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
1951年发生在朝鲜的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Fourth Campaign in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是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
战争概况
第四次战役是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利用中朝军队休整之机发起反扑的情况下,在朝鲜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二十一天的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与横城地区的反击作战,和六十二天机动防御作战,歼敌“联合国军”多国部队七万八千余人,掩护了中国新入朝部队的开进、集结和展开,为下一次战役的准备赢得了时间,并初步取得了在优势装备之敌进攻面前实施防御作战的经验。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连续发动三次战役,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联合国军”由鸭绿江边打退到北纬37度线附近。“联合国军”为挽回失败影响,乘志愿军战线延长,部队疲惫,补给困难之际,于1951年1月下旬,集中16个师、3个旅共23万人的兵力,发起大规模反攻,西线以美第1、第9军所属6个师为主力,向汉城实施主要突击,东线以韩国军8个师为主力,向原州、清平川实施突击。志愿军决定以第38、第 50军在西线进行防御,抗击对方进攻;以第39、第42、第 66军在朝鲜人民军协同下,向“联合国军”实施反突击,粉碎其进攻。1月27日,西线美国军队开始发起宽大正面进攻,志愿军在气侯严寒,粮弹缺乏的条件下,一把炒面一把雪,在汉江以南坚守10多天,尔后转到北岸。东线韩国军于1月28日发起进攻,2月9日,其推进较快的第8、第5、第3师进抵横城以北,态势突出,志愿军与人民军抓住战机,于2月11日发起反突击,歼灭其第8师大部和第3、第5师各一部,因其两翼援军赶到,遂于15日停止反击,转入防御。此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实施大纵深运动防御,抗击“联合国军”的持续进攻。3月31日,全线撤退至三八线以北后转入坚守防御,直至4月21日,“联合国军”再无进展。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入朝的第3、第19兵团已到达指定集结位置,即将发起新的攻势,“联合国军”遂停止进攻,第四次战役结束。在此次战役中,“联合国军”以85天的时间和7.8万人的伤亡,才攻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用8天时间攻占的地区,足见志愿军防御的坚韧和艰苦。
战役背景
中朝军队由休整转入防御
联合国军”在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的打击下,丢失汉城,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由此,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撤是守,又一次展开争论,最后仍坚持不退出朝鲜的方针。为争取时间,恢复攻势,挽回其失败影响,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通过所谓“立即安排停火”的“五步方案”,同时在国内大力扩军备战,在战场上加紧作战准备,从美国本土和其他地区迅速抽调大批老兵补充在朝部队。
1951年1月15日,“联合国军”在水原至利川间采用“磁性战术”(始终与对方保持接触,以消耗战制约对方的一种战术)进行试探性进攻。当察觉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线兵力不足、物资供应困难时,决心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汉城,将中朝人民军队压回到“三八线”以北。1月25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M.B.马修·李奇微指挥美军第1、第9、第10军和韩国军第1、第3军团共16个师又3个旅、1个空降团,计23万余人,由西至东逐步在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这次进攻改变过去分兵冒进作法,采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战法,将主力置于西线(南汉江以西),向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一部兵力在东线(南汉江以东)实施辅助突击。
志愿军接连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士气高涨。但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十分疲劳,兵员未得补充,物资供应不足。因此,中朝人民军队从1951年1月8日起转入休整,计划于3月发动春季攻势。当“联合国军”发起大规模攻势后,中朝人民军队于1951年1月27日停止休整,转入防御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根据当时部队困难和战争将是长期的情况,经与朝鲜人民军商定,采取力争停止敌人前进,稳步打开战局,并从各方面加紧准备,仍作长期艰苦打算的方针。在打法上,以一部兵力在西线组织防御,牵制“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有计划地后退,待“联合国军”一部态势突出、翼侧暴露时,集中主力实施反击,从翼侧威胁西线敌人主要进攻集团,以动摇其布势,制止其进攻。此时,志愿军第一线部队有6个军21万余人,朝鲜人民军有3个军团7万余人。具体部署是: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简称韩集团),在金浦、仁川及野牧里至骊州郡以北68公里地段上组织防御,抗击“联合国军”向汉城方向的进攻;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指挥第39、第40、第42、第66军(简称邓集团),在人民军前线指挥部司令官金雄指挥的第2、第3、第5军团(简称金集团)配合下,在东线横城地区寻机实施反击。
战役经过
中朝人民军队进行坚守防御和反击作战
1951年1月25日~28日,西线美国军队第1、第9军先后在野牧里至骊州地段发起进攻,每日均在大量坦克、飞机、火炮的支援下分多路轮番攻击。位于该线防御的韩集团,依托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顽强坚守每一要点,战斗异常激烈。至2月7日,将“联合国军”阻于汉江以南的内飞山、文衡山、武甲山、杨子山一带,使其14昼夜只前进18公里,并付出很大伤亡代价(见汉江南岸阻击战)。这时,汉江开始解冻,汉江以南作战地区狭小,韩集团为避免背水作战,于7日晚将在汉江西段的第50军主力撤至汉江北岸组织防御,留一部兵力坚守南岸桥头阵地;将在汉江东段的第38军仍留于汉江以南坚守原阵地,继续牵制“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以保障东线反击作战得以顺利进行。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也撤到汉江北岸进行防御。“2联合国军”自2月8日起,向汉江逼近,10日占领仁川。
东线,“联合国军”集中8个师,从1951年1月31日起从原州、武陵地区向砥平里战斗、横城方向发起进攻。志愿军邓集团和人民军金集团各以一部兵力节节阻击,诱敌深入。与此同时,邓集团主力则分从高阳、东豆川里、金化地区向阳德院里及洪川以南地域迅速开进,准备进行反击。至2月9日,韩国军和美国军队一部已进到砥平里、横城、下珍富里、江陵一线,其中,南朝鲜军第8、第5、第3师前进至横城以北约10公里,态势突出,翼侧暴露。中朝人民军队决心乘此有利时机,采取两翼突击和正面攻击相结合的战法,实施横城反击作战。
2月11日17时,邓集团多路向横城以北之韩国军发起反击:第42军第124师攻占上物安里和531高地后,继向鹰峰、石子洞、广田攻击前进;配属该军的第39军第117师经仓村、昆矣洞向横城西北方向进攻,一夜前进30余公里,前出至鹤谷里、夏日地区,将横城西北韩国军第8师的退路切断,造成歼灭该敌的有利态势;第125师主力经居瑟峙、下物安里、石花村进至横城西南之回岩峰,截歼了来自横城方向的逃敌一部。第40军由正面下高、新垈里发起突击,第118师割断韩国军第8师的防线,迅速前出至广田、碧鹤山、下草院里地区;第120师攻占圣智峰、梨木亭等地,牵制当面之敌,支援第118师向纵深发展。第66军第198师由五音山突破后,向草塘突击,歼敌一部;第196、第197师突破后,向横城东南方向突击,在红桃山、国士峰受阻。12日,邓集团已将韩国军第8师大部包围于下加云北山、鹤谷里和广田地区,经一天激战,将其3个团全部歼灭。由于向横城东南方向突击的部队,到达指定的曲桥里、德高山地区较晚,未能切断敌军退路;同时,已进至回岩峰的部队未能及时渡过蟾江,因而使横城地区的南朝鲜军第8师师部、第3师大部和美军第2师一部得以逃脱。人民军第3、第5军团在横城东北地区向釜洞里、花田里、铜山地区之敌发起攻击,于13日进至横城东南之鹤谷里、下安兴里地区,歼灭韩国军第3、第5师各一部,有力地配合了邓集团的反击作战。中朝军队在横城地区共歼韩国军和美国军队1.2万余人。
此时,东线“联合国军”除在砥平里战斗的部队驻守未动外,其余部队被迫撤至原州、宁越、平昌、旌善等地。邓集团决心歼灭砥平里之敌,而以一部兵力前出原州予以配合。人民军部队向平昌、旌善方向扩张战果。砥平里有美军第2师第23团和1个法国营、1个炮兵营、1个坦克连,共6000余人,构筑了较坚固的防御工事。13日晚,邓集团以6个团的兵力进行攻击。由于对其兵力和工事估计不足,仓促投入战斗,加之参加攻击的部队建制多,通信联络不畅,协同动作差,火炮又少,弹药也不足,以致当夜未能解决战斗。14日,邓集团调整部署,以6个团再次进行攻击,虽然将“联合国军”压缩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仍未能歼灭。15日,“联合国军”的增援部队到达,原州地区之敌也已集中。邓集团鉴于歼敌时机已失,遂于当晚停止进攻,逐步向北转移。人民军在横城反击作战后,即向东南方向发展进攻,收复平昌,逼近旌善,有力地配合了正面作战。砥平里战斗后,人民军也逐步向北转移。
在东线进行反击作战时,西线志愿军第38军和第50军1个团始终坚守在汉江以南,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抗击“联合国军”连续进攻,有力地配合了东线反击作战。砥平里战斗后,该两军部队先后向汉江北岸转移。
中朝人民军队以运动防御将“联合国军”阻止在“三八线”附近
1951年2月17日,中朝人民军队决定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准备用两个月时间,集结兵力,补充兵员,改善交通运输,囤积作战物资,待“联合国军”深入后再行反击。防御部署是:第一梯队由西向东依次为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志愿军第50、第38、第42、第66军和人民军第5、第3、第2军团,共8个军(军团),在西起汉江口,沿汉江北岸经杨平、中元山、横城、烽火山、酒峰至下珍富里一线展开,并要求在纵深25~30公里的防御地幅内抗击1个月。第二梯队为人民军第1军团1个师和志愿军第26、第40、第39军共3个军1个师,在西起汶山里,经议政府、铸锦山、青雨山、座防山、洪川江北岸至洪川、丰岩里一线展开。
1951年2月19日,“联合国军”首先在东线发动进攻,在中朝人民军队的节节抗击下,进展缓慢,至3月6日推进到杨平、横城、下松滨迄东海岸之江陵一线,将东西战线拉平。7日,“联合国军”在西线以5个军共14个师又3个旅、2个团的兵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中朝人民军队根据汉江南岸防御作战的经验,采取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系前重后轻的战术原则,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运动防御。从10日起,按预定计划将第一梯队各军逐步向北转移,由第二梯队继续进行运动防御,14日晨主动撤离汉城。“联合国军”15日进占汉城,16日以后继续采取“主力靠拢”、“等齐发展”的战法和“磁性战术”向北推进,至23日,进占高阳、议政府、加平、春川、瓦野里、注文津一线。中朝人民军队采取重点设防、梯次配备、扼守要点、以点制面的部署,以阻击结合反击、伏击、袭击等各种手段,依托每一阵地节节抗击,予敌以大量杀伤。志愿军第26军在议政府铁原地区防御战斗中抗击美国军队第1军主力进攻,作战38天,毙伤俘敌1.58万余人。其间,美军空降第187团用飞机100余架次,于汶山里地区伞降了约4000人和少量坦克、火炮,企图切断正在向北转移的人民军一部的退路。由于该部人民军此时已撤至临津江以北,致美军企图落空。28日,美军进攻旺方山时,第一次使用直升机1架载步兵30余人,实施机降,攻占了2个班的阵地。
战役始末
第四次战役历时87天,敌军虽向北发起猛烈进攻,却只前进了100余公里。中朝军队保全实力并撤至三八线以北,所进行的机动防御以空间换取了时间,为进行下一次反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此役共歼敌7.8万人,中朝部队战斗损失共5.3万人。
战至3月底4月初,中朝军队全线转移至"三 八线"以北附近地区,"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线"。4月15日,志愿军第3、第19兵团已经入朝,分别在伊川、铁原、平康地区和南川店、市边里、兔山地区完成集结,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也在平康、洗浦、淮阳地区完成集结。"联合国军"发觉志愿军后续兵团到达,加上连续作战部队损伤严重,因此除在铁原、金化地区继续发动进攻外,在其他地区基本上停止了进攻。4月21日,联合国军被阻止在开城、长湍、高浪浦里、文惠里、华川、杨口、元通里、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遂告结束。
相关人物
李奇微
李奇微 Matthew Bunker Ridgway(1895.3.3~1993.7.26)美国陆军上将。生于弗吉尼亚州门罗堡。1917年毕业于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1918~1926年在其母校和本宁堡步兵学校任教官。后在中国、尼加拉瓜巴拿马共和国玻利维亚菲律宾、巴西和美国各地服役,并先后进指挥与参谋学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深造。1937年毕业于陆军军事学院。1939年在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任参谋。1942年任第82步兵师师长,主持将该师改编为空降师。1943年7月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指挥该师实施美国军队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1944年6月率部参加诺曼底登陆,8月升任美第18空降军军长。随后参加“市场-花园”战役、阿登战役鲁尔战役,进抵易北河。战后,任地中海战区总司令和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委员会代表。1948~1949年任加勒比地区美军司令。1949~1950年任陆军副参谋长。朝鲜战争爆发后,于1950年12月任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951年4月接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5月晋上将。1952年5月接替艾森豪威尔任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53年10月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主张各军种均衡发展。1955年6月退役。著有回忆录《军人》和《朝鲜战争》等。
马修·李奇微发起全线反扑
“联合国军”在遭到中朝军队连续打击之后,丢失汉城,败退至三七线附近地区。为挽回其失败的影响,缓和侵略阵营内部矛盾,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刚就任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即迅速调整部署,建立新的防线,并补充整顿部队和实施战役侦察。
李奇微通过分析与志愿军的前三次交手,总结得出志愿军“礼拜攻势”“月夜攻势”等进攻作战特点,决心乘中朝军队疲劳、补给困难及装备差火力弱等实际,采取“磁性战”“进攻战”“消耗战”方针,迅速发起新一轮攻势,全力北犯,重占汉城,将中朝军队压回三八线及以北地区,破坏志愿军的休整及新的进攻计划。
彭德怀
彭德怀(1898~197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2年改名德怀,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湘军任排长、连长、营长。从1954年9 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期间,勇于直言,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对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提出批评,遭到错误的批判,并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65年9月派往四川省中共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仍顾全大局,兢兢业业地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卒于北京。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彭德怀:“非休整补充,难以继续作战”
志愿军进入朝鲜,在两个多月时间内连打三次战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驱逐至三七线附近,取得入朝作战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因连续作战加上冻饿影响,志愿军总减员达9.5万人。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后,第一线部队只剩下6个军21万余人,加上人民军3个军团7万人,共计28万余人。与“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军20余万地面作战力量相比,中朝军队在数量上已没有明显优势。
彭德怀司令员深切感受到,经过三次战役的作战,志愿军几乎没有休整、补充,部队极度疲劳,兵员严重不足,且体力削弱,健康状况下降,营养不良性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战线进一步南移,后勤运输线达550至700公里,加上美国军队飞机的不断轰炸袭扰,造成物资补给更加困难。如再不休整补充,将难以继续作战。
1951年1月8日,鉴于“联合国军”已将地面部队20余万人在接近三七线的平泽市、安城、堤川、宁越、三陟一线布防就绪,志愿军即以人民军第1军团2个师、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1个师于南汉江以南,志愿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集团军1个师、人民军第2和第5军团各一部于南汉江以东,警戒当面之敌和担任东西海防任务,其他各军(军团)主力分别集中于高阳、议政府、东豆川、加平、金化、金城、洪川等三八线南北地区休整,积蓄力量,补充粮弹,求得下一次战役消灭更多敌人。
此时,中央军委、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朝鲜战争前途的判断,仍如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前所提出的,美国要维持其在远东和世界的地位,要在朝鲜谋求殖民利益,并且相信他们装备上的优势可以支撑他们守住朝鲜南部的阵地。在美国军队主力未被消灭之前,是决不会主动退出朝鲜的。所以志愿军在朝鲜的任务仍很艰巨,应在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进行几次激烈的大规模作战,朝鲜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因此,“志司”决定,在完成第三次战役后,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休整,于3月间协同人民军发动春季攻势,并立即着手进行发动春季攻势的准备。
1月11日,毛泽东急电彭德怀,同意将志愿军撤至仁川及汉江以北休整两三个月。志愿军主要担任仁川、汉城及三八线以北的守备,人民军第1、2、3、5军团均可置于汉江以南第一线。为了准备春季攻势和尔后进行更加艰巨的作战,中央军委还决定,加速装甲兵的参战准备,加速完成3个高射炮师另22个高射炮营、2个战防炮师、9个火箭炮团、3个榴弹炮团的训练,并决定先行改换36个师的在朝和即将入朝的部队的轻武器装备。
为了坚持长期作战,保持后续战力,军委决定采取轮番作战方针。志愿军第19兵团辖第63、64、65军在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率领下,准备于2月5日出动;第3兵团辖第12、15、60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率领下,准备于3月1日出动。
战争意义
此役,中朝军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历时87天,毙伤俘敌7.8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使联合国军平均每天付出近千人伤亡的代价才前进1.3公里。志愿军伤亡4.2万余人。中朝人民军队完成防御任务,赢得时间,掩护了志愿军后续兵团集结,为进行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役也为劣势装备军队依靠一般野战工事进行防御作战提供了经验。
主要战斗
相关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
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联合国军"从鸭绿 江边打退到清川江围歼战以南,毙伤俘敌1.5万余人,粉碎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并取得了以劣势装备同具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军队作战的初步经验。作战中,志愿军伤亡1万余人。
1950年11月7日~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此役,志愿军取得超出预定计划的胜利。志愿军歼灭韩国军第7、第8师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给美军第2、第7师和陆战第1师严重打击,重创美军第25师、骑兵第1师,共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缴获与击毁各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缴获飞机6架。并将战线推至"三八线"南北地区,粉碎了"联合国军"迅速占领朝鲜北半部的企图,迫使其由进攻转入防御。作战中,志愿军共伤亡3万余人。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并肩作战,迅速突破"联合国军"的"三八线"既设阵地和纵深防御,粉碎其争取时间、整军再战的企图,毙伤俘敌1.9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1.2万余人),占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37°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志愿军伤亡5800余人。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为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此役,中朝人民军队取得了胜利。经50天奋战,毙伤俘敌8.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6.7万余人),挫败了"联合国军"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企图,摆脱了第四次战役时的被动局面,锻炼了新入朝的部队。经过这次较量,"联合国军"对中朝人民军队的力量重新做出估计,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这次战役由于发起时间提前,准备比较仓促,战役歼敌目标企图过大,进攻纵深过远,志愿军伤亡较大(7.5万余人),因而取得的胜利不够圆满。
朝鲜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在第24军配合下,于7月13~27日,对金城以南地区韩国军4个师防守的坚固阵地实施的进攻作战,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此役历时15天,志愿军第20兵团迅速突破韩国军4个师防守的宽达25公里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40多平方公里,将战线拉直,毙伤俘敌5.2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作战中,第20兵团伤亡2.3万余人。
目录
概述
战争概况
战役背景
战役经过
战役始末
相关人物
李奇微
彭德怀
战争意义
主要战斗
相关战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