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比盗龙属(又名:斑比盗龙)是生存于7千多万年前的一种
近鸟类的恐龙动物,近鸟类是
偷蛋龙属下目的姊妹分类单元,部分偷蛋龙类(如
尾羽龙属)具有羽毛。科学研究认为斑比盗龙属的骨骼结构与鸟类非常接近,故斑比盗龙属被认为是有着羽毛的动物,现今的科研成果已证实了这一点。
德州拉马尔州立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斑比盗龙属可能有着可屈曲的前爪,而前肢的活动性则可以达至它的嘴。可见斑比盗龙属,就像现今的一些小型
哺乳纲,是有能力抓着食物,并以前肢把食物放在口中。
斑比盗龙属的脑部比现今鸟类较小。因为它的
小脑较大,它比其他
驰龙科更灵活及高智慧。有假说认为斑比盗龙属是栖于树上的。在树上的生活在演化上要求更大的脑部。而另一个假说指它的脑部是为捕猎较灵活的猎物,例如蜥蜴及哺乳动物。以斑比盗龙属的体形来说,有着较大的脑部,两者的比例是已知恐龙中最大的。斑比盗龙属具有长臂及发展良好的叉骨。手腕关节与鸟类相似,可以折拢,类似鸟类的折拢双翼动作。部分骨头内有空腔,并与肺部相连,类似鸟类。
胫骨长,能够快速奔跑。
斑比盗龙属骨骼于1995年由14岁的化石猎人Wes Linster所发现,他当时是与家人在美国
蒙大拿州的
美国冰川国家公园寻找恐龙骨头。他对《时代》杂志说他在一座高山上发掘出这些骨头,并且对他的发现感到惊奇。在这个地方的进一步发掘,挖出接近95%完整的斑比盗龙属骨骼。由于斑比盗龙属的完整性,使古生物学家能够研究它们的骨骸,如同
罗塞塔石碑有助于翻译
埃及的象形文字。
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在1964年发现
恐爪龙后,重新提出“鸟类由恐龙演化”的学说。他同意斑比盗龙属化石的完整性及无失真性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鸟类与恐龙之间的关系。该标本现时存放于
纽约的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首次发表斑比盗龙属的会议上,它的模型被塑造成有羽毛的,但是其化石并没有发现羽毛。这是由于亲缘分支分类法认为它属
近鸟类,应该有羽毛的,而及后的发现确认了像斑比盗龙属的
驰龙科是全身布满羽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