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席亦作辟席,拼音是bì xí,是东亚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东亚传统以前习惯席地而坐(
中原地区在宋代以后才普及使用椅子),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而伏于地,这种做法便叫做避席。避席也叫避廗,可指离席或席中不告而别,也指回避、退避或者躲避。
“避席”起源于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曾子避席”。说的是:有一次
曾子在
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参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后来很多人都向他学习这种礼仪。
⑤
唐僧《大唐西域记·珠利耶国》:“於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
⑦《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
燕太子丹屏左右,避席而请曰:‘今日之势,燕、秦不两立,闻先生智勇足备,能奋奇策,救燕须臾之亡乎?’”
①《文选·司马相如》:“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李善注引
郭璞曰:“愀然,变色貌。”
②唐·
薛用弱《集异记·王涣之》:“忽有
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一折:“主人,让闻我主索地,赵君避席,主人反欲见伐。”
宋·
洪迈《夷坚支志乙·永悟侍者》:“悟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复留。’遂遣出院。未几,悟亦避席,与之侄过南康。”
②清·
李渔《奈何天·虑婚》:“花面冲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只为从来雅尚。”回避,躲避的意思就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不适合出现或在被
敬酒的时候在或者在被要求和邀请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的时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