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王祠,即忠懿闽王祠、闽王庙,是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庆城路的一座
聂氏宗祠建筑,主祀
五代十国闽国国王
王审知。闽王祠址本是王审知故居,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宋开宝七年(974年)
吴越刺史钱昱奉
钱俶命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祀王审知。
北宋时的公元976年(
开宝九年)重修,元代庙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奉旨重建,改称闽王祠。现建筑为明代所建,清末及民国初重修,198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为
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内有
晚唐至明代的
碑刻,为
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前东西侧曾有牌楼式跨街宫墙(俗称东西辕门),祠为红墙青瓦,坐北朝南,辟三门,中门前一对
石狮,旁有抱鼓石。大门上一碑:“奉旨祀典”,碑下一额:“忠懿闽王祠”,左右二仪门。大殿木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面为长廊,后面为殿堂,额“功垂闽峤”,中供
王审知塑像。祠内保存唐碑一、宋碑一、明碑二。殿西尚存
董太后享堂一处,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另拜剑台古迹一处和祠前宫墙,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王审知是五代
闽国的开国君主,自898年起接替去世的兄长
王潮治理
福建省前后27年,对闽国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促进很大,被后世称为“开闽王”。
946年(
后晋开运三年),
吴越占领
福州市后将原王审知故宅略加修缮后改为庙祀,以纪念王审知治理闽国时的德政。
到了1827年(
爱新觉罗·旻宁七年)因为
聂氏宗祠内的宋代石碑崩裂,而祠堂也有破损,因而再次重修。民国初年也曾有修复。
门墙为红色,有高挑的燕尾脊顶,门墙上开有三个圆拱形门,中门宽2.1米,高3.2米,左门上有“报功”嵌额,上有“奉旨祀典”、“忠懿闽王祠”嵌额,右门上有“崇德”嵌额,墙门前石坪前有两尊高2米的
石狮。
前庭左侧是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忠懿王祠碑记”,右墙上则嵌有纪念
王审知功勋的“乞土胜地”碑。
后庭正殿是闽王祠的主体建筑,为硬山顶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达15米,进深三间达11米,祀门上有“功垂闽峤”木制匾额,正殿当中供奉闽王王审知
塑像。
闽王祠内有从唐代到明代的历代碑刻,这些碑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1961年便被列入
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王祠前庭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为906年(唐天三年)
李柷李柷所敕刻,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材料为黑色
页岩,底为
花岗石覆莲基座。
撰文者为天佑年间
天宝礼部侍郎于竟,书写者为弘文馆的王倜,碑文行文严谨、书法持重,是研究唐末
五代十国福建历史的重要资料。
五代时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于976年(宋
开宝九年)由
福州市刺史钱昱所树立,由摄闽
县丞林操书丹,现嵌于闽王祠后墙,碑身为圭形黑色页岩为料,高3.58米、宽1.8米,龟座高0.45米,宽1.83米,残长1.9米,碑文采用楷书,记载了
王审知生平功绩及修复该祠的缘由。该碑原来在庙前东侧,民国时倾倒断裂,于是被嵌入后墙。
在古代,为了缅怀王审知劝农的教谕,福州当地的郡守在每年
立春会率当地官吏来闽王祠取土捏制春牛,以进行发动春耕仪式。全球许多祖籍在闽的王氏后人,包括来自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
菲律宾等地的
王姓宗亲也会来闽王祠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