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英语: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河南农大”,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学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是河南省首所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省人民政府共同合作的农业高等院校,是河南省“2011计划”“双一流”创建高校。
学校起源可追溯到1902年河南大学堂,后经历了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河南大学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在1952年进行了全国高校的大调整,并改名为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1984年12月时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建有郑州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占地面积264.83万m²。在郑州文化路校区和龙子湖校区共有21个学院,有89个本科专业。设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6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79人,博士学位1439人。在校生338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36人,硕士研究生4854人,本科生28506人。
河南农业大学在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48名。
历史沿革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
学校的办学历史源自于1902年清政府创建的
河南大学堂,其后,河南大学堂先后改名为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1912年,河南高等学校结合河南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科技强国的梦想,改办成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3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始招生。此后,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百年历史开始展开。
1927年,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河南省教育人士的一致请求下,改建组合“国立中山大学”这一新学校,
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中州大学以及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成立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立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
河南农学院
1930年,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改为河南大学农学院。1938年6月,经批准将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教授、学生一起并人陕西武功国立农林专科学校,组建为国立西北农学院畜牧系。1948年暑假期间,南京政府教育部下令河南大学南迁
苏州市,农学院租得城内狮子林后院作为学生宿舍。1949年7月,河南大学各学院返回
开封市。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改为河南农学院。同年,平原农学院合并入河南农学院16人,河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合并给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合并给江西农学院。1957年2月,河南农学院迁校至郑州市。1959年,偃师小麦学校并入了河南农学院。
1971年,郑州粮食学院粮油工业系并入了河南农学院,粮油工业系调出了河南农学院。1975年,河南农学院响应国家号召搬迁到许昌办学,并改名成为
许昌市农学院。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学校陆陆续续回迁至郑州,并恢复了“河南农学院”校名。
河南农业大学
1984年,学校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1993年80年校庆时,学校确立了“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训。
2000年,河南农业大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学科,成为河南省第一个获得一级博士学科的高校。
2006年,学校启用了“明德自强求是力行”新校训。
2009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新增“林学,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成为了农业部和地方省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9月29日,河南省委书记和省长共同出席河南农业大学郑东新区龙子湖新校区奠基仪式,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河南农业大学新校区的开工建设,为河南农业大学的发展铺开了新的篇章。
2011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两个项目,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十六位。至此,河南农大已3年四获国家科技大奖。
2012年11月,学校成为一所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的高校。
2012年11月5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河南农业大学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
2013年,学校牵头组建的“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
2017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9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6月,学校被
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
2020年11月,学校入选了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
2021年5月15日,学校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1年9月,学校入选了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于2024年4月,学校在郑州文化路校区和龙子湖校区共有21个学院,其中有19个学院进行本科招生,1个学院承担学校公共课教学,1个继续教育学院。在许昌校区设置有本科专业。共开办89个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于2024年4月,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6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79人,博士学位14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家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4人,农业部“神农英才”计划青年英才4人,中原学者1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3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1人。
学科建设
截至于2024年4月,学校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58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着力实施“241”学科建设行动,作物学、
兽医学学学科入选省“双一流”创建工程,现有作物学、兽医学、林学、农业工程4个优势特色学科群,2022年,学校和3个学科在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3个学科被列入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名单。2022年以来,学校新增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累计达到7个。
所拥有的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11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 110 门课程被认定省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7门, 1 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1门河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6 门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学校获批省部级以上本科教学实验中心12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农业工程训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5个,2023年新增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 学项目8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为龙头,以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为主体,集本科实验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
学校交流
截至2023年5月11日, 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荷兰等国家的72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与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新西兰、波兰等国家的8所高校签署交换生协议,学生在河南农业大学就读期间可申请赴协议高校交换学习。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学术期刊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刊号:ISSN 1000-2340/
可数名词1112/S)是河南农业大学负责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前身曾为《河南农学院学报》《河南农学院科技通讯》《许昌农学院科技通讯》《河南农学院科技通讯》,1985年以后更名成为《河南农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作物学、
兽医学、农业工程、
林学、
畜牧学、
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
生态学、
植物保护、园艺学和烟草学等学科领域稿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是“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中国农业期刊优秀团队”“中国科技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优秀高校学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农业期刊精品期刊”“中国农业期刊最具传播力期刊”“河南优秀出版奖期刊奖”“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和“ 河南省一级期刊”。
馆藏资源
截至于2023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现有龙子湖校区图书馆、文化路校区图书馆、许昌校区图书馆,总面积约53744 平方米,览室座位数5964个,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建有相应的资料室。截至2023年9月,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57.34万册,电子图书269.02万册, 电子期刊209.74万册,学位论文1551.63万册,音视频26.5万小时。图书馆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兼经济、人文、社科、理工等多载体和多类型的馆藏体系,成为了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农学
文献中心。据2024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博物馆收藏有
植物标本10万多份,涉及近200个科,1200属,4000多种植物,种类数量占中原地区植物种类的70%以上。收藏有昆虫标本15万余号,涉及26个目,近400个科,5000余种,种类数量占中原地区已知昆虫种类的60%以上。收集有动物标本3000多件,其中鸟类标本110余种,占河南已知鸟类的60%。收藏有土壤标本400多个类型。收藏有农业文物和校史资料、图片等1万多件。
科研平台
学校大力实施“281”平台建设计划,建设有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2个河南省实验室,8个国家、国际科研平台,9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国家级科研机构有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机构有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部委科研机构有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等。
科研成果
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650余项。2020年以来,学校科研经费连续突破1.9亿、2.4亿、4.2亿元,产出世界上首张黑麦基因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首款地方鸡基因组液相芯片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学校开展示范项目名称为“水稻粮饲双优双高试验示范,还举行了“种养肥”一体化项目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学校的生物质制氢团队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突破100,EI收录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教材和著作6部。
学校排行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3中国大学排名中,河南农业大学位列全国第140名。
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河南农业大学位居第148名。
校园文化
校徽
河南农业大学的校徽为正圆形,主色调是绿色的,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统一,象征着生机勃勃、开拓奋进的发展活力和河南农大人纯洁、包容的胸怀;校徽的中央是由金色的麦穗、白色伸展开的书本和白色三角塔型三种图案构成,中心的绿色圆形与校徽边缘的绿色圆环间白色底纹上,河南农业大学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分别均匀排布在上下,其间是以红色五角星相连,庄重大气。
校训
河南农业大学的校训是明德自强、求是力行。
“明德”出自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强”出自于《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求是”源自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是”即探究事物的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发现真理的科学世界观及方法论,这是农大人持有的治学态度。“力行”出自于《论语》中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校歌
河南农业大学的校歌是《
绿色颂》,歌曲内容既有学校“黄河岸边”“中原沃野”等的地理特色,也显现了河南农大人“甘愿为农业奉献”“振兴中华担在肩”“愿为绿色献青春”的胸襟与气魄。
《绿色颂》
滔滔黄河岸边,有我们美丽的校园。
农大人热爱绿色,甘愿为农业奉献。
团结勤奋攀高峰,严谨求实谱新篇。
愿为大地添新绿,誓让山河换新颜。
茫茫中原沃野,有我们不解的情缘。
农大人护卫绿色,立志为农业攻关。
科教兴国为己任,振兴中华担在肩。
愿为绿色献青春,誓把祖国变乐园。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建有郑州龙子湖校区、郑州文化路校区以及许昌校区,占地面积共有264.83万m²。形成了两地三校区的格局和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平台。
龙子湖校区
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是河南农业大学新校区,龙子湖大学城是郑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河南省郑东新区平安大道218号,邮编是450046。
文化路校区
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63号,邮编是450002。
许昌校区
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位于河南省
许昌市建安区劳动北路,邮编是461101。许昌校区占地1200余亩,在2012年8月被投入使用,校区坐落在环境幽静的许昌市建安区劳动北路。有8个本科专业,分别是
农林经济管理、
城市规划、
行政管理、
社会工作、
园艺、
财务管理、
物联网工程、物联网工程。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更新时间:2024年4月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学校在学术界以及商界的优秀校友有张改平、吴绍骙等。
统计时间:2023年3月14日
学校排名
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河南农业大学位居第140名。
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河南农业大学位居第148名。
参考资料
本馆简介.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2024-01-13
生物制药.河南农业大学新闻网.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