗与席古字通。”
④《汉书·灌夫传》:“已婴为寿,独故人避席,余半膝席。”
唐僧《大唐西域记·珠利耶国》:“於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
⑥《三国演义》第四回:“允避席问曰:‘曹操有何高见?’”
⑦《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燕太子丹屏左右,避席而请曰:‘今日之势,燕、秦不两立,闻先生智勇足备,能奋奇策,救燕须臾之亡乎?’”
2.指让席,以示敬意。
①《庄子·盗》:“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
②《晏子使楚》:晏子避席对曰:“.......................”。详见《晏子使楚》
3.泛指离席。
①《文选·司马相如》:“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李善注引郭璞曰:“愀然,变色貌。”
②唐·薛用弱《集异记·王涣之》:“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③清·捧花生《画舫馀谈》:“觞客未毕,勿避席而起。”
4.指逃席。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主人,让闻我主索地,赵君避席,主人反欲见伐。”
5.犹离职。
宋·洪迈《夷坚支志乙·永悟侍者》:“悟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复留。’遂遣出院。未几,悟亦避席,与之侄过南康。”
6.回避,避退。
①宋·洪迈《夷坚志补·凤翔道上石》:“两屏相对,列于便殿燕几,他珍器百种皆避席。”
②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花面冲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只为从来雅尚。”回避,躲避的意思就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不适合出现或在被敬酒的时候在或者在被要求和邀请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的时候的意思!
其它
敬酒时,被敬酒的人都要离开席位以表示对敬酒人的尊重,这一行为称“避席”。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起源
引证详解
其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