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当代通称为《三国演义》,简称《三国》)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
陈寿《
三国志》和
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
水浒传》《
西游记》《
全本昆曲《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四大名著。
公元190年,擅自废立汉朝皇帝的权臣
董卓与地方大员之间爆发大规模内战,董卓挟年幼的
刘协迁都
长安。中央衰弱,地方割据,经过数十年的混战,全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曹操之子
曹丕于220年废汉称帝,国号魏,统治北方;
刘备于221年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蜀汉,占据西南;
孙权于229年称帝,国号吴,拥有东南。三分之势持续了四十余年,而后263年
魏灭蜀之战,265年晋篡魏,280年
晋灭吴之战,天下为
晋朝所统一。史家将这近百年的历史称为“汉末三国”或“三国”。
三国时代的军政、历史、人物记载于《
三国志》《
后汉书》《
资治通鉴》等史书中。
中原地区民间也广泛流传三国主题的故事,持崇尚刘备集团、贬抑
曹操集团的立场。宋、元时期兴起的戏曲、
曲艺从民间三国故事中取材,出现了《
三国志平话》等话本小说和一批三国主题
杂剧。在史书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罗贯中融入个人的思想观念,发挥艺术创造力,写成长篇章回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
刘备集团的兴衰为主线,用史家口吻讲述从
黄巾军起义到三分归晋的历史。
《三国演义》在叙事中加以褒贬,毫不隐晦地传达作者的价值观念:崇尚明君、仁政的理想化政治世界,谴责残忍、诡诈、制造乱世的昏君、奸臣。小说写了超过1200个人物,采取特征化性格的方式,塑造了智慧竭诚的诸葛亮、勇武忠义的
关羽、亦奸亦雄的
曹操等一大批形象鲜明的角色。叙事谋篇极有章法,能将取材自不同文本的零散片段串联成清晰的叙事线,单个故事内因果逻辑缜密,各个故事之间脉络分明。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
文言文,重叙述而轻描写,重共性而轻个性。
小说出版后深受欢迎。现存明清刻本超过100种,可以分为“志传”和“演义”两个系统,前者更接近原作的本来面貌。清康熙年间,毛纶、
毛宗岗父子加工、点评的版本刊行,风靡图书市场,成为《三国演义》事实上的定本、通行本。早期版本分若干卷、240段,每段前
标目;今通行本不分卷,分120回,回目为对偶的上下句,各回以“且听下回分解”结尾,以“且说”上回情节开头。
《三国》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三国》也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引发了历史演义小说写作的热潮,而始终未被超越。《三国》的影响力遍及全球,在
日本、
朝鲜半岛等地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华人世界。《三国》的魅力跨越时间,直到今天仍是众多电影、电视剧、漫画、电子游戏的取材来源,在成书六百多年后仍有成千上万的读者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智囊宝典乃至生活的百科全书来阅读。
书名
小说原作题名不详。明代诸刻本的书名不一,除“古本”“校正”“新刻”“大字”“全像”等名目外,基本书名大多分两类:一类题作“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另一类题作“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有一些刊本混称“
三国志传演义”或“演义三国志传”等,或干脆简称“三国志”。
清代毛评本流行以后,书名普遍定为“三国志演义”。与此同时,明清笔记中亦出现“三国演义”之说。当今中文世界广泛采用“三国演义”作为正式书名,学术界仍常见“三国志演义”的说法。
成书
作者与年代
明代著述和刻本多记录《三国演义》的编著者是
罗贯中,字贯中,
东平县(今山东东平)人。他可能还参与了《
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的编著,但不清楚具体承担了哪方面工作,与
施耐庵是何关系、如何分工。章回小说《
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也署名罗贯中,但不少学者质疑这些并非他的作品,系后人伪托。
贾仲明《
录鬼簿续编》中记载了一位名叫罗贯中的戏曲家,
太原市(今山西太原)人,大约生于元代中期1320年前后,今存有其创作的历史题材
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这位罗贯中与《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否是同一人,如果是的话其籍贯是东原还是太原,这些问题都尚无定论。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同样颇有争议,元代中后期、元末、明初、明中叶四种说法并存。因无定论,通常称其成书于“元末明初”。
取材与创作
三国故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东晋王隐《
蜀记》记载诸葛亮大开城门智退
司马懿;
隋炀帝曾和群臣观看三国题材的
木偶戏;
唐朝寺院中流传“死诸葛怖生仲达”的俗贤故事;
晚唐李商隐诗句记录当时儿童对三国人物
张飞、
邓艾的形象十分熟悉。宋、元时期,讲史艺术勃兴,从三国故事中大量取材。
北宋瓦舍中出现了专说三国的讲史家,并表现出崇尚
刘备集团、贬抑
曹操集团的倾向性。金元时期出现了三国主题的讲史话本《
三国志平话》《
三分事略》,两书内容几乎一致,前半部分主要描述张飞之勇,后半部分主要描述诸葛亮之智,虽然较为粗疏,但已集民间三国故事之大成,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框架。与讲史一同兴起的戏曲也好演三国题材,已知宋元戏文、金院本、元及元明之际
杂剧中有三国戏七十多种,多演
蜀汉人物的英雄故事,如
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
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等。元杂剧多由才人执笔,完善情节,顺畅文字,使三国民间故事向文人创作转化。
中原地区的史传文学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汉末三国的历史主要见载于
陈寿《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范晔《
后汉书》,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朱熹、
赵师渊《
资治通鉴纲目》等史籍。
《三国演义》受到民间文学和史传文学两方面的影响。在民间文学方面,继承了一批虚构人物和故事、拥刘贬曹倾向、《
新编五代史平话》的全书整体框架、戏曲较为精巧的情节设计。在史传文学方面,史料来源多倚仗《三国志》及注,整体框架和分回立目的编方式则借鉴《资治通鉴纲目》。两者之中,民间文学的材料多大幅度加工,用作故事情节的关键部分;史传文学的材料一般较少修改,作为故事的背景、结果或连缀部分。小说又对民间文学中的时间、地理、人名错误加以订正,对不合日常的传奇情节加以修改,以塑造历史真实感。在如此吸纳民间文学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罗贯中再融入个人的思想观念,发挥艺术创造力,写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217,219,236
版本
《三国演义》现存明清刻本超过100种,文字、情节有不少出入,传承关系复杂。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至明中叶分化为两个平行的系统:演义系统,为官方刻印(官本)或江南书坊刻印(江南本),面向士大夫阶层,书名多作“三国志演义”;志传系统,为福建建阳书坊刻印(闽本),面向小市民阶层,书名多作“三国志传”,其中许多都增入了虚构人物
关索的故事。现存最古老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元年本”或“嘉靖壬午本”),属演义系统;第二古老的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序刻本《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叶逢春本”),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绘像本,属志传系统。大多数学者认为,志传系统的祖本比演义系统的祖本更接近原作的本来面貌。
万历二十年(1592年)双峰堂《批评三国志传》(“余象斗本”)刊行,开《三国志演义》点评本之先河。清康熙年间,
毛纶、
毛宗岗父子在“
李贽评本”(
叶昼伪托,属演义系统)的基础上,打磨文字,修订情节,整理回目,删削
论赞,增易诗文,并详加点评。“毛评本”大幅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水平,强化了尊刘贬曹的倾向,刊行后风靡图书市场,成为《三国志演义》事实上的定本。当今大众最常接触的通行版本仍是去掉毛氏点评、保留毛氏改动的“毛改本”。小说为人熟知的开头——
杨慎《临江仙》词及“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为毛本所添加。
20世纪90年代,
沈伯俊针对书中不影响情节发展、艺术性、思想性的人名、地名、职官名等错误,加以校正、整理,根据不同底本推出多个校理本,统称为“沈本”,是当代新版本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情节
全书大纲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掌权,朝政昏乱,黄巾之乱爆发。卖鞋小贩
刘备因征兵而与逃犯
关羽、屠户
张飞结识,在桃园中结拜为兄弟,随后率乡勇讨伐黄巾立功。但因十常侍非亲不用,刘备只获
县尉职位。张飞怒打前来索贿的
督邮,刘备挂印而去。
外戚
何进与十常侍的斗争以两败俱亡告终,朝廷大权落入何进生前密诏入洛的
武威郡刺史董卓之手。董卓用赤兔马收买武力高强的
吕布叛杀
太原市刺史
丁原,而后废
刘辩,立
陈留王为
刘协。骁骑
校尉曹操行刺董卓失败,逃回老家,发檄文号召天下讨董。
十八路诸侯响应,以
渤海国太守袁绍为盟主,
刘备等也跟随
北平市太守
公孙瓒参与其中。
华雄镇守
虎牢关,连斩盟军武将,却被
关羽一合斩杀,但袁绍竟因刘备官职低微而不予赏赐。刘、关、张在虎牢关合力击退吕布。董卓见势不妙,挟持献帝迁都
长安。盟军除曹操外都不愿追击,各自班师,相互争夺地盘。
长沙市太守
孙坚在
洛阳市发现传国玉玺并私藏,为此遭荆州
刺史刘表讨伐,交战中身亡。袁绍与公孙在
河北省相争,刘、关、张在支援公孙瓒时与勇将
赵云结识。在长安,
司徒王允利用养女
貂蝉布下连环计,诱使
吕布杀死
董卓。董卓旧部
李傕、
郭汜本欲逃回
武威郡,在谋士
贾诩的建议下回师长安,打败吕布、杀死王允,又击败出兵勤王的西凉
太守马腾和
太原市刺史
韩遂。
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受朝廷之命讨伐,获得大量降兵和人口,实力大增。又因父亲遭
徐州市刺史
陶谦手下劫杀,出兵攻徐州。
刘备向
公孙瓒借兵,赴徐州相救。吕布突然袭击曹操后方,曹操只得回师。陶谦临终前将徐州让于刘备,吕布被曹操击败后也来投奔。李、郭汜自相残杀,曹操乘机迎
刘协至
许昌市,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用谋士
荀彧计策,挑拨刘备和
吕布,吕布趁刘备受命征讨
南阳郡太守
袁术时偷占徐州,反客为主。
孙坚之子
孙策以玉玺做抵押向袁术借兵,在结拜兄弟
周瑜辅佐下横扫江东。袁术得到玉玺后图谋称帝,先攻刘备,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助刘备化解危机。但因
张飞与吕布旧怨,
刘备只得放弃地盘,转投
曹操。曹操攻打
宛城区,
张绣本已投降,后因婶婶被曹操占有而怒设伏兵,曹操惊险逃跑中失去了长子
曹昂和大将
典韦。
袁术称帝,被曹、吕、刘、孙联军击败。曹操征讨吕布,将其擒获后于白门楼处死。
刘备随曹操回
许昌市后,被
刘协认作皇叔,又与
董承、
马腾等在衣带诏上签名,承诺共诛曹操。曹操邀刘备煮酒论英雄,认为天下只有刘备配与自己并列。刘备十分不安,以讨伐
袁术为借口逃离许昌,击溃袁术后占据
徐州市不回。衣带诏事发,曹操东征
刘备,刘备投奔
袁绍,
关羽则有条件地暂时投降由曹操掌控的汉室朝廷。在斩杀袁绍大将
颜良、
文丑后,关羽离开曹营独行千里寻访兄长,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兄弟在古城相会。收纳
赵云后,刘备一方前往
汝南郡驻扎。
孙策谋划偷袭
许昌市,却遭道士
于吉以法术害死,临终前将江东托付给弟弟
孙权。无后顾之忧的
曹操与击败
公孙瓒后统一
河北省的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虽然势力更强,但刚愎自用,手下纷纷投奔曹操。
曹军在乌巢烧掉袁军粮草,又在仓亭大捷,取得对袁绍的决定性胜利。曹操又攻汝南,迫使
刘备逃往荆州投奔
刘表,再攻
袁绍及其死后内讧的诸子,平定
乌桓、
辽东后统一关东。
刘备被刘表安置在新野,因酒后豪言而遭忌惮。刘表妻舅
蔡瑁欲除掉刘备,刘备发觉后从酒席上遁走,纵马飞越
檀溪逃过一劫,随后偶遇隐士
司马徽先生,水镜告诉刘备,得到伏龙、
庞统之一即可安天下。刘备在谋士
徐庶辅佐下打败曹兵,但徐庶很快因母亲被抓而不得已改投曹营,离开前告诉刘备伏龙就是隐居在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刘备三次诚心拜访,终于得见。诸葛亮在隆中茅庐中分析天下局势,为
刘备定下未来战略,并同意出山。
刘表临终前令长子
刘琦继位、刘备辅佐,
蔡夫人和蔡瑁却改立幼子
刘琮。
曹操率兵南下,
刘琮不战而降。在诸葛亮辅佐下,刘备在
博望坡遗址、新野先后打败
曹军,但因实力悬殊,只能携百姓一路奔逃。
赵云血战
长坂坡之战,
张飞大喝
当阳桥,保住刘备幼子
刘禅,掩护刘备撤退至
江夏区。
曹操大军继续南下,犹豫是战是降的孙权派谋士
鲁肃去江夏打探刘备虚实。诸葛亮随鲁肃赴江东,先舌战倾向于投降的众文官,再智激
孙权。在
周瑜、鲁肃与众武将的意见下,孙权决议联刘抗曹。曹军初战不利,依赖
蔡瑁等
荆州市降将操练水军,周瑜巧施反间计,将之除掉。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意,布置不可能的造箭任务,诸葛亮
草船借箭,巧妙交差。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计策,安排
黄盖用苦肉计,
阚泽下诈降书,
庞统假献连环计。
曹操听庞统之言,将战船以铁索相连,横赋诗,志在必得。诸葛亮施法借来东风,黄盖驾火船冲寨,三江水战,
赤壁之战。曹操在大火中匆忙逃跑,只因驻守华容道的
关羽感念旧情才侥幸逃脱,统一天下的进程就此中断。
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后立刻开始争夺
荆州市。
周瑜正面击败
曹军,不料曹军中诸葛亮之计,三座城池都轻易落入刘备之手。刘备出兵荆南四郡,关羽在
长沙市城下与老将
黄忠多番战,最终魏延率城内百姓起义,献城于刘备。
鲁肃向刘备讨要荆州,诸葛亮称图得益州后再归还。周瑜假意安排孙权之妹嫁刘备,想要囚禁刘备,不料诸葛亮早有锦囊妙计托付
赵云,使刘备娶亲后安然返回,
孙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的计策屡屡被诸葛亮识破,三次动怒触动旧伤,愤恨而亡。
为专心对付孙权,
曹操将
马腾召入
许昌市杀害,以除西北方的后顾之忧。马腾之子
马超兴兵复仇,在
潼关县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大将
许褚保护曹操,又裸衣与马超大战。曹操使计离间马超与
韩遂,击败马超。马超只好提兵入羌,后又在陇西冀城受挫,只得投奔
汉中市张鲁。
张鲁担心遭曹操进攻,计划先攻击
益州刘璋以壮大实力。刘璋寻求
刘备相助,而其手下谋士
张松、
法正等早已暗谋迎刘备为新主公。刘备留诸葛亮在荆州,携
庞统庞统入川,于
葭萌关驻扎。
孙权欲骗妹妹携
刘禅回
孙吴,
赵云截江夺回阿斗。刘璋在手下苦劝下,对刘备逐渐失去信任,刘备率先反客为主,向
成都市出兵。庞统于城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
张飞入川援助,留
关羽镇守荆州。张飞智擒
严颜并劝服其归降。张鲁遣
马超攻葭萌关,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诸葛亮设计招降马超。马超率大军兵临成都,
刘璋无奈投降。
刘备已占有
益州,东吴于是希望归还荆州。
鲁肃明设宴会,暗布伏兵,关羽单刀赴会,全身而退。
东南方向,
曹军将领
张辽威震逍遥津,东吴将领
甘宁百骑劫营,战线总体僵持。西北方向,
曹操平定
张鲁,占得
汉中市,威胁益州。曹、刘在汉中决战。
黄忠在
定军山阵斩曹军主帅
夏侯渊。诸葛亮运筹帷幄,迫使曹操撤兵。刘备即位汉中王,封
关羽、
张飞、
赵云、
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天下鼎足三分。
关羽奉命北伐樊城,
曹仁率兵坚守。曹操派
于禁、
庞德前往救援。关羽与庞德大战,随后借秋水淹没七军,庞德宁死不屈被斩,于禁乞降。在荆州问题上长期受气的
孙权令
吕蒙谋取荆州。吕蒙先装病,再率兵穿白衣扮客商渡江,偷袭兵力不足的荆州,一向被关羽严苛对待的公安、
南郡守将
傅士仁、
糜芳也先后献城投降。关羽攻樊城不下,荆州又失守,只好
麦城之战,突围时被擒获,遭孙权斩首。
孙权为嫁祸,将
关羽头颅转献
曹操,曹操却被关羽显圣所惊吓,不久身亡。
曹丕即位后篡汉自立为大魏皇帝。
刘备亦在蜀中称帝以继汉室,随后举兵攻吴以报弟仇。
张飞因关羽之死而情绪失控,常施怒气于兵士,遭刺杀身亡。刘备愤恨东征,连胜十余阵,
孙权遂起用书生
陆逊为大将。陆逊坚守不出,刘备因天气炎热而移营寨于林荫中避暑,陆逊趁机
火烧连营,在彝陵大破蜀军。刘备兵败后一病不起,在
白帝城向诸葛亮托付后事后身亡。
曹丕联合
孙吴、
南中、
西羌与
孟达共同伐蜀,诸葛亮轻描淡写间令五路大军纷纷退兵,并与东吴重新达成抗曹联盟。为除后顾之忧,诸葛亮率兵南征,七擒七纵蛮王
孟获,使其倾心归降。
随后诸葛亮开始北伐,在进攻陇上时招降了魏国少年将军
姜维,再出
祁山,直逼
长安,在阵前骂死老臣
王朗。新城
太守孟达与诸葛亮约定叛魏归蜀,却被
司马懿迅速镇压。诸葛亮派
马谡守
街亭之战,马谡将兵营设于山上,魏军围山切断取水道路,攻破蜀军。司马懿率大军十五万攻西城,诸葛亮身边只有二千五百人,却大开城门,骗得司马懿起疑心退兵。诸葛亮撤兵回到
汉中市,含泪依照军令将马谡问斩。此后诸葛亮又三次北伐,虽然在战场上多次击败司马懿,杀死魏国大将
王双、
曹真、
张郃,但因为兵粮不足、人才凋零、后方内讧而均无功而返。三年后,诸葛亮再度北伐,在上方谷困住司马懿父子并
纵火,不料突降暴雨,司马懿逃出生天。诸葛亮为激
司马懿出战而送其女子服装,司马懿隐忍不出。诸葛亮寿命将至,点七星灯施法续命,却在最后一天被
魏延误灭主灯。在
五丈原的秋风中,诸葛亮结束了为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的人生。
诸葛亮在临死前布置下木雕像,吓跑了以为诸葛亮是装死设伏的司马懿,掩护蜀军安全撤退。魏延不满诸葛亮将事务交给
杨仪,决定造反,但诸葛亮生前早已安排
马岱假意依附魏延,于阵前将之袭杀。
在魏国,
曹叡传位给
曹芳,令
曹爽与司马懿辅政。
司马懿佯装年老体病,让曹爽放松警惕,乘其出城发动政变,诏杀曹爽,掌握大权。司马懿病死后,其子
司马师、
司马昭继续专权。曹芳传衣带诏讨司马兄弟,事发后被废,
曹髦被立为帝。
镇东将军毌丘俭、
扬州市刺史文钦闻讯反叛,司马师平乱后因眼疾病故,继任的镇东将军
诸葛诞同样反叛,被司马昭平定。曹髦不堪做傀儡,聚集内廷侍卫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部下
成济杀死。司马昭将弑君之罪推在成济身上,又立
曹奂为帝。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不断北伐,但均无显著进展。后主
刘禅听信宦官
黄皓谗言,想要废除姜维兵权。姜维求于陇西沓中屯田,此后长期驻外。
司马昭派
钟会协助
邓艾大举进攻
蜀汉。钟会攻破
汉中市,姜维退守
剑阁县。邓艾与钟会不和,于是兵行险着,从阴平小路翻山越岭,偷袭
江油市,直逼
成都市。刘禅不战而降,
魏灭蜀之战。姜维为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钟会,联合其除掉邓艾,又鼓动其举兵反魏,结果很快被平定。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
在东吴,于
诸葛亮北伐时称帝的
孙权年老去世,
孙亮继位。
诸葛恪专权,被
孙峻所杀。此后孙峻和孙𬘭先后专权,孙亮想要诛杀孙𬘭,事发后孙𬘭废孙亮,改立
孙休为帝。孙休联合老将
丁奉除掉孙𬘭,夺回大权。
伐蜀胜利后,
司马昭获封为晋王,不久病死,传位
司马炎。司马炎篡魏自立为帝。孙休听闻后忧虑成疾去世,
孙皓继位。司马炎派
王濬、
杜预攻吴,孙皓投降。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百年战乱至此归晋一统。
与史书记载的差异
清代史学家
章学诚称《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书中有大量虚构人物和情节。一类是史料基础上的虚构。如史书称刘、关、张“恩若兄弟”,小说中则有桃园三结义情节;史书中只提到
刘备三访诸葛亮才得见,小说中则详写三顾茅庐故事;史书记载
孙权在
濡须之战中
草船借箭,小说中则移植在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身上。另一类是完全没有史料依据的虚构。如
貂蝉、
吴国太、
周仓等人物,三英战吕布、
庞统献连环计、安居平五路、火烧上方谷等故事。这些虚构内容不少来自民间文学。
为方便读者了解小说文本与历史记述的差异,一些学者整理了文史对照的版本,如
盛巽昌编《
三国演义补证本》,周文业、邓宏顺合编《
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史对照本》《
三国志演义文史对照本》,
许盘清编《
三国演义地图珍藏本》等。
章节与回目
叶逢春本《三国志传》分成10卷,按顺序称之,各卷起首标注本卷内容起于哪年、止于哪年,与《资治通鉴》相似。魏安推测这即为元祖本的面貌。此后演变出的各版本卷数不一,有12卷、20卷、24卷等。卷之下又分段。全书共240段,不按顺序编码,每一段前标注段目,通常为七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分段、标目的做法受到《三国志平话》和《
资治通鉴纲目》的影响。《
新编五代史平话》的分段很不均匀,有时一万多字不分段,有时两个段目之间只隔一行,《演义》较之更为整齐均衡。
李贽评本对小说的章节做了较大的调整:不分卷,240段合并为120回,按顺序编码,回目从单题变为双题。在此基础上,毛氏父子进一步修改回目,使上下两句以对偶形式呈现,文字也较之前更为工秀。
叶逢春本《三国志传》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较为简单,通常前一段以“怎生取胜?”“性命如何?”等问句结尾,后一段开头径直接着叙事。嘉靖元年本《三国志演义》前一段也多用问句结尾,有时在问句后加上“且听下回分解”“下回便见”等套话,后一段用“却说”“且说”开头,先简单重复上一段末尾的情节再继续。今通行本都以套话结尾,以重复上回情节开头。
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并非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在叙事中加以褒贬,毫不隐晦地传达作者的价值观念:崇尚明君、忠臣、贤良、仁政的理想化政治世界,谴责残忍、诡诈、制造乱世的昏君、奸臣。这种思想倾向与《
三国志平话》秉持的轮回报应观截然不同,其建立在传统的
儒家政治和伦理观念之上,并合了民间大众心理。:183,240
历朝以来,史学家对于曹、刘孰为
正统争论不一,民间则一贯尊刘贬曹。《三国演义》总体上也持这一倾向,不是因为
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也并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是对霸道政治的贬斥和对王道政治的渴望。书中的刘备是仁君的典范,在政治层面上施行仁政,爱民如子,在个人层面上重视道德,待人以诚。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也以忠义回报主公,鞠躬尽瘁,发挥智勇以创造理想的清平世界。与刘备相对的是书中的
曹操。他雄才大略,远胜于残暴的
董卓、刚愎的
袁绍等人,但奸诈而无爱人之心,“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了权谋可以随意地将百姓、部下作为牺牲品。书中借
刘备之口指出这一对政治道德化身的极致对立:“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与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国度不同,《三国演义》渴望的安乐治世并非空想的乌托邦,而是可以实现的清平世界。但遗憾的是,这在现实中没有真正成功。小说并没有歪曲历史,而是忠实地记录了
蜀汉覆灭、三分一统于晋的过程,流露出对理想破灭、大道不行的迷惘和悲叹。:193
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
《三国演义》写了1200多个人物,其中有名姓的约1000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书写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塑造人物的方式主要是特征化其性格: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略写次要方面;人物性格从登场起就定型,此后不断深化与丰富;通过对比的方式刻画特征不同的人物,区分性格相似的人物。这种写作方法类似民间文学对传奇人物的塑造,同时又符合正统
儒家观念下仁、义、智、勇等典型规范。:234
通过这样的方式,罗贯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而纯粹的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是
毛宗岗评为“三绝”的诸葛亮、
关羽和
曹操。诸葛亮料事如神,更有忠贞竭诚之品质。关羽勇武无敌,并以其独绝千秋的义气超越一般武将,而在极富英雄主义色彩的同时又有心高气傲的一面。小说中的曹操并不像《
新编五代史平话》和传统戏曲中那样单纯地奸诈、阴险、凶残,而是勇于进取、乐观豪爽、胸襟博大,同时专权越、
多疑诡诈、不择手段。《平话》和
杂剧中关羽辞别后,曹操想假借赐袍将其擒拿,小说中改写为曹操诚心赠袍、赞赏、成全;史传中有曹操因多疑误杀
吕伯奢一家的记载,小说中增加故意杀死吕伯奢的情节,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扩为“宁使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在
曹操形象的两方面用力,使之丰富、复杂,成为真正典型的奸雄形象。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缺少
思想活动及内在冲突,罕有性格上的成长,有时因为过于典型化而失去真实感,如
鲁迅批评其“欲显
刘备之长厚而似伪”。:231
叙事章法
《三国演义》取材于讲史
福州话、
杂剧、史传文学,而能将大小故事串联成脉络清晰的叙事线。李福清将
王允借
貂蝉诱
吕布诛
董卓的“连环计”故事拆解为14个段落,其中5个来自史书,3个是杂剧与史书结合,1个受杂剧启发,2个受杂剧或《
新编五代史平话》启发,3个由罗贯中构思。罗贯中将这些原本散落各处的零散片段加以改造和时序安插,深化其中的因果关系,编织为完整统一的小说叙事。故事也不像《平话》那样简单地线性发展,而是在董卓与吕布的冲突中间插入
李儒出面相劝的情节,于前进中有顿挫,缓急节奏交替。罗贯中还将史传中董卓“拔
手戟掷布”的无关情节插入连环计中,又将
吕布刺杀董卓时的武器由史传中的矛改为了戟,使得在人的明线之外,又有一条前后照应的物的伏线。:218-228
《三国演义》不仅单个故事内的因果逻辑缜密,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也相当严整。小说跨越百年,人多事繁,千头万绪,而能叙述得井井有条,环环相扣。全书的宏大规模建立在精密的叙事结构之上,以汉室衰亡起,以
晋朝统一结,主体部分交缠着魏、蜀、吴各自兴衰的三条主线,此起彼伏,浑然一体。三条线中以曹刘斗争为干,曹刘斗争中以
刘备集团为重,刘备集团中以诸葛亮为主,诸葛亮中又以隆中对为核:上承此前群雄逐鹿之形势,下启此后三分天下之格局。:224
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非常善于描写战争,可以说是一部军事文学作品。书中四十多场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有实写、有虚写,有远景、有特写,围城、劫营、火烧、水淹、强攻、智取、单挑、舌战等各有不同。战场外,更有计谋、外交、政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大战中,又加宴饮、赋诗、轶事作为点缀,张弛有度。
语言文辞
《三国演义》的语言更接近史传而非民间文学,总体上采用浅显的
文言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历史叙事的韵味。用语程式化,重叙述而轻描写,重共性而轻个性:
刘备、
马超、诸葛亮都长得“面如冠玉”,
关羽、魏延都“面如重枣”,情感多为简单、强烈的“大喜”“大怒”,动作常是戏剧化的“仰天长叹”“哭绝于地”,人物话语除
张飞等个别形象外差异性不大。:229-233
影响
中国文学史
《三国演义》是
中原地区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成功刺激了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生产,从盘古开天地写到当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属以《
东周列国志》为代表的列国系统和以《隋唐演义》为代表的隋唐系统。此后又发展出了时事小说(如《
梼杌闲评》等),或向英雄传奇小说、人物传记小说等转化、融合。已知的明、清历史小说有超过200种之多。:182
《三国演义》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其巨大的成功,分回立目的章回体遂成为
中原地区古代长篇小说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形式。自《三国》以后,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繁荣勃兴,出现了《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红楼梦》《
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儒林外史》等众多佳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7
向外传播
《三国演义》成书后很快传播到汉语地区之外,在日本、
朝鲜半岛等地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华人世界。1515年,朝鲜朝廷就用铜活字刻行了
文言文《三国》。《三国》的第一个全译本是清顺治七年(1650年)达海、
祁充格的满文译本,第一个外国全译本是1689-1692年湖南文山的
日语译本,此后全球各地各语言译本不断涌现。
跟在
汉语世界类似,《三国演义》在汉语世界之外也借助书本之外的口头表演形式来传播。如在
蒙古族地区,《三国》以
曲艺乌力格尔为载体广为流传;在
日本,
歌舞伎、人形净琉璃都扮演《
三国志》中的故事。:210-218
衍生作品
受历史题材的局限,《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续书并不多,约有十种。有的叙述后传,如明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野史《续编
三国志后传》,虚构
刘备、
关羽、
张飞、诸葛亮等的后人起兵兴汉。有的做翻案文章,如清
陆士谔《新三国》,写
蜀汉改革政体,实现立宪和民选。在日本,
吉川英治于1939-1943年间创作了现代小说《三国志》,从桃园三结义写到诸葛亮之死,深受欢迎,甚至常被日本大众误以为是《三国志演义》的真实面貌。:198:83-130:37-60
《三国演义》的创作深受戏曲、
曲艺的影响,成书后又进一步促进三国题材戏曲、曲艺的涌现。据考察,三国戏在四大名著之中数量最多。这些戏曲、曲艺反过来又促使《三国志演义》得到了更广阔的传播。少量作品完整表演全书故事,如清宫大戏《鼎峙春秋》共240出,扬州评话《三国》全部说完需八个月;大多数作品则表演某一段故事。除了在《三国志演义》原有情节上加工,一些戏曲、曲艺更大胆发挥创造力。如长篇弹词《
三国志玉玺传》在《演义》的基础上,淡化战争情节,增加大量与女性相关的婚恋故事,重视描写女性形象和内心世界。
京剧《
定军山》取材自《三国演义》,1905年,
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拍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此后出现了大量三国题材真人电影、电视剧。其中,以
中国中央电视台1994年播映的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最为完整地重现原著,
鲍国安扮演的曹操、
陆树铭扮演的
关羽、
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
孙彦军扮演的
刘备等形象深入人心。2010年播映的95集电视剧《三国》的情节也较为完整,但因加入了较多现代观念而引发众多讨论。大部分影视剧则选取某个人物或情节展开,其中以
吴宇森执导的《赤壁》最为知名,上下两部全球票房合计近2.5亿美元。还有一些作品只借用了三国人物设定,如电影《
超时空要爱》、
偶像《
终极三国》等。
明代福建书坊刻印的《三国志传》多采用上图下文的排版方式,每一页上方都有插图。20世纪50年代,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了60册《三国演义》
连环画,是中国篇幅最长的连环画。当代漫画作品大量采用三国题材,如较完整、忠实原著的
横山光辉《三国志》,以其他视角重述的
王欣太、
李学仁《
苍天航路》和陈某《
火凤燎原》,与
奇幻神魔结合的
本宫宏志《吞食天地》和
山原义人《
龙狼传》,只借三国人物之名的《一骑当千》等。上述部分漫画改编为了动画片,此外还有众多原创的三国题材动画影视作品,其中较完整重现原著的有
东映动画发行的《三国志》电影三部曲,中日合作的52集动画片《三国演义》。:73-75:204-210
因与游戏概念高度契合,《三国志演义》成为在游戏领域最受青睐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各国公司制作的三国题材游戏覆盖了各个类目,其中不乏经典名作,如战略模拟游戏《三国志》系列、《三国群英传》系列,战略RPG游戏《
三国志英杰传》系列,动作RPG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横版动作游戏《
吞食天地》及续作、《
三国战纪》系列,RPG游戏《幻想三国志》系列、《
三国群侠传》,模拟经营游戏《富甲天下》系列,回合制战略游戏《
全面战争:三国》,桌上卡牌游戏《
三国杀》等等。还有许多游戏部分地吸纳了三国元素,如集换式卡牌游戏《
万智牌》和《游戏王》都推出过三国主题系列,MOBA游戏《
王者荣耀》中有众多三国角色。
阅读史
自成书以来,《三国演义》就不仅作为一部文学小说来阅读。嘉靖元年序中即强调小说的
教化功能,“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在朝鲜,科举考试一度曾用《三国》来命题。在
日本,持拥刘反曹倾向的《三国》推动了“南朝
正统”思想的普及。
胡适认为《三国》是中国通俗教育史上最好的
教科书,同时又跟
钱玄同等人批判《三国》向民众灌输封建正统观念和伦理纲常。《三国志演义》还常常被视为谋略宝典。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和华人世界陆续兴起用《三国》指导
现代组织的管理和经营之道的热潮。学者
刘再复则批判《三国》作为一部诡术、心术、权术大全,引导民众走向圆滑和世故。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