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1949年-),原名赵振开,
湖州市人。“北岛”乃诗人
芒克给他取的笔名。北岛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主创者。
北岛家世不凡,为他的文学思想和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1965年9月考入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中部,他将之称为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他因“文革”中断学业,1969年起当过了11年建筑工人,还从事过翻译、编辑等工作。他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诗歌等文学创作,他前期的诗歌风格独特,孤冷且充满批判性。《陌生的海滩》(1978年)为北岛第一部诗集,反映了一代青年从迷惘到觉醒的心声。北岛在国外从事教育和文学工作。由于长期旅居国外,异乡漂泊,北岛的后期作品风格呈现出更多的孤独、思考和漂泊情感,描绘出自己作为一个流浪者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城门开》是北岛的后期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在其中探索了流亡、
身份认同、故乡情感等主题,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漂泊和迷茫。21世纪初回国,现为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21世纪初北岛回国,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北岛的代表作品包括多部诗集、小说和散文,如《时间之玫瑰:新选集》(2010年)、《
午夜之门》(2002年)、《开锁》(2000年)、《零上的风景线》(1995年)、《古雪》(1991年)、《八月的梦游者》(1990年)和《波浪》(1985年)等。北岛被美国诗歌协会誉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并当选为
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其诗歌作品获得过多个国际奖项,包括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90)、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洛哥阿格那国际诗歌节诗歌奖、
古根海姆奖以及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2015)的最高荣誉金花环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北岛本名赵振开,祖籍
湖州市,1949生于北京。其父赵济年,金融专家,新中国保险业的创始人之一。其母孙美利,为医生。
叔父赵延年,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早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深厚的家庭积淀对北岛后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影响颇深。
1965年9月,北岛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文革”期间参加过“
红卫兵运动”,1969年当建筑工人。红卫兵经历以及长达11年的当建筑工人期间接受的工人“再教育”,对北岛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思考有很大影响。
北岛与北京四中
1965年9月,北岛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开学后不久,北岛意识到自己的数理化一塌糊涂,但同学们你追我赶,甚至有人提前读高三的微积分课本,导致自己的压力很大。北岛感觉整个学校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身为高干子弟最集中的北京四中,同学们的穿着却朴素得可疑——“带汗碱的破背心、打补丁的半新衣裤,露脚趾头的军用球鞋。可尽人皆知,四中是高干子弟最集中的学校。显然有什么东西被刻意掩盖了,正如处于潜伏期的传染病,随时会爆发出来。”
1966年6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文革”爆发,四中从此正式停课。数学不好的北岛听到这一消息,跟同学一起在教室欢呼雀跃。北岛不到一年的高中生活就此结束。“文革”开始后,“红卫兵”逐渐兴起。关于红卫兵,除了高校学生之外,中学生亦是重要的参与者。北岛在书中《
城门开》写到,5月下旬开始,北岛和几个同班同学每天早出晚归,去西郊大红门外的北京食品学校鼓动学生罢课闹革命。有些同学甚至“穿上簇新的绿军装,甚至将校呢制服,脚蹬大皮靴,腰系宽皮带,戴红卫兵袖,骑高档自行车,呼啸成群。”北岛这才意识到,他刚进校时的压抑就是来源此——同学们莫名的优越感。1966年8月25日,以四中几个高干子弟为首,成立“首都红卫兵
西城区纠察队”(简称“西纠”),接连发布了十号通令,四中成了北京文化革命的中心之一。除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各种密谋正在进行,为随后出现的各种派系组织留下伏笔。老师、校长被批判,有些甚至被逼得自杀;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没完没了的运动会、“四清”运动、《海瑞罢官》的辩论等事件让学校的政治氛围越来越浓,经历了种种事件后,北岛在这样的氛围下越来越疑惑、迷茫。两年后,北岛和老师与同学一起到河北
安新县白洋淀地区进行"教育革命考察"。在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他们就是教育革命的对象。在县城调查一段时间后,北岛发现农村孩子读书非常刻苦——“起早贪黑,伴着
棉花灯熬夜,没有娱乐,居住伙食条件极差。他们的心愿就是进城读大学,彻底改变绑在土地上的命运。”但是名额有限,他们的分数要远远超过北京人的标准线才有录取的可能。北岛对这种社会的不公平感到震惊,因为照这样的录取分数,
北京市第四中学将有大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
当时他们正赶上武斗高潮,由
省军区和38军分别支持的两派打得天昏地暗,县城随时都会失守,县委招待所是主要的攻击目标之一。在县委招待所待了十来天后北岛和他的同学、老师乘坐头一班去
保定市的长途汽车,逃出
白洋淀地区。回北京后举行了同学聚会,北岛和同学老师告别。
青年经历
1970年春天,北岛和几个朋友在
颐和园游玩时,受朋友诗朗诵的影响,随后开始了诗歌创作。1973年前后,北岛与
北京市第四中学的同学常常在一起进行文学沙龙形式的聚会,还同文学青年
史铁生等人保持密切的文学接触。
1976年北岛妹妹姗姗意外溺水身亡,妹妹的死亡给北岛很大冲击,对北岛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北岛为妹妹写下多个作品,比如《小木房的歌》写于姗姗23岁生日、《黄昏:丁家滩》写于珊珊1975年的最后一次回京、《界限》是1976年7月珊珊逝后所作、《安魂曲》1998年护送珊珊骨灰从湖北回京,北岛写在墓盖上的诗。
“上山下乡”运动把青年知识分子抛到了社会底层,生活的动荡加青春的苦闷,使年轻一代从书本和写作中寻找精神的出路。1978年,国家对于文学方面终于有了些松动,一直在等待机会的北岛和
芒克迎来了他们的希望。北岛、芒克和黄锐在黄锐家聚会,北岛提议说应该办个文学杂志,现在是时候了。剩下两位立即响应说好,于是《
今天》杂志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蛰伏期后,在1978年12月23日终于发表。创办《今天》杂志时,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有个笔名,正如
鲁迅、巴金等众多文坛前辈一样。有一次他们俩在晚上骑车,芒克想起北岛是个南方人,但是一直生活在北方,那时候北岛刚出了一本诗集叫《陌生的海滩》,里面也提到很多岛,芒克觉得北岛是那种外表看起来很冷、很独立的诗人,叫“北岛”这个名字是非常合适的。
1976年,北岛创作了诗歌《回答》,1978年收录在《今天》杂志创刊号,被《诗刊》转载。《回答》是朦胧诗的杰出代表,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同年北岛出版第一本诗集《陌生的海滩》,诗中充满着关于海岸、船只、岛屿、灯塔的意象,这样的朦胧意象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个人无法改变的历史的断裂。这本诗集诞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特殊时期,标志着以北岛为代表的新诗运动的崛起。
1979年,《今天》杂志举办了多次盛况空前的文学活动,包括在
北京师范大学和
紫竹院公园的“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
玉渊潭公园八一湖畔的诗歌朗诵会等,激励了一大批当时渴望诗歌形态有所突破的年轻读者。
1980年8月,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刊》刊登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对《诗刊》近期作品的倾向,特别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而导致所谓“读不懂”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不少从《今天》转载而来的作品,被贴上了“朦胧诗”的标签,但“朦胧”这个本来用以负面批评的词语日渐褪去了原初的贬义。作为《今天》的主创者,北岛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同年9月,《今天》停刊。1981年年初,北岛在《新观察》杂志当编辑,后来调到外文局的《中国报道》任文学编辑。1985年,北岛调到
昌平区任北京飞达(集团)公司干部。在那儿呆了大半年后,成为自由职业者。1987年春,北岛去了
英国,在大学当访问学者。
国外经历
1987年至1988年,在
杜伦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教书。1988年初次访美,
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访问作家。北岛一度旅居瑞典等七个国家并进行创作。面对北欧的漫漫长夜,寒冷的气候,独自一人不停地搬家,北岛开始写《搬家记》。四月到
旧金山开会,应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邀请在柏林住四个月,再到挪威奥斯陆大学任访问学者。在
斯德哥尔摩,北岛写下了《乡音》。
1990年,北岛移居美国,曾任教于加州戴维斯大学,同年在北岛的主持下《今天》文学杂志在
挪威复刊,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发行,其网络版和论坛也享誉世界各地汉语文学圈。同年获
瑞典笔会文学奖。
1990至1991年,在
奥尔胡斯大学教书。两年后在荷兰
莱顿大学任驻校作家,完成诗集《走廊》。在陌生的语言中,他完全是一个流浪者。
1991年,北岛移居
巴黎。1993年夏天北岛在巴黎与人共同创立了国际作家议会。1993年,北岛出版诗集《
在天涯》。应
法国文化部邀请在巴黎翻译法国诗歌,同年八月搬到美国,在东密西根大学任杰出客座教授。
1994年,北岛在密西根大学国际中心任访问艺术家,参与创建国际作家议会并担任理事。而后北岛转至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系做客座教授,与妻子和女儿团聚。由于经济压力,北岛从一个诗人又同时变成了一个散文作家。他开始在《美国之音》上写作家笔记,写回忆性散文。因为这些散文,他得到了去美国
贝洛伊特学院英语系教书的机会。十几年间,他在国外七所大学做过客座教授,北岛说,自己就是“一步一步地混下来的”。
1995年,北岛接受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教职,后来,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
杜伦大学中文系担任讲师。
1998至1999年,北岛被
西班牙国王授予伊莎贝尔女王骑士勋章,被
阿根廷总统授予共和国五月骑士勋章。2000年,北岛担任伯洛伊特学院Mackey写作主席。
2002年至2005年期间,
纽约成为北岛的主要工作地。他在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教,并在阿拉巴马大学做了一个学期的访问作家。
2004年,
智利总统授予北岛聂鲁达百年诞辰
勋章,以表彰他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2004年,北岛的散文集《
失败之书》在中国大陆出版,这是时隔15年北岛首次在大陆出版书籍。
2005年8月,北岛的随笔集《
时间的玫瑰》由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回国经历
2007年,北岛收到
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正式搬到香港,与其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的漂泊式生活。
2008年,北岛的散文集《青灯》在大陆出版。同年12月,北岛与芒克、
舒婷等作为特邀诗人,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利希慎音乐厅举办的“今天的昨天与明天——诗歌音乐晚会”。
2009年,北岛的散文集《蓝房子》与《午夜之门》在大陆出版。同年北岛开始举办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隔年举办一次。他形容这件事叫“在水泥中种花”,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办下来
2010年,北岛的散文集《
城门开》在大陆出版。同年北岛全票通过当选《钟山》杂志当代(1979-2009年)十大中国诗人之首。同年3月,北岛以“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为题,主持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公开讲座。
2011年8月8日,北岛参加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并接受新华社的专访。
2013年10月30日,“时间的玫瑰——北岛诗歌之夜”在香港中文大学的邵逸夫堂举行,600多人入场,创下主办方同系列活动的最高纪录。同年11月25日,北岛出席
汕头大学国际诗歌节。
2014年7月,由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
给孩子的诗》公布于世,“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实现诗人长久以来的宿愿。该诗集在中国大陆出版;繁体中文版由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5日,北岛时隔13年重回北京,出席新书发布会。8月22日,北岛出席
上海书展。10月北岛入围
诺贝尔文学奖。北岛到北京南五环寿宝庄的民工子弟学校——
北京蒲公英中学教孩子们读诗。10月6日,北岛出席
杭州市“第三届大运河国际诗歌节”。10月17日,北岛阔别45年重回
北京市第四中学,并表明希望能回北京四中开课,北岛坦言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2015年6月,北岛与
李陀一起编选《给孩子的散文》在中国大陆出版。希望孩子们可以领略散文的“包罗万象”,感受名作的巧思、大家的文心,进而体会世界的广阔、人生的丰富。同年8月8日,北岛出席
深圳市“第一朗读者”跨界诗歌活动。11月25日,出席第四届香港国际诗歌节开幕式。12月,两岸诗会活动以“诗意中国”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同台湾“扩大文化交流,增进民族认同”的精神。
2017年2月27日,北岛出席“艺术庆云诗歌交流会”。北岛和
欧阳江河还为诗歌爱好者们讲述了他们的写作历程:北岛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诗歌的沃土上,对诗歌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忠诚和热情,历经沧桑,不忘初心。一段段发自真心的发言,深深地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2018年5月24日,北岛的绘画个展在巴黎地平线画廊开幕,同时推出展览同名画册《此刻·北岛》。他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致辞。他在发言中解释自己之所以成为画家,完全源自六年前
中风所导致的
失语症,绘画让他找到了文学之外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算是不幸中的幸运。北岛说,艺术家必须反省自己、呈现自己并超越自己,也要敢于对抗各种现实,敢于向死而生,敢于质疑一切结论,敢于逆流而上地不断追问。2021年7月3日,北岛获颁第二届
日本大伴家持文学奖。
相关人物
家庭成员
父亲:赵济年(1921年-2003年),金融专家,早年在重庆中央信托局工作,1949年解放前参加上海金融系统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革命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保险公司干部六十年代曾担任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母亲:孙美利(1922年-2013年),浙江绍兴人。是名医生。2013年夏,孙美利以90多岁高龄去世。
妹妹:姗姗(1953年-1976年),1976年7月27日下午,珊珊带几个女孩去蛮河游泳。那天上游水库泄洪水流湍急,一对小姐妹被卷走了,妹妹消失在漩涡中。珊珊一把抓住姐姐,带她游向岸边,用全身力气把她托上岸,由于体力不支,她自己被急流卷走了。第二天早上,才在下游找到尸体。年仅二十三岁。北岛为妹妹写下《小木房的歌》于姗姗23岁生日、《黄昏:丁家滩》写于班珊1975年的最后一次回京、《界限》1976年7月珊珊逝后所作、《安魂曲》1998年护送珊珊骨灰从湖北回京,北岛写在墓盖上的诗。
女儿:田田,1985年出生。10岁接到美国团聚,15岁又回到北京,17岁再搬回美国,曾在北京上大学,现在
荷兰一家美术学院读硕士。北岛为女儿写了很多作品,代表作有《女儿》《画-给田田5岁生日》《出发给TT24岁生日》。
儿子:兜兜,2004年
平安夜出生,与现任妻子甘琦所生。
叔父:赵延年(1924年-2014年),赵济年是赵延年的兄长。曾任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前妻:
邵飞,画家1954年6月生于北京。两人育有一女田田。2003年,与邵飞多年的婚姻宣告破裂。
现任妻子:
甘琦,祖籍
江西省,2004年与北岛结为位俪。两人育有一子兜兜。
好友
芒克(1950年-),朦胧诗人的代表之一,生于沈阳。1978年底与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并出版了处女诗集《心事》。
黄锐(1952-),当代艺术家、艺术活动家。1978年民间文学杂志《
今天》发起人之一;1979年《星星美展》发起人、策划人之一;2002年北京798艺术区发起人、策划人;创作平面绘画、立体、装置作品,参加行为艺术表演活动。
代表作品
代表作《回答》
《回答》是诗人北岛1976年创作的一首朦胧诗,它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回答》的七节结构,形成了一个诗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这首诗表现了北岛从迷茫、怀疑到觉醒、宣判,最后到担当与追求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青年觉醒者的成长过程——不能只存在怀疑主义,怀疑过后还要有英雄主义的精神。英雄主义和怀疑主义精神二者相结合,这才是北岛精神世界的基本特质,也是《回答》整体性结构的深厚内涵。
作品名录
创作特点
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是北岛诗的总体特征。他从不回避现实的丑陋、黑暗和荒诞,对现实的丑陋有着足够的警觉。他的许多诗歌都是对现实的指责和揭露,他表达了对动乱历史的沉痛反思,并由此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国家命运的惆怅。北岛的诗也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即使诗人在“文革”那样的年代依然乐观满怀憧憬。
阶段性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诗歌创作特点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代表作包括作于1976年天安门“
四五运动”期间的《回答》,其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中国新诗名句。
叙事性的风格:北岛的诗歌往往以叙事的方式呈现,他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的诗歌常常是一个个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他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如“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 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那自由的风” (北岛:《宣告——献给遇罗克》) 。
简洁而直接的语言:北岛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修辞和装饰,意象阴冷。他用简单的词语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直接而真实。他的早期诗歌常常使用“凶手”“乌鸦”“夜”“海浪”等这些阴冷灰暗的意象符号, 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悲壮的艺术氛围。
悲观主义的情绪:北岛的诗歌充满了悲观主义的情绪,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现实持有一种厌世的态度。“作为一个
人道主义诗人, 北岛似乎不是以‘爱’的深沉和激烈为基调, 他不象有的作家把爱推向每一片绿叶,也很少去称赞、表现富有古典美的人性, 他的主要基调是‘恨’, 憎恨、仇恨、痛恨那些蔑视人道践踏人性的暴行。”如作品《我不相信》中,“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是北岛诗歌最大的特征。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看出北岛的早期,仍然带有明显的
浪漫主义情结。
80年代初,北岛的写作曾有过中断,再次执笔,否定的锋芒并未减损,但诗中明确的社会
政治取向已趋于模糊。
八十年代末诗歌创作特点
内省与自我反思:八十年代末,北岛的诗歌中出现了更多的自我揭示和自省的内容,探索个体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存在和困惑。
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与七十年代
悲观主义的情绪不同,八十年代末的北岛的诗歌中更多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在八十年代末,北岛的诗歌语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尝试使用更加抽象和
隐喻的语言,通过意象的堆叠和错综复杂的句式结构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如:如果“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路, 怎么从脚下延伸/滑进瞳孔里的一盏盏路灯/滚出来, 并不是晨星” (北岛:《红帆船》) 。
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在八十年代末,北岛开始回顾和思考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的诗歌中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引用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以及对
中原地区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批判。
八十年代末诗歌创作特点其实是发展了前期诗中不被读者更多注意的部分,如《界限》中对于个体"超越"的困境的体验。北岛可能更深切意识到,就人性的"本质"而言,现实与历史的差异,仅体现为时间上的;《另一种传说》、《空白》、《可疑之处》、《寓言》、《触电》、《期待》等,写到英雄的愿望与人的平庸一面构成的冲突,写到历史变幻中人的孤立的性质,也写到人类基于种种欲求导致的历史盲目性。而且,代替《宣告》、《
走向冬天》中的"冰山"那个决绝的悲剧形象的,是发现"我""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同谋》)。
八十年代末之后诗歌创作特点
80年代末之后,北岛旅居国外,写作出现重要变化。前期那种预言、判断、宣告的语式,为陈述、"反省"、犹疑、对话的基调所取代。作者与世界,与诗的关系,和他所扮演的"角色",显得复杂起来。前期写作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转移为对普遍人性问题的探索、处理。意象、情绪与观念之间的较为单一的联结方式得以改变,而语言、情感也朝着简洁、内敛的方向发展。旅居异域近20年,北岛早已深切体会到自己曾经历的是天涯孤旅,虽漂泊无依却仍心有所属。在《乡音》里,北岛说:我对着镜子说中文,感觉祖国是一种乡音,因此,为这种远隔祖国带来的疏离感受而恐惧不已。北岛说:我喜欢中文的音调,喜欢那种它孤悬于另一种语境中的感觉。他说:对于一个在他乡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母语是惟一的现实。对于母语的体会,北岛还在布罗茨基的剑、盾、
宇宙舱这三个比喻外,添加了伤口。
后期诗歌更加关注流散、失落和对家乡的思念,后期作品更多地反映流散和人生哲思,语言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北岛在多年的海外生涯中更为注重思考生命的意义、人性的脆弱以及个人在历史和命运中的定位。比如《城门开》,反映了流亡的主题,同时也涵盖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充满了对故乡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情感。
思辨性
除了阶段性明显,北岛与同期朦胧诗人相比,还具有更为清醒的思辩特征。但他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又是通过直觉性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隐喻、象征、通感,“蒙太奇”,这些艺术手法在他的诗中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他使用的诗歌意象瘦硬奇崛,如重锤出击扑面袭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他善于使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
悖论式警句,如《祖国》:“她被铸在
青铜的盾牌上/靠着博物馆黑色的板墙”,《
在黎明的铜镜中》:“在黎明的铜镜中/呈现的是黎明/水手从绝望的耐心里/体验到石头的幸福”,《诗艺》:“骨骼松脆的梦依然立在远方/如尚未拆除的脚手架”,这些句子都具有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感觉。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
隐喻、象征
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他试图用文字思考社会、人性以及时代的困境。体现了对个性和人的尊严的追求,表达了对权威主义、压制和剥夺人权的反抗。他的主观情感跟现实世界如此隔隔不入,这就造成了他的诗的两大主题,一方面,他对“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深恶痛绝,企图用人性和理性的两大标尺对其进行审判。另一方面,他在这样做的时候,心中时时感到寂寞和无助。这两种情绪集结在一起,使他的诗中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悲剧感。
影响
国际影响
他的诗歌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多次在世界各地出版。在英语世界中,他的多部诗集、小说和散文,因其微妙、创新和雄辩而受到国际认可。同时他的艺术作品在国际艺术展览和画廊中展出,也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和赞赏。他代表中国诗歌和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发言,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美国其作品由 Zephyr Press 出版,曾获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受国际承认的中国诗人。
国内影响
北岛被广泛认为是
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和学习,成为中国文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北岛作为中国新诗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深刻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他倡导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促进了中国当代诗坛的发展。他的诗歌对于中国的文化启蒙和社会思想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北岛是从废墟和苦难之上站起来呼唤和捍卫人的基本价值和尊严的英雄,与西方“反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起点和性质。北岛的诗能说明作品与写作时代的紧张关系,而恰恰是这种紧张,使北岛的诗获得了既犀利又厚重的文化冲力与美学效果。
《今天》杂志对当代文学史的影响
《今天》杂志与同时代的"伤痕文学"相比,它在思想上呈现出早熟的特征:他们呼唤个性与自我,反抗专制,呼吁面对承担焦虑与绝望,重新发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在语言和形式探索上也是有意识的尝试——北岛、万之、
史铁生等人在《今天》作家群中的小说创作,无论从内容还是手法上都各有千秋——北岛突出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万之揭示人与世界的微妙关系;史铁生则以爱的名义,把人文关怀融入生命。从哲学的根本上说,《今天》渗透着
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敢于直面现实的荒诞、敢于直面人生的寂寞、敢于直面人生的苦难。《今天》迈出了中国文学走下神坛,在文革后重出江湖的第一步。
对朦胧诗的影响
北岛作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主张追求个性,寻找自我,呼唤人性的回归和真善美,试图表达时代精神,具有启蒙精神、批判思想和时代意识。北岛的诗歌对人类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深刻探求了
人道主义的渴望和探索。书写了当代青年人的心声,寻求社会尊重以及生而为人的价值。他的作品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社会尊重和生命价值的追求。
主要荣誉
人物评价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李欧梵:北岛带动了香港新诗国际化。
香港特别行政区作家、现代派诗人
廖伟棠:香港国际诗歌节是北岛给香港的礼物。
时任
布朗大学校长路斯·西蒙斯:北岛用深的、充满力量、让人难以忘怀的诗句,向他的祖国和世界发出了声音,谱写自由和表达的乐章。这些诗句激励着青年们改变世界的热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清华:他是使当代中国的诗歌在黑暗的精神幕布上撕开缺口的诗人,是使当代诗歌的潜流浮出地表、使孕育中的先锋写作露出冰山一角的诗人,在这个意义上,他也是一位先驱。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洪子诚:北岛诗‘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否定意识,强烈的怀疑、批判精神,这种怀疑与批判,不只是针对所处的环境,而且也涉及自身的分裂状况,这是北岛深刻的地方。
波恩大学终身教授
沃尔夫冈·顾彬:他的散文是第一流的。如果我翻译北岛,就是在翻译我自己,因为他的来源和我的来源一个样,是
西班牙朦胧诗派的二三十年代的。
文学评论家
孙绍振:北岛的诗歌中体现出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渴望,也有对人性的困惑与质疑;这是一种“审智”型的诗歌。
参考资料
Bei Dao.the allen ginsberg project.2023-08-24
Bei Dao.The Beloit Residencies. Beloit College.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