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战犯管理所
新中国关押和改造战犯的监狱
北京战犯管理所,是新中国建立之初,设立在北京关押和改造战犯的监狱,俗称“功德林一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功德林路1号。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至1960年3月,有包括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宋希濂等在内的100多名被俘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先后被送进功德林。从1959年开始,到1975年,中共中央先后分7批共特赦国民党战争罪犯554名。1986年8月,功德林监狱被拆除,原址变为北京市公安局治安总队驻地。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
一百多年前,位于北京德胜门外的“功德林”原是一座庙宇,曾被用作向孤贫免费发放粥食的粥厂。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朝廷在此创设中原地区第一个劳动改造机关——“京师习艺所”,由巡警部直辖。宣统年间,功德林已形成一座规模巨大的劳动改造机关。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10月,北洋政府在“功德林”建立了“宛平监狱”,梁启超时任民国司法总长。1915年,在监狱狱长梁锦汉主持下,将其改造更名为“京师第二监狱”,占地千亩,可容纳囚徒近千人。1928年后,功德林改名为“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被国民政府用来专门关押一些中国共产党员、左派进步人士等政治犯。1949年,该监狱更名为“北京战犯管理所”,简称功德林监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功德林”被公安部接管,成为关押和改造战争罪犯的专门场所。当时此处关押的战犯限定军队将级以上军官,文官则须到省主席一级。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特赦战犯的提议。首批特赦国内战犯33名,其中包括: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宋希濂陈长捷邱行湘、杨伯涛、卢浚泉等人。从1959年开始,到1975年,中共中央先后分7批共特赦中国国民党战争罪犯554名,其中国民党高级将领200余名。
1986年8月,功德林监狱被拆除,原址变为北京市公安局治安总队驻地。
看押人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对国民党战犯采取不审不判、不歧视人格,集中改造的方针,将分散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陆续集中到北京“功德林”。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至1960年3月,有100多名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先后被送进功德林。
看押人员中军衔最高的当属王陵基,他是原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四川省主席、第七绥靖区上将司令长官。除此之外,还有原国民党军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头等战犯杜聿明、原国民党军十二兵团中将司令黄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王耀武、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濂、国民党天津警备总司令部中将总司令陈长捷、国民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廖耀湘、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卢浚泉中国国民党东北地区"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等。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2019年7月29日,中国首部以“特赦”为题材的献礼大剧《特赦1959》开播。由于剧中承担了大量戏份的功德林管理所已于早年拆除,为了尽可能还原旧址样貌,剧组特地寻找到一处与昔日功德林管理所相似风格的监狱进行拍摄。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管理所内部塔楼、走廊、监舍等,都与历史上的功德林管理所十分相似。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看押人员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