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林鵖(学名:
石鵖属 ferrea)是
鹟科石鵖属的一种小型鸟类,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即雌雄鸟的羽毛颜色有所不同:雄鸟:体色以暗灰色为主,带有黑褐色的纵纹。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拥有一条长而白色的眉纹,非常显眼。翅膀部分为黑褐色,上面分布有白色的斑纹。下体主要为白色,胸部和两胁则带有烟灰色的色调。雌鸟:上体颜色为红褐色,同样分布有细微的黑色纵纹。下体的颏部和喉部为白色,而其他部分的下体则呈现为棕白色。灰林鵖的这些特征不仅有助于在野外识别它们,也反映了它们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
它们通常不会进行长距离迁徙,而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这些鸟类偏好独居或成对生活,它们会在低矮的灌丛和草丛中筑巢,这些地点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掩护和繁殖场所。在饮食方面,灰林鵖主要以昆虫和
昆虫幼虫为食,这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控制昆虫的
种群数量。它们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7月,每窝通常会产下4至5枚卵,这些卵孵化后,
早成雏将在
亲鸟的照料下成长。灰林鵖的
栖息地多样,它们主要生活在海拔500至3000米的地区,这些地方包括林缘疏林、草坡、灌丛,以及沟谷、农田和路边的灌丛草地。这种鸟类在
亚洲的部分地区有分布,它们的存在对于当地的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形态特征
灰林鵖的雄鸟和雌鸟在外观上有一些区别,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雄鸟特征:
上体:从额头、肩部、背部到腰部都是深灰色,每片羽毛的中部有黑褐色的块斑。
腰部和尾上覆羽:呈纯灰色。
尾羽:黑褐色,外缘有灰白色的边缘。
眉纹:白色,非常醒目。
眼先、颊和耳羽:都是黑色的。
飞羽:黑褐色,外缘有棕色和白色的狭长条纹,内缘基部转为白色。
外侧覆羽:黑褐色,末端是灰色。
内侧中、大覆羽:近乎纯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
下体:颏部和
喉咙是白色,胸部是污白色,腹部和尾下覆羽是白色。
胁部和翅下覆羽:淡灰色,外缘是棕褐色。
雌鸟特征:
上体:灰棕色,每片羽毛的中部有黑褐色的纵纹。
尾上覆羽:栗褐色。
尾羽:淡黑褐色,羽缘是棕色。
飞羽和覆羽:淡黑褐色,羽缘是淡棕色。
翅上白斑:边缘有棕黄色的点缀。
下体:颏部和喉咙是白色,其余下体是棕色。
胁部和翅下覆羽:灰黑色,羽缘是棕色。
共有特征:
虹膜:褐色。
喙和脚:黑色。
体尺量度:
体重:
体长:
雄性:115-150毫米
雌性:118-147毫米
嘴峰:
雄性:9-12毫米
雌性:9-12毫米
翅长:
雄性:61-71毫米
雌性:57-67毫米
尾长:
雄性:52-71毫米
雌性:54-67毫米
跗蹠:
雄性:19-24毫米
雌性:19-24毫米
这些详细的描述有助于在野外观察和识别灰林鵖的性别,以及了解它们的体型和体重范围。
分布范围
灰林鵖(学名:
石鵖属 ferrea)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跨越多个
亚洲国家和地区。具体来说,它们在以下国家有分布:
在中国,灰林鵖的分布覆盖了多个省份,包括但不限于:
这种鸟类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它们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区尤为常见。灰林鵖的
栖息地多样,从林缘疏林到草坡、灌丛,以及农田和路边灌丛草地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在中国,灰林鵖通常被视为一种常见的鸟类,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栖息环境
灰林鵖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000m的林缘疏林、草坡、灌丛以及沟谷、农田和路边灌丛草地,有时也沿林间公路和溪谷进到开阔而稀疏的阔叶林、松林等林缘和林间空地。冬季也下到山脚平原地带,甚至进到村寨和居民点附近的果园、小树丛和灌丛草地活动。
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居留习性:灰林鵖是
留鸟,意味着它们不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活动模式:它们通常独自或成对生活,有时也会形成3至5只的小群。
栖息位置:灰林鵖偏好在灌木或小树的顶枝上休息,也会在电线上或居民区附近的篱笆上停留。
捕食行为:它们会在发现地面昆虫时迅速飞下捕食。灰林鵖还能在空中捕食昆虫,但更常见的是它们在灌木的低枝间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同时发出“吱-吱-吱”的叫声。
叫声:灰林鵖的叫声包括上扬的“prrei”声,告警时会发出轻声的“churr”后接哀怨的管笛音“hew”。它们的鸣声通常是短促而细弱的颤音,以洪亮的哨音结束。
食性特点:
主食:灰林鵖主要以昆虫和
昆虫幼虫为食,这些昆虫包括
甲虫、蝇、蛆、
蚱蜢、蚂蚁和蜂等,涵盖了
鞘翅目、
双翅目、
膜翅目、
直翅目以及
鳞翅目等多个昆虫目。
偶尔食物:除了昆虫,灰林鵖偶尔也会摄取植物的果实、种子和草子。
灰林鵖的这些行为和食性特征对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控制和平衡发挥了作用。
繁殖方式
繁殖期:灰林鵖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7月。
卵的数量:每窝通常产卵4至5枚。
卵的特征:卵的颜色可能是淡蓝色、绿色或蓝白色,上面布有红褐色的斑点。卵的大小大约在16至19毫米长,13至15毫米宽。
孵化:孵化工作主要由雌鸟负责,孵化期大约为12天。
早成雏:雏鸟属于晚成性,即孵化出后尚未充分发育,需要在巢中由
亲鸟喂养一段时间。
育雏:雌雄亲鸟都会参与育雏,共同照顾雏鸟。
留巢期:雏鸟在巢中停留的时期大约为15天。
巢址选择:灰林鵖通常会选择在地面的草丛或灌丛中筑巢,也会在河岸边或山坡的岩石洞穴以及石头下筑巢。
这些繁殖习性显示了灰林鵖对繁殖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它们在育雏行为中表现出的亲鸟责任感。灰林鵖的繁殖成功对于维持其
种群数量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灰林鵖(学名:
石鵖属 ferrea)的种群现状如下:
分布情况:灰林鵖的种群分布相对集中,没有呈现出零散的分布模式。
数量评估:虽然全球的具体数量尚未有确切数据,但根据现有信息,灰林鵖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鸟类。
中原地区境内:2009年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灰林鵖的种群数量估计有100,000对左右,表明它们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
种群趋势:目前,灰林鵖的种群数量发展呈现出稳定的趋势。
生态作用:灰林鵖在中国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山地灌丛鸟类,它们的存在对于控制昆虫种群和
植物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建议:鉴于灰林鵖的生态价值,建议加强对这种鸟类的保护措施,以维持其种群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灰林鵖的稳定种群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强调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确保这种鸟类能够继续在其自然
栖息地中繁衍生息。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