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
当代著名作家,陕西省原长安县委副书记
柳青(1916年7月2日-1978年6月13日),原名刘蕴华,字东园,陕西吴堡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全国第四、五届政协委员。
1916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寺沟村一户农家。他在中学时期接触进步思想,逐渐参与到革命运动中并将革命热情与文学创作的兴趣相结合,走上了写作之路。笔名“柳青”首次使用于1936年春所发表的小说《待车》,同年年底柳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市后曾任随军记者,1942年响应号召参与整风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响应号召在乡村担任文书,期间完成首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49年后,先后在《中国青年报》、文艺部、中国作家协会任职。1952年后,柳青回到陕西省,担任长安县委书记一职,深入人民群众潜心创作,用文学书写人民,创作了“红色经典”之一的《创业史》,成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家。
柳青的文学创作始于3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70年代去世,体裁以小说为主。反映我国广大农民群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追求幸福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最为典型也最能反映其个人特征的作品,它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反映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人民性”的道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蕴华于1916年7月2日生于吴堡县寺沟村一户农家,父亲刘仲喜曾遭地主阶级欺压迫害,因此坚决鼓励儿子读书。1924年,刘蕴华进入寺沟村私塾上学,三年后考入佳县(今佳县)镇高小。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长兄刘绍华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米脂县东街小学教书,刘蕴华同去东街小学读书并于5月加入共青团。次年,刘绍华因遭到反动派追捕而离开,刘蕴华也返回佳县螅镇小学。
1930年,刘蕴华考入省立绥德师范学校。他在这里逐步接触各种进步思想,并在其熏陶下积极参与学潮及革命运动。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为在年底纪念广州起义的活动中引发中国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导致学校被封,刘蕴华只得返家。次年,得到大哥资助的刘蕴华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学,他广泛研读中国新文学及西方经典作品,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虽然体质柔弱、患有肺病,仍刻苦学习,英文尤为出色。1934年夏,刘蕴华考入西安高级中学,受到了思想进步刊物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兴趣也极大提高,逐渐走上了业余创作道路。
1936年春天,刘蕴华的首部发表作品——小说《待车》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上发表,这也是其笔名“柳青”首次亮相。同时,“一二·九”运动后,柳青参加了西安高中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工作;西安事变后,柳青任西安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的主编,并于当年12月底在董学源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柳青以学联会代表名义访问延安市,期间与同记者范长江曾一同得到毛主席接见,同年从延安回到西安学校任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
参与革命
1937年华北事变发生时,柳青已经从西安高中毕业考入西安临时大学(后改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俄文先修班,同时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次年4月,西安临大迁往陕南城固,柳青选择再次前往延安,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部队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工作。期间,柳青曾在陕甘宁边区地方县体验生活,两度上抗日前线采访并发表通讯报道,根据自己的这段经历写出《误会》《牺牲者》和《地雷》等10多篇短篇小说,部分收入其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地雷》。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柳青积极参加整风运动,他的写作进度也因此有所停滞。1943年,他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到米脂县民丰区吕家乡任文书3年。这一时期他深入群众、发展组织,领导减租减息并组织大生产运动,并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相关介绍农村经验的文章。农村工作经历使他的思想得到转变并积累了大量经验,最终创作了第一部反映陕北解放区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种谷记》。
创作实践
抗战胜利后,柳青几经周折回到延安市,深入沙家店等采访,于1951年创作了第二部表现陕北地区农民英勇支持前线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柳青辞去在北京的《中国青年报》文艺副刊主编一职,来到陕西长安区(今西安市长安区)担任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1953年定居皇甫村,直至1967年初,专门从事小说创作。期间,他曾亲自指导当地农村合作社的生产实践,使得长安县农业合作社运动成为陕西省和西北的先进典型。这段经历让柳青得以悉心体验生活,细致观察、研究各类人物,积累丰富创作素材,创作了散文特写集《皇甫村三年》、短篇小说《王家父子》、中篇小说《恨透铁》等。辞去县委副书记后,他保留常委职务,在皇甫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三部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上。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它标志着柳青的思想和艺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遭到迫害
柳青原计划于1965年完成第二部创业史并于1969年完成全四部,然而其创作计划却被日益紧张的社会气氛所打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柳青一度被打成“走资派”“黑作家”“反动权威”。随后,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派人进行一个月的调查,写出《柳青在长安的十五年》的长篇报告,肯定他历史清白、工作正派。尽管如此,柳青仍被极端左翼分子诬陷为“特嫌”,被再次关进“牛棚”折磨四年之久。期间,柳青家被捣毁,伴侣马葳被迫害致死,但他始终坚持真理,抵制林彪、江青等人的残酷迫害。
1972年,“柳青专案组”的专案结论否定了柳青莫须有的历史问题。在胡耀邦的建议下,柳青写信向周恩来总理寻求帮助,周恩来在得知柳青病情之后批示中央卫生部予以妥善安排,并嘱咐陕西省革委会主要负责人李瑞山予以照顾。此后,柳青据需修改完善了《铜墙铁壁》(1976年修订再版)和《创业史》(1977年修订再版)。1978年5月,柳青病重,最终于6月13日下午5时逝世,终年62岁。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种谷记》
《种谷记》写作于1934年前后柳青在到米脂县民丰区吕家硷乡任文书的3年期间,经过反复修改,首次出版于1947年。《种谷记》用鲜活的语言和朴实的风格,讲述陕甘宁边区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变工互助、集体劳动、发展生产的历史故事。它是第一部描写中国农民走向集体化的长篇小说,塑造了王加扶等先进农民干部和王克俭等徘徊于新旧社会之间的普通农民形象,预示了中国农民将要告别旧的生活方式的历史命运。因此,《种谷记》也是后来许多描写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长篇小说的先声。
《铜墙铁壁》
《铜墙铁壁》出版于1951年,创作始于柳青1948年回到陕北地区深入米脂县收集素材之时。小说写了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站支援前线的故事,表现了石得富等农村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对解放战争的无私奉献和伟大功绩,同时还侧面塑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揭示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
《创业史》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文革”中断了柳青的写作计划,最终仅仅完成了前两部。1959年第一部连载于《延河》杂志1959年第4期至第11期,次年出版单行本。《创业史》的故事发生在陕西渭河平原的乡村。第一部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第二部则写到试办农业合作社。小说通过一系列事件,组织起了错综的矛盾线索,主要体现在两个“阵线”: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则是想重振威势的富农、中农姚士杰、郭世富和走个人“发家”道路的村长郭振山等人。两条“阵线”之间,还有像梁三老汉这样的徘徊、摇摆的农民。作品通过对各阶层农民心理的刻画,揭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这场社会革命中种种矛盾的历史与现实根源。
作品集
《地雷》
《皇甫村的三年》
其它作品
创作特点
紧跟时代
柳青的创作的重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站在更大历史框架中塑造诸多人物形象,在发展与变化中描写人们思想情感心理变化的轨迹。从青年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地雷》开始,他就开始描绘如抗日前线和陕北地区农村的景象,表现抗日军民英勇牺牲的精神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在《种谷记》中,他在一个村庄中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变工生产的故事,预示了中国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历史命运;在《铜墙铁壁》中,他通过对沙家店战役和毛泽东等领袖的侧面描写,在历史大事件中展现了强调人民对革命战争的推动力量;在《创业史》中,农村合作化运动中旧式农民的个人发家史、农村新人互助组的创业史和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创业史,都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现实主义
柳青秉持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以深刻的现实主义手法书写农村和农民。他的作品能够呈现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传统的、严谨的写实手法摹写现实,叙述生活故事,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出土地般沉实厚重的风格。从延安市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柳青始终关注农民问题并深入农村基层,对复杂现实有着清醒认识。因此,他书写"非英雄人物的典型性格",在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过程中,以人物心理而非外部事件为中心,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复杂性。他提出“三个学校”说(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六十年一个单元”说,强调文学创作应专心致志,根植于社会生活。
与此同时,柳青的《创业史》也引起了关于写“中间人物”还是写“英雄人物”的争论。如严家炎等学者对柳青的现实主义有所批评,指出《创业史》有“三多三不足”:理念多性格不足,烘托多冲突不足,抒情议论多描绘不足。他们认为柳青的现实主义仍然十分有限,过于强调在世界观的作用而忽略了具体现实。
乡土书写
作为第一代陕西省籍作家,柳青在陕西乡土和农村题材的写作上有着开创性的历史贡献。他在小说中以现实主义手法书写陕西农村生活,展现风土人情,显现出独特的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在中篇小说《狠透铁》和《铜墙铁壁》中,柳青对乡土、农村题材的书写更进一步,在《创业史》中这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业史》史诗般地真实展现五十年代社会主义的革命事业的发展,还原陕西农村不同农民群体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是柳青“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土地”创作观的真实体现。柳青的乡土文学对后来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陕西省作家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后来陕西文学辉煌创作的先导。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柳青作为中原地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善于在宏大社会历史背景下书写人的生存成长史,紧密联系个人、家族和民族命运。他用乐观主义的态度,对历史做了理性化、理想化、线性进展的处理,这将目光聚焦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他的创作对当代另一位现实主义作家陈忠实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忠实评价柳青“以超凡出众之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完成了一次艺术高峰的创造”,认为他是“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的作家”,在当时文艺政策和创作环境之下,“进行艰难而勇敢的艺术突围,完成一个文学高峰的创造”。
对于他的现实主义手法和史诗情结,文艺理论家林默涵称:“柳青一开始写作就表现出他的描写生活的现实主义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他具有摄取一点反映更多东西的本领。”也有评价道:"我们在作家的《种谷记》《铜墙铁壁》里,会看到他谱写史诗的努力;在他的短篇中,也会觉察这种愿望的萌芽。”
西安话剧院院长,同时也是话剧《柳青》制作人的任雪迎受到了《创业史》的深刻影响,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柳青在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地位和深远影响,称赞被誉为“描写农民的《史记》”的《创业史》的成就,希望自己的话剧作品能够“再次唤醒文艺工作者血脉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贡献”。
后世纪念
纪念场馆
2006年,在柳青诞辰90周年时,在柳青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西安市长安区神禾,柳青广场正式建成。此后,长安区先后修建了柳青墓园、柳青文学纪念馆、“创业史”主题公园等以纪念柳青。同时,在柳青居住工作14年的故里——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也建有柳青文化园,其内有柳青文学馆、柳青故居、柳青私塾、柳青书院等建筑。文化园建于2019年,2020年10月30日正式开园,之后被当作陕西省作协文学创作培训基地、榆林学院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12月,柳青故居入选《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柳青文学奖
2008年,在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承办之下,柳青文学奖正式设立,这是经陕西省委宣传部批准成立的唯一省级官方文学奖项,也是该省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柳青文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设优秀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优秀诗歌奖等八个奖项。
相关作品
电影《柳青》
《柳青》是由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推出的一部人物传记励志电影,由田波执导,成泰燊、丹琳、师清峰费伟妮主演,于2021年5月21日在全国公映。该片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作家柳青辞去北京高干职务,放弃优渥条件,落户西安长安区黄甫村,在扎根人民的14年中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实践,最终克服艰险创作了反映社会主义人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创业史》。该电影展现了人民作家柳青的成长过程,塑造了真实的柳青形象,表现了他深入生活并扎根人民的追求。
话剧《柳青》
《柳青》是由西安话剧院制作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话剧,由唐栋担任编剧,傅勇凡担任导演,秦立担任舞美设计,石松担任作曲。2018年9月11日晚,话剧《柳青》在西安市首演,次年在中国多地巡演。该剧紧扣作家柳青人生几个重要转折点,以点带面展示他深入人民群众和基层大地,书写展现“人民性”的史诗《创业史》的高尚情操。在纪念著名作家柳青逝世四十周年之际,话剧《柳青》的演出旨在弘扬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
参考资料
柳青.中国作家网.2023-05-30
..2023-05-30
柳青文学纪念馆落成揭牌.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2023-05-30
阳坡坡上的柳青故居.光明新闻.2023-05-30
吴堡柳青文化园正式开园.榆林日报.2023-05-30
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陕西省文物局.2023-05-30
话剧《柳青》西安首演.新华网.2023-05-3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参与革命
创作实践
遭到迫害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种谷记》
《铜墙铁壁》
《创业史》
作品集
《地雷》
《皇甫村的三年》
其它作品
创作特点
紧跟时代
现实主义
乡土书写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纪念场馆
柳青文学奖
相关作品
电影《柳青》
话剧《柳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