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又名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为14个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中心依托河南省农业大学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中原经济区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目标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中心是目前全国农业院校惟一、河南惟一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着在粮食作物领域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重任。
中心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奥瑞金种业、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
中心概况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又名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河南首个高等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和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组建,旨在服务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建设。
2012年9月25日,“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河南农业大学举行。中心自2012年5月组建以来,成为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生产发展的智囊团和高产高效的引领阵地,并代表河南省申报参评面向区域发展类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自2012年10月以来,分别经过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的形式审查与会议(网络)评审、会议答辩、现场考察与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等多个环节,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成为14个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
该协同创新中心有效整合了相关创新要素,聚集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将以科技、人才优势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科学模式。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将获得优先扶持。其中,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协同单位包括: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
据了解,目前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167个申请经过三轮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也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这项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
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其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能够首批入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高校科技工作的重大突破,也可以说是河南高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协同单位
“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依托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与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奥瑞金种业、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等等8家协同单位组成协同创新体。
名称变化
2012年9月25日——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3月8日,答辩结果公布——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04月11日,“2011计划”首批入选名单——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政策支持
为确保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在河南创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实现突破,河南省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豫政[2013]17号),从人事政策、专项经费、基地建设、项目平台和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人事政策倾斜。由省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编办、教育厅负责,把该中心作为协同创新先行先试的特区,在人员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归国人员选聘、二级教授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特岗生计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专项经费支持。由省财政厅、教育厅负责,从2013年开始,根据国家政策和该中心实际需要,每年安排专项建设经费3000万元,连续支持4年,用于该中心学科及其团队建设、人才引进、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3、基地建设支持。由省教育厅、科技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和郑州市政府等负责,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给予支持,对该中心的郑州新区教学科研实验示范基地和海南南繁育种基地进行升级改造。
4、项目平台支持。由省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教育厅、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负责,在省级重大(点)项目安排、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给予该中心大力支持。
5、社会服务支持。由省农业厅负责,各级农业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该中心合作基地升级改造,并对该中心科技人员参与各地经济建设、农业产业化、服务企业与农户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精神奖励。
目标定位
创新中心将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小麦玉米两熟作物产前、产中、产后重大科学技术需求为牵引,以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为目标,重点开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储藏与高效加工等技术协同攻关,创新机制体制,优化整合资源,汇聚创新团体,不断提升小麦玉米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打造区域特色鲜明、开放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现代粮食产业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人才引进
2014年3月26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受聘河南农业大学,担任由该校牵头的“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同时受聘中心岗位专家。
此前,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已聘任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担任小麦首席科学家,聘任美国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前美国玉米遗传学会主席托马斯教授担任玉米首席科学家,此次袁隆平受聘水稻首席科学家,这是河南粮食协同创新中心人才梯队建设再获突破,也标志着中心在小麦、玉米等优势作物研究的同时,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纳入新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科学研究协同发展。
创建背景
“2011计划”又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2011计划”首批认定的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分别由14所高校牵头,其中9家牵头高校是985高校、2家是211高校。河南省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其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能够首批入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高校科技工作的重大突破,也可以说是河南高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国家“2011计划”启动以来,省教育厅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在广泛调研、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将落实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写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并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河南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及实施方案,遴选建设13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并下达专项引导性建设资金9500万元(10个自然科学领域协同创新中心,每个800万元;3个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每个500万元)。首批13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17所高校、20家科研机构、25家大中型企业和6个省辖市政府等方面的资源,涵盖了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国计民生和面向文化传承4个领域,牵头高校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代表了我省高等教育的较高水平。今年,我省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有10个,分别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中原工学院等牵头。
按照河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出台的实施方案,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从2012年开始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从2012年开始,建设30~40个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等学校与国内国际创新要素之间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为确保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在我省创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实现突破,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豫政[2013]17号),从人事政策、专项经费、基地建设、项目平台和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历史沿革
2012年9月25日,河南省首个高等院校协同创新中心——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在河南农业大学揭牌成立。
2013年1月13-15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京组织专家对2012年度高校申报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专家初审。本中心成为35个通过初审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2013年3月8日,2012年度“2011计划”会议答辩结果公布,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等17个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答辩。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4大类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将获得优先扶持。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认定,成为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中心概况
协同单位
名称变化
政策支持
目标定位
人才引进
创建背景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