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为
太白文艺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的文学作品,作者是
冯积岐。出版社为太白文艺出版社
图书简介
村支书玩弄权术,私通母女;好青年为民行道,危机四伏。邪恶与正义较量,爱情与伦理纠葛,村子需要好人还是强人。当代重磅作家冯积岐又一次真实再现中国乡村权势与道德、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作者简介
冯积岐,1953年生于
陕西省岐山县农村。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中短篇小说200多篇(部),有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大树底下》,散文集《人的证明》《将人生诉说给自己听》等作品出版。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获“
九头鸟”长篇小说奖。
文摘
祝永达在村口那棵松树下碰见马秀萍是很偶然的事情,当时,他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念头:有朝一日娶马秀萍为妻,从此甜甜美美地活人过日子。
那是1979年早春二月的一个晌午。
走在田地里的祝永达觉得明媚的春天仿佛是从他脚底下生长出来的,解冻了的土地酥软而仁慈,从枯萎的色泽中挣脱出来的麦苗儿扑面而来。远远近近的村庄里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鸡呜狗吠声和空气中逸散出的各种细微的声音在表示大地苏醒了活跃了。他从大队办公室出来没有回家去,独自一人来到了田野上。他心里激荡得厉害。他用右手抚了抚浓密乌亮的头发,抬起眼注视着前方。二十五六岁的祝永达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年轻些,他消瘦、白净,目光深沉而略显忧郁,那张猴儿脸和母亲
吕桂香的脸庞极其相似。文质彬彬的样子不像个农民。
他庆幸他活下来了,活到了今天。
在松陵村,像他这样的地主富农的娃死了5个疯了两个。他没有料到30年以后(从1949年他家被定为地主成分算起),只有一纸文件,或许只是某一个人的一句话,地主成分就没有了。一个人的命运的改变原来这么简单!简单得使他难以置信。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可以被一纸文件或一句话左右几十年,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他既高兴又悲哀。
现在,套在脖子上的枷锁终究被解开了。动手给松陵村地主富农的娃们解开枷锁的是村里的支部书记田广荣。宣读完文件,田广荣进一步解释:“社员’’是地主富农第三代子女的家庭成分,“社员”不再是“黑五类”了。会场上鸦雀无声。会散了,祝永达顺手抓起坐在屁股底下的半截子砖头毫不迟疑地扔出去了,砖头在一堆瓦砾中砸出的响声干脆有力。走出大队的院子站在路边他痛快淋漓地尿了一泡,朝着脚下他生活过的这块土地尿。他回头看时,赵烈梅还没有走,她站在大队院子门口,脸上挂着丰富而灿烂的笑,正在不错眼地看着他。他不止一次地从赵烈梅的目光里捕捉过脉脉温情。虽然,他不知道他在这女人心中的位置,但他明白,这女人很同情他。她是田水祥的婆娘,大他六七岁,椭圆形脸盘,肌肤微黑,极其丰满。她的眼睛说话时在笑,不说话时也在笑。他回过身来系裤带时赵烈梅莫名其妙地朝他点了点头,赵烈梅那喜滋滋的心情结结实实地写在她那表情饱满而润泽的脸上。
是田广荣把他叫到大队办公室去的。田广荣暗示他,要调他到大队里来工作。他没有表态也没有感激田广荣,出了大队院子朝那棵白皮松走去了。
这棵白皮松有一半枝丫已经干枯了,干枯的树枝仿佛老人的手瘦骨嶙峋地伸向饱满如籽的蓝天。
后记
最近,在整理有关我的评论文章的时候,翻出来了朋友
刘谦写的一篇叫做《积岐小记》的文章(刊于1991年2期《小说评论》)。刘谦在文章的开首这样写道:“许多日子的黄昏,我总看见积岐一个人把自己的身影瘦消而孤独地悬于都市之喧哗上,痛苦地
冥想。每次看见这个情景,我总感到心中隐隐有锥刺之痛.有无限悲凉。我无法猜破他当时的心态,也无法直译那只属于
雅威的人生奥秘。但黄昏中,都市里,一个孤独的单身男人之宁静和安详所传导出的人生信息.总让我深深不安和愧疚。”刘谦的每一句话都像钉子似的把我当时的精神面貌钉在纸上了,无论什么时候读起来,都使我能看见自己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面目。那时候,自己究竞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刘谦是这样告诉读者的:“积岐是那种忧郁得让人看几眼便想大哭的男人。他的忧郁痛苦,使人一见便会生出些许宗教般的情愫。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男人,在那样的时候,却又坚守着心底的圣地,表现出那样的宁静和超然,他内心的意志力是多么坚强!他在痛苦地挣脱着一切俗世的浮华,在一片厚重的黄土之中寻觅一种属于
雅威的、达于彼岸的途径。”刘谦用睿智的目光冷静地审视他的一个兄长、一个同路人,远距离地
透视了一个友人一个写作者的心态。
从198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算起,20多年过去了。可以说,我一直在忧郁、不安、痛苦、自我煎熬和折磨中朝着一个目标而奔走,时至今日.留在我心底的是苦涩的绝望和凄凉的惨败感。失败的感触中不乏我对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渴望,对我所从事的这种劳动能够被承认的盼望。我不由得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才华,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之后又是苦行。朋友
谷溪给我的定位是:沉默的苦行者。6个大号字印在他办的那刊物上,再配上我那张苦脸,真是一个人的精神的绝妙版本。
序言
第一次注意到
冯积岐的名字,还是在凤凰网读书频道的连载栏目中。当时,在连续数月的连载书目中,《村子》的名字一直赫然在目,给人印象深刻。虽然当时没有仔细阅读小说文本,但作者的名字却是记下了。后来,承蒙《
文艺研究》主编方宁兄的介绍,冯积岐的新作《非常时期》被推荐到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时,“冯积岐”已不是陌生的名字了。《非常时期》在2013年初出版,这已是他的第九部长篇小说了。
其实,身为陕西作协副主席的冯积岐早已不是文坛的新人。这位
西北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是一位勤勉的耕耘者。三十年来,不论流行的风气如何变化,也不管外界对他的作品如何评价,
冯积岐一直守着自己的信念,执着地前行着,犹如一头饱经沧桑的
肉牛。从1983年第一篇短篇小说问世以来,三十年笔耕不辍,迄今已经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作品,除了九部长篇小说以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结构精巧,语言特色鲜明,在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为作者在圈内博得了“短篇王”的美誉。
在作品的风格上,冯积岐的创作与
柳青、
路遥、贾平凹、
陈忠实等众多
陕西省作家的创作有着天然的血缘相似,他凭借深刻的生活体验,以浓烈的感情色彩和朴实的叙述语言,勾勒出一幅幅描绘
关中风情的世俗画卷,浓墨重彩、撼人心魄。
冯积岐对自己的创作要求甚高,“不仅写时代的变迁史,主要写人物的心灵史,写出人性的复杂性、变化性;写人的文化心理”。然而,特殊的经历以及随之而形成的心理个性,使得冯积岐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凝重和灰色。他的小说中,几乎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做
凤山县松陵村的地方,这是一个虚构的乡村世界,也是作者试图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焦虑、困惑、不安和迷茫的平台。通过“松陵村”形形色色人物的纠葛和挣扎,在荒诞与暴力叙述中揭示人生的无奈和人性的弱点,读来常常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压抑和纠结。著名作家
陈忠实曾经赞扬
冯积岐“以执拗的个性和已具备的强大的思想,勇敢地直面乡村社会,以几近完美的艺术表述,把自己独特的乡村社会的体验呈现给我们,让我不仅认知到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层裂变,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信赖的参照”。
对于冯积岐的创作成就和作品的水平,业内早已有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从世俗的标准看,冯积岐似乎并不出名,他的作品也没有引起市场充分的关注。这种名实不副的现象伴随着冯积岐在创作道路上的执着而显得日益突出,以致现象本身也都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对此,作者自己也毫不掩饰内心的沮丧:“我有时感到很凄凉,有一种惨败感,就像
匈牙利获
诺贝尔奖的作家
凯尔泰斯·伊姆雷所说:这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命运’。我渴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做不到。”熟悉中外文学史的读者,对于这样的喟叹应该是并不陌生。在一个浮躁和迷茫的时代,
冯积岐的挫败感多少带有几分宿命的味道。
不过,有些东西的价值,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此次,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推出的“冯积岐作品集”(第一辑)集中收录了冯积岐的八部长篇小说,这里面包括已负盛名的《村子》《
遍地温柔》,也包括颇有争议的《
沉默的季节》《
粉碎》。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冯积岐用他的情感和心血营造出的艺术世界,也集中显示了冯积岐“写时代的变迁史、写人物的心灵史”的艺术追求。这些作品的集中展示,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
冯积岐,了解这位
西北作家独具面目的文学成就,也试图对冯积岐文学创作的价值作出一种新的定位和诠释。
2013年4月
名人推荐
冯积岐是我
陕西省一位重要作家、优秀作家。写实写得很到位,人物刻画得细腻动人;议论则有哲理,闪动着泥土一样的智慧;抒情又出乎意料,有诗人气质。
——贾平凹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
对冯积岐而言,他太熟悉和了解当初给了他生命的土地,同时也给了他历史创痛的乡村,这些都构成了他与生俱来的生命的印记,也是他不断写作不断拿出力作的源泉。他的笔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他用文学思考着人的命运,这是他身为作家所能讲述出来的打动人心的故事。
我敢说,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他所写的每一段历史,都有着石头一般的重量。
这是一部确凿令我感受到心理震撼的长篇小说。震撼来自于作品丝毫不见矫饰的巨大的真实感。我尤其看重
冯积岐在这部作品里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姿态:直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