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1953年华中科技大学建院时的机械工程二系的基础上,经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发展演变而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批准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拥有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科技部设立的快速原型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
历史沿革
学院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学、研、产协调发展的方针,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78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奖励近2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3项,大学领先奖1项,GM中国科技成就一等奖2项。2001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48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3篇、《EI》收录论文10篇。获授权专利6项(其中实用2项,发明4项)。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回国人员基金2项,省基金1项,博士点基金1项,省攻关1项;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实用6项,发明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2年发表学术论文268篇,其中,国外期刊21篇,国际会议16篇,被《SCI》收录论文18篇、《EI》收录论文20篇、《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论文3篇。2003年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获自然科学基金5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30篇,《ISTP》收录15篇;申请专利24项,获批11项(其中实用4项,发明7项);承担国家“863”项目2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基金3项,湖北省基金2项。
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在2003年7月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再度对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进行的排名中,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一。学院在新型模具材料、塑性成形设备计算机控制、凝固模拟研究与软件开发、金属纳米粉体材料研究与开发、现代模具技术、金属液态与塑性精密成形和快速成形技术、化学粘结剂砂成套技术、材料激光加工技术、现代塑性成形设备及数控技术专业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学科方向和优势。近两年又在模具熔射快速制造、高强轻金属精确成形等方面形成新的方向与优势。教学改革开创了新局面,2001年,为加快学院建设以适应21世纪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整调整,合并成立了“材料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系”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系”。学院开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全新的专业培养本科生。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学院具有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30多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2名,中组部2名、外专千人1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优青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教授40名(博士生导师31名),副教授33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比例50%以上,已形成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目前,在校博士生151人,硕士生386人,本科生1140人。
人才培养
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新增“功能材料”专业方向已获批。在数字化材料成形及先进功能材料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学科体系
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涵括“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该学科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科ESI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美国USNews排名居全球第45位。 
学院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功能材料4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是国家级品牌专业,多年来全国排名第一;设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数字化材料成形、电子封装6个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学科分布
学科实力强劲,在材料成形计算机仿真、快速成形制造、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材料激光加工、精密成形技术、机器人辅助材料加工、纳米材料、光电材料、金属材料、电子封装等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数字化材料成形
1)快速原形制造及反求工程:包括薄材叠层、选择性光固化、选择性激光烧结、选择性激光熔化等成形方式,开发了从装备、工艺、软件到成形材料在内的成套技术,在国内外100余家单位中得到应用。(相关负责人:史玉升教授)
2)材料成形过程模拟:涵盖铸造成形、板料成形与塑料注射成形等领域,开发出了三个国内知名的模拟仿真系统,在300多个单位应用,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负责人:李德群、陈立亮、柳玉起教授)
3)数字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包括模具CAD/CAM/CAPP技术,研制出了多工位级进模CAD、覆盖件模CAD、塑料模CAD、铸造模具CAD等系统。(相关负责人:李建军、李志刚、张宜生、周华民教授)
4)材料加工装备与自动化:研制开发出了多模式模糊控制锻造液压机、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金属板材数控无模渐进成形机、镁(铝)合金真空低压消失模铸造工艺及装备、基于视觉焊缝跟踪与检测装备、机器人等离子喷涂等系统。(相关负责人:莫健华、刘顺洪、余圣甫、王桂兰教授)
2、先进功能材料
1)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和器件集成: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与装置,成功制备出微型集成化气敏传感器阵列,研发出了电子鼻系统。(相关负责人:谢长生、曾大文教授)
2)块体非晶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开发了系列具有强玻璃形成能力和优异性能的新型块体非晶和非晶基复合材料,开展了块体非晶合金生物相容性和超塑性微成形的研究。(相关负责人:柳林教授)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进行了SOFC设计、材料、制备及系统集成等研究,成功研制了压缩密封材料和金属连接体材料。开发了可商业化的SOFC测试平台。(相关负责人:李箭、黄云辉教授)
4)热电材料:利用电化学原子层外延技术,成功沉积了VA-VIA族化合物半导体纳米热电薄膜。发明了制备Skutterudite化合物的固相反应法,研制了半导体热电性能测试系统以及ECALE和MA-PAS等新材料制备设备。(相关负责人:杨君友教授)
5)功能陶瓷材料:研制出了具有高红硬性、高温耐磨性、抗氧化性和抗冲击性能的Ti(C,N)基金属陶瓷。制备了具有新型功能的氧传感器,研发了陶瓷基和陶瓷/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模具材料、药物缓释骨类修复材料和特种陶瓷粉体的合成技术。(相关负责人:熊惟皓、肖建中、胡树兵索进平教授)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06-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体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