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是中国较早从事高等水产教育的院校之一,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学院水产学科具有8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其前身为1935年成立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学校渔捞科和养殖科。1979年学校更名为湛江水产学院,设水产养殖系,1997年,湛江水产学院更名
广东海洋大学设立水产学院,2005年,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截至2019年9月,学院有本科专业4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有学生1386人;有教职工118人。
历史
1953 年 7 月,广东海口高级农校水产科及
钦州市农校水产科并入,改名为
广东省水产学校。1955 年初,学校从
汕尾市迁往江门北街原粤中区党委旧址。 1959 年春,因地市调整需要,学校迁往唐家湾(现属
珠海市)。 1960 年 6 月,经教育部和
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暨南大学水产系和广东水产学校合并成立广东省水产专科学校。 1962 年夏,遵照广东省人民政府指示,学校从唐家湾迁往
霞山区海头岭。
华南理工大学湛江分院撤消后并入广东水产专科学校。 1963 年改由中央水产部领导,易名为湛江水产专科学校。 1979 年 9 月 13 日,国务院批准湛江水产专科学校升格为学院,由国家水产总局和
广东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水产总局为主,面向中南、西南兼顾全国招生。 1981 年 1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湛江水产学院为首批授予
学士的院校。 1997 年 1 月,湛江水产学院与
广东海洋大学实行实质性合并,成立湛江海洋大学, 2005 年 5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是学校的第一批
二级学院之一。
简介
水产学院是广东海洋大学的龙头学院,学校现有的3个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其中有两个是属于水产学院。
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等专业学科自2015年起获批在
广东省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
学院现设水产养殖系、海洋生物系和海洋渔业与科学技术系,有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和水生动物医学4个本科专业;水产养殖、海洋生物、
渔业资源和捕捞学4个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及1个农业硕士(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点;水产学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水产学”为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水产养殖”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水产养殖”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海洋科学(海洋生物)”为省级特色专业。《鱼类增养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拥有包括
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8个省部(厅)级实验室(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总面积20000m2,仪器总值8000余万元。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315人,研究生123人。教职工102人,其中正高职称36人、副高职称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52人;69人具有博士学位,占专职教师人数的70%多。“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7人,校级培养对象12人。著名水产动物营养学家
麦康森院士为“双聘院士”。
近5年来,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0;科研总经费1.84亿元。发表论文810余篇,其中SCI收录29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8项;获科学技术奖励31项,其中,“南方对虾高效养殖技术”、“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及“
日本囊对虾和
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分别获得
广东省、
海南省科学技术
一等奖。
师资
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正高职称26人、副高职称2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8人;46人具有博士学位。
吴灶和教授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专业博士生导师,
刘楚吾教授为
湖南师范大学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简纪常教授为
汕头大学海洋生物专业博士生导师,
谭北平教授为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博士生导师。学院还聘请
刘建康、
沈韫芬、
刘瑞玉、
林浩然、
张福绥、
赵法箴等6位院士及日本
东京水产大学须山三千三教授为名誉教授,聘请美国南
佛罗里达州水资源管理局高级
环境科学研究员古滨河、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郑晶、美国 Nanogen Inc. 高级研究员姚祖旭、美国
阿拉斯加州洲渔猎部高级生物统计学家郑杰等 4 位美籍专家为客座教授,聘请“
长江学者”
麦康森博士为兼职教授。水产养殖系已故著名科学家
熊大仁教授是我国珍珠养殖的奠基人之一。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水产养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获
广东省教学成果
一等奖,“海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获广东省教学成果
二等奖,“水产养殖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海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淡水经济动物增养殖学》、《鱼病学》等 3 门课 程是省级重点课程。学院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有一批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并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鱼虾贝藻增养殖、网箱养殖、水产经济动物病害防治、珍珠养殖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位池养虾技术、南方几种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生产及养殖技术、沉箱养鲍技术为国内首开。2003 — 2006 年的科研经费 1600 万余元,获得资助项目的级别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项目涵盖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 863 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省自然基金及地方政府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大幅度增加,并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
专业设置
学科专业设置
成果
近4年来,主持承担课题30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科研总经费9610万元。发表论文535篇,其中SCI收录7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获科学技术奖励35项。
学院十分注重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先后同UniversityofStirling(UK)、UniversityofFlorida(USA)、JamsCookUniversity(
澳大利亚)、东京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台湾海洋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国内外20多所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机制。与中水远洋渔业责任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每年外派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出国工作。
学院秉承“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的校训精神,立足
广东省、面向
南海,围绕现代
渔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优化师资队伍为抓手,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主轴,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为引擎,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