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古寺位于陕西西安解放路南段东侧,木构牌楼临街矗立,门额正书“清真古寺”,为清
顺治太原市知府王觉民的手迹。清真寺始建年代不详,但建筑风格显示其可能建于元末明初。该寺占地15000平方米,地面建筑约三四千平方米,加上新扩建的寺前新月广场和其它服务、自养设施,古寺新辉,无论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模还是历史年代、艺术价值等方面,在华北地区都堪称首屈一指。
清真古寺,原名“清修寺”。碑文记载始建于唐
贞元年间(785年-805年),现存为元末明初建筑。寺坐西向东,三重院建筑,原有面积5000余平方米。有牌楼、大殿(
礼拜殿)、讲堂(讲经堂)、水房(沐浴室)、省心楼等,以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布局紧凑严整。2013年3月,清真古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古寺布局以中线对称,主要建筑于中心线上左右对称,前为寺门,中为勾连搭式礼拜殿,殿顶由两座硬山和一座卷棚顶勾连搭而成。单体面积461平方米,高大宽敞,可容纳500余人作礼拜。殿前有廊,饰垂莲柱吊楣,上有额,殿内为
阿拉伯帝国式木构建筑风格,外不见木,内不见砖。圆柱、拱门,后壁以《
伊斯兰教圣经》经文用沥粉贴金式木雕装饰。殿门饰垂莲柱吊楣,门上悬挂“开天古教”匾额。整座大殿建筑成一整体而又富于变化,这种勾连搭结构,自明代以后便普遍使用于内地
回族清真寺较大的
礼拜殿,成为中国内地回族清真寺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将两个坡顶平接,其间形成排水天沟,将雨水排向天沟两端。这种建筑结构,使清真寺大殿在平面布置上富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勾连搭式的大屋顶,是几百年来中国穆斯林工匠大师的精心杰作,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有一重要地位。
清真古寺开有东西两门,1958年扩建解放路前,东门为正门,面临狭窄的东米市牛肉巷。扩建解放路后,西门改为正门,面临宽阔的解放路大街。省心楼,是教民们忏悔的地方,面对东门入口,峭立于庭院中央。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檐角双层飞翘,底层外围红漆木柱内倾支撑,玲珑俊俏。内有明代著名学者
方孝孺的题匾:“声吟不及清”,字为草体,龙飞凤舞,堪为书法珍品。省心楼的西北、西南两侧,六角碑亭对峙。北亭石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碑面刻文为
康熙帝的诏谕,“文革”期间大都被凿。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檐柱砌入墙内,殿内为
阿拉伯式装饰,圆柱挖槽迭楞,彩绘施沥粉贴金,富丽堂皇。周围木壁上刻有
阿拉伯语《可兰经》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经文数段,雕刻精细工整。整个大殿,宽大疏朗,布局严谨。进入院内,装点颇觉雅致,布局合理、紧凑。院中央有明代建筑省心枫楼,重檐歇山顶,檐桷辉飞,彩色熠熠。省心楼两侧,左右碑亭对峙,亭阁风雅丽,气度不凡。亭内碑刻为黄庭
草书,元赵孟俯和
清代傅山观后题铭,字体劲秀,笔力挺拔。还有明
方孝孺等人榜题和清刘石安书“心修忠孝, 志义齐仁”八个大字,书法皆佳。
另外,每年还有3个主要节日,即
开斋节、
古尔邦节和
圣纪节。在这些节日里,穆斯林游客可沐浴盛装,举行会礼,诵经赞圣,互相祝贺,是接受教义、增进友谊和团结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