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齿螳臂相手蟹
相手蟹科螳臂相手蟹属的一种蟹
无齿螳臂相手蟹(食虫类:Chiromantes dehaani)是东亚特有的一种甲壳类动物,属相手蟹科螳臂相手蟹属,别名无齿相手蟹、。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以及中国(山东、福建、江苏、辽宁、台湾),具体包括韩国汉江口国家湿地保护区,日本东京湾以南的太平洋沿岸、小笠原群岛、山形县以南的日本海沿岸,以及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无齿螳臂相手蟹栖息于沿岸带河流的泥岸上,常穴居于泥岸或田埂,以及近海的河流泥岸,。
无齿螳臂相手蟹因背甲左右靠近眼睛的位置(前侧缘)没有锯齿状的突起而得名。其头胸甲呈方形,暗蓝色至暗褐色。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雌性腹部呈圆形。无齿螳臂相手蟹是一种杂食性的蟹类,基本上可获取的、能摄入的物质都能成为其食物,其体内脂肪含量会随着季节而变化,还具有掘穴能力,当被捕捉时,它们会很快逃入水中。
无齿螳臂相手蟹作为长江河口广布于潮间带和潮上带的优势种之一,在生态环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的指标,也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同时据中国动物药典记载,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脂肪和肉可作为无脊椎动物药“蟛蜞”的药源,具有解毒消炎的功能。此外,有资料指出无齿螳臂相手蟹是鼠类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其也会因穴居生活而危害农田水利。
历史
无齿螳臂相手蟹是东亚特有的相手蟹科甲壳亚门,是长江河口广布于潮间带和潮上带的优势种之一。德国动物学亨利·米尔·爱德华(H. Milne Edwards)于1853年在《自然科学年鉴》第三辑20卷(Annales des Sciences Naturelles, 3rd series. 20)中首次描述了该物种,将其定名为“Sesarma dehaani ”,随后乔治·盖洛德·辛普森(Stimpson)于1858年首次在日本也记录到了该物种。但2008年发表的《短尾真蟹的系统分类:第一部分》(Systema Brachyurorum: Part 1.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extant brachyuran crabs of the world)[注释1]将该物种食虫类修订为无齿螳臂相手蟹,学名“Chiromantes dehaani”。同时,在某些文献中,也将该物种定名为“Orisarma dehaani ”。
特征
形态特征
头胸甲呈方形,甲长32毫米,宽37毫米。体重8g~30g。额宽大于头胸甲宽度的1/2,从背面观其前缘中部具较宽的凹陷额后都的4个并立的突起显著,并且还能活动。外眼窝齿呈三角形,背眼窝缘光滑,甚凹陷。有时在外眼窝齿后具1—2个凹陷,前直/3向前稍靠拢,后2/3较为直。分区明显,胃区及心区均隆起,肝区有2块小隆起,中鳃具4—5条斜行隆线。侧缘呈光滑的隆线形,无齿。足1对,长节背缘近末端处具一刺,掌节外侧面具鳞形颗粒,背缘具1条颗粒隆线。步足4对,密生长短不等的硬刚毛。
螯足雄性雌性大其分枝延伸至内侧面的上半部,指节较掌节为长,可动指弯曲,背面具微细颗粒,末端分2齿,不动指末端分3齿,两指间的空隙小。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雌性腹部圆形。头胸甲呈暗青色至暗褐色,前部为紫色或紫褐色,整足呈紫色,带有淡黄白色颗粒。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无齿”指的是背甲左右靠近眼睛的地方(前侧缘)没有锯齿状的突起。
生理生化
无齿螳臂相手蟹体内脂肪含量会随着季节而变化。10月份因繁殖消耗,含量最低,以后渐增。12月低达到最高值,冬眠后又逐渐减少。4月渐渐增加,5月份因因繁殖,又降到最低,在整个越冬期整个脂肪量,雌者高于雄者。繁殖以后,始趋于接近。
分布与栖息
主要分布于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山东省福建省江苏省辽宁省、台湾)。具体包括韩国汉江口国家湿地保护区,日本东京湾以南的太平洋沿岸、小笠原群岛山形县以南的日本海沿岸,以及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区域。主要栖息于沿岸带河流的泥岸上,常穴居于泥岸或田埂,湿地、草原和稻田中,以及近海的河流泥岸。
生活习性
掘穴行为
无齿螳臂相手蟹是一种穴居蟹,与同属其他物种一样,都具有掘穴能力,但只在必要的时候才会掘穴。大部分个体会选择利用或者进一步维修其他个体或者其他物种留下来的现成洞穴,同时一个洞穴中有多雌多雄共用现象。另外无齿螳臂相手蟹与洞穴之间的关系较松散,不像某些蟹类(比如细点圆趾蟹类)会保护洞穴或者排他性地利用洞穴。当它们不活动时,它们隐藏在岩石的缝隙中或泥浆中挖的洞中。当捕捉它们时,它们会很快逃入水中。
觅食行为
无齿螳臂相手蟹是一种杂食性的蟹类,基本上可获取的、能摄入的物质都能成为其食物。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植物叶片,其次是沉积物,但对不同叶片的取食量会有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对芦苇嫩叶的取食量较高,对芦苇凋落叶片的取食量较少。
在以河岸植物柳属植物为主的上游咸水区湿地中时,无齿螳臂相手蟹根据其大小表现出不同的摄食偏好,幼蟹因为体型大小的原因,食物来源较有限,主要是碎屑沉积物,而年长的螃蟹似乎除了碎屑沉积物之外还使用多种食物来源,比如新鲜的芦苇和地面凋落物以及一些死蟹尸体等。在滩涂湿地的潮滩植物直接可以为无齿螳臂相手蟹提供食物(新鲜植物组织或者凋落物)和躲避捕食的场所。另外无齿螳臂相手蟹会进行冬眠后,春季苏醒开始进行觅食活动。
种间关系
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存在重叠,二者在生态位上存在着竞争关系,并且中华绒螯蟹竞争无齿螳臂相手蟹能力比更强。
生长繁殖
繁殖
无齿螳臂相手蟹一年中会有两次繁殖机会,每年5月份和10月份,并且无齿螳臂相手蟹在繁和幼体发育时是生活中咸水里,以满足在此过程对盐度要求。
生长
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螯的会发生特化,即螯长、螯高、螯宽会发生变化。对于雄性来说是螯的特化会使它们在取食、竞争、求偶、生殖季节的交配后保护雌性等活动中发挥优势作用。对于雌性来说,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生长阶段:以青春期蜕壳为界,脱壳前蟹不具有交配能力,脱壳后形态成熟具备功能交配的能力,另外雌性腹部继续会变宽,有利于增大腹部抱卵的空间。生长和产卵生殖两过程在同一季节里同时进行的。
雌雄生长差异
雌雄无齿螳臂相手蟹在生长和生殖能量利用上也有不同,即雌性先累积能量再引导形态的变化,而雄性则是先通过形态的变化,为交配获取竞争力,然后性腺再发育,这可能是滩涂蟹类独特的性成熟机制。
种群现状
无齿螳臂相手蟹作为长江口泥滩中的主要蟹类,与其他大型底栖动物一样,无齿螳臂相手蟹种群也受到开垦的严重干扰,同时又常因其穴居河岸或田埂而危害农田水利,而被大量捕捉充作家禽饲料或发酵后用以施肥。
用途
生态作用
无齿螳臂相手蟹易于采集且对环境变化敏感,在生态环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的指标,也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同时,有许多研究表明,无齿螳臂相手蟹以及其他螃蟹的摄食和排泄等生物行为可以促进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比如掘穴活动影响小型底栖动物的分布、掘穴活动以及其他行为影响潮滩沉积物与水界面气体交换。
医学药用
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脂肪和肉称为蟛蜞,有解毒消炎的功能。主要方法就是夏季捕捉无齿螳臂相手蟹,捕获后,洗净煮熟,取其肉和脂肪入药。取其肉和脂肪入药。功效为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主治疮肿毒,湿癣瘙痒。内服时需煮熟且适量,外用时取膏而涂敷。
其他用途
无齿螳臂相手蟹其经济价值相对较低,所受关注很少,但可以作为海钓的饵料。
危害
无齿螳臂相手蟹可被寄生虫寄生感染,同时它也是鼠类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比如1986年11月和1987年2月在韩国苏闵江捕获的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肝脏有怡乐村并殖吸虫(Paragonimus iloktsuenensis)囊蚴,平均每只螃蟹18.2个,并且随着螃蟹体型的增大,感染率和囊蚴密度也随之增加;以及有研究表明大平并殖吸虫(Paragonimus ohirai)的囊蚴可存在于无齿螳臂相手蟹等螃蟹的肝脏、身体和腿部肌肉中,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在日本东京捕获的无齿螳臂相手蟹就证实了大平并殖吸虫的囊蚴可感染无齿螳臂相手蟹。人生吃或半生吃感染肺吸虫的无齿螳臂相手蟹,会导致肺吸虫的感染。同时它们挖掘出的洞比较深,会造成稻田的漏水,而且还会损伤或杀死稻株,让害虫防治成为难题。
注释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动物学SYSTEMA BRACHYURORUM: PART I.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EXTANT BRACHYURAN CRABS OF THE WORLD:一份关于现存螯虾类动物的清单,包含了全球各地的物种和分类信息。这份清单是由 Peter K. L. Ng、Danièle Guinot 和 Peter J. F. Davie 共同编写的,并于2008年发表在《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杂志上。
参考资料
无齿螳臂相手蟹 .sp2000.2023-11-16
クロベンケイガニ.sanbanze.2023-11-16
WoRMS name details.Chiromantes dehaani.Marine species.2023-11-16
目录
概述
历史
特征
形态特征
生理生化
分布与栖息
生活习性
掘穴行为
觅食行为
种间关系
生长繁殖
繁殖
生长
雌雄生长差异
种群现状
用途
生态作用
医学药用
其他用途
危害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