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港是古时
赤坎区唯一的出海港,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鸭乸港旁的
沙角村有一沙墩,形似鸭头,
海滩像鸭身,而起名;另一说,鸭乸港的海滩,
蟛蜞,小鱼虾海生物产丰富,当地人素有养鸭乸取蛋谋生习惯,而定名,二者都与鸭有关。
清末以前,赤坎区的民主路、南华广场一带都是海滩,船只停在鸭乸港外,乘潮可靠
海沟直泊古老渡等埠头。
清代康熙帝年后,
商船来往频繁,商贸发达,不少外来人在赤坎安家置业.
当中的
福建省人,聚居在鸭乸港西北方形成福建村,西南方形成福建街。一部分人则在鸭乸港填海建屋,日后也发展成人日密集的居民区。当年,鸭乸港的居民,除少数渔民鸭农是本地人外,大部分都是外来经商的移民,其中福建籍居多。
现时鸭乸港民众所供奉的三座庙宇极体现移民结构的特点,三座庙宇均始建于清朝未年,间中扩建或重建。一是生意人特别注重的
关羽“圣帅庙”;二是福建人极度崇拜的
妈祖“
天后宫”;三是感恩造福一方的上地公“德福庙’。鸭乸港居民对土地公尤其敬重,称土地公为境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境主诞,必定隆重庆祝一番,场面非常热闹,对土地神如此图腾拜祭,在粤西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1898年法帝浸略
湛江市(湛江市前身),也看中鸭乸港在
赤坎区的海运贸易地位,在租约把鸭乸港划入租界范围,在鸭乸港建灯塔、设更楼、派兵轮班驻守,持枪强迫
华南理工大学填海筑路。现年91岁的老居民黄细,仍记得
法国侵略者凶残野蛮行劲。法帝在赤坎设四个更楼,二层堡式建筑,开有炮口和枪眼。今二个己毁,位于鸭乸港新春路的更楼仍存在,成了历史的有力见证。
赤坎的出海港今己移至沙湾(今
金沙湾)一带,鸭乸港已有名无实。流经鸭乸港的
北桥河,早前交通靠
木桥和青石板连贯,曾是赤坎的“龙须沟”,污水横溢,臭气熏天。解放后,人民政府对鸭乸港和北桥一带多次改造,如今桥宽路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最近新建成的
北桥公园,使古老的鸭乸港更是增添美色,焕发青春。
鸭乸港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1927年中共南路特委领导
朱也赤、陈信材等曾在鸭乸港一条船上,秘密召开南路十三县农民代表大会,成立南路农民革命委员会,坚持革命,继续战斗,声讨
蒋介石4.12大屠杀背叛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