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雁,女,诗人,1979年2月28日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
回族穆斯林家庭,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系突围诗社、幸福剧团成员。
马雁自1985年起在成都六八电机厂子弟小学接受教育,1991年进入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初中部,1994年升入该校高中部。1997年,她考入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在北大期间,马雁积极参与文学社团活动,1998年春加入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并与缪川共同负责社务,同年夏天加入
成都市诗歌团体“幸福剧团”。1999年秋,马雁成为《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的文学类书评撰稿人。2000年春,她参与策划组织首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并在同年夏天与
胡续冬、
马骅、
康赫等友人创建北大新青年网站,担任高级编辑及多个论坛的版主。
1994年起,马雁开始介入四川地区的文学、诗歌以及文化批评活动,发起成都诗歌团体“幸福剧团”,后长期参与民间诗歌刊物《幸福剧团》编审工作。1997年秋,策划、组织并参与导、演北大戏剧社冬季公演(昌平园区)。1998年春,策划、组织北京大学
未名湖诗歌朗诵会。1998年夏,主持、改编、导演大型诗剧《太阳·弑》(
海子原作《弑》),此系华语世界首次将海子诗剧作品搬上舞台。1999年春,策划、组织首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此系大陆首次诗歌节,在中国诗歌界引起反响。1999年夏,主持、改编、导演独幕舞剧《沙乐美》(
王尔德原作),后因安全因素,演出取消。1999年秋,担任《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文学类书评撰稿人。1999年冬,参与发起成立“燕园书网”(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并担任特约撰稿人。2000年春,策划、组织第二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2000年夏-2002年夏,担任中国顶级文化网站新青年网站文学大讲堂频道高级编辑、新青年BBS文学自由坛版主。这期间,文学大讲堂、文学自由坛曾因对中国先锋文学尤其是诗歌的重要作用,受到瑞典外交部的关注,并被在
瑞典语汉学杂志《中瑞交流》上进行深度报道。2002年春,策划首届“华语小说峰会”,拟邀请著名作家、批评家、汉学家,对中国当下文学、文化状况的进行一次彻底、尖锐的高峰探讨,并赢得
李陀、
余华等作家、批评家的支持。后因安全因素,峰会取消。2003年春,参与策划海外诗歌刊物《大江南北》(著名诗人
肖开愚主持,在
德国印行)。
2001年毕业后,马雁与
康赫共同选编《新青年写作手册》,并在同年将小说、散文、诗歌收录于《北大新才女书》和《北大网事:盗版创世纪》等书籍中。2002年6月,自印诗歌和小说合集《习作选:1999—2002》;同月,小说《天桥》和《桉平的寂寞》发表于《今天》杂志夏季号;9月,《谋杀》《灌水》《星星的姊妹》等三首诗发表于《中国诗歌评论》第三辑。2003年4月,为照顾病重的母亲,马雁离开北京回到成都生活;9月24日,母亲病故。2004年7月,诗作《傍晚,看一场雨》收入《
诗歌北大》一书。2006年4月,《香山》《珠子》《你是我重复的病和甜》等三首诗被选入《北大年选·2005诗歌卷》;7月,小说《铁皮阿童木离家出走的故事》收入《小说北大》一书。2007年,自印诗集《迷人之食》。2008年,参加当代艺术
广州市三年展。2009年9月,获第四届
珠江国际诗歌节青年诗人奖。
2010年4月至9月,马雁成为北京上苑艺术馆驻馆诗人,其间创作《上苑艺术馆》《沙峪口村》《桥梓镇》等诗作;6月,为《上海文化》第六期策划组织“诗的问题”专辑,发表创作谈《塑料桶》和《自我的幻觉术》一诗;10月,《无力的成就》一文发表于《生活》月刊;同月,《我在中文系的日子》一文收入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百年纪念文集《我们的青春》;11月,获2010年度
刘丽安诗歌奖;12月,编定待出版的随笔集《读书与跌宕自喜》;12月28日,自
成都市旅行至
上海市访友;12月30日晚9时许,在上海
闵行区一酒店因病意外辞世。2011年1月1日,葬于上海谢卫路(老
沪青平公路)508号
回民公墓南十区6—9墓。
诗人
秦晓宇:马雁是以诗人的身份名世的,但她的散文成就更高,我对她的评价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诗人
北岛:初读马雁的诗令人感到惊喜,我一直琢磨这惊喜来自何处,后来终有答案:就总体而言,中国当下的诗歌太油腔滑调了,而马雁的诗中那纯净的力量恰好与此形成极大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