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阻击战
1934年中央红军阻击国民党军队的战役
1934年9月,蒋介石组织军队100万、飞机200架,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第五次军事“围剿”,由顾祝同任总指挥,主力部队分别集结于江西南昌及其以南的临川区、南城、吉水县等地,并逐步向南推进。
战役起因
由于“左派”领导人错误的军事路线,在敌军“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面前,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地的范围越缩越小。1934年4月28日,苏区北部的重要门户广昌县被敌占领。8月30日,与石城县毗邻的广昌驿前陷入敌手。至此,在红都瑞金北部就剩下石城这最后一道“屏障”,为了迟滞中国国民党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的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安全集结与转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令彭德怀(军团长)杨尚昆(政治委员)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敌。
参战部队
参加石城阻击战的部队,除红三军团第四、五、六师以外,还有以彭绍辉为师长、肖华为政委的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即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以及独立七团、独立十一团以及石城地方部队,共20000余人。
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参战的红军部队在广(昌)石(城)交界处,至石城县约50华里的纵深地域里,设置了三道防御地带。
国民党军经过26天准备后,以第五纵队第十一、十四、六十七、九十四师,第三纵队第六、七十九师、第十纵队第四、八十八、八十九师,以及卜福斯山炮团和石城保安团的兵力集结于石城外围,并调派空军驻于广昌临时机场。
战役经过
1934年9月26日拂晓,战斗打响,26日晚,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令部根据当日战况,对各师团的防御阵地和战斗任务作了局部调整,主要加强第二道防御线的防守。
27日拂晓,中国国民党军队仍以飞机、火炮开路,对中国工农红军阵地进行破坏性轰炸。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敌第十纵队向我大举进攻。红军指战员根据三军团司令部的战略意图,给敌人以一定杀伤后,于黄昏时退出战斗,撤至石城桐江、小松及其以南阵地。
28日晨,国民党军以第六十七师、六师一个旅、八十八师一个团及卜福斯炮团一个连,沿分水坳大道两侧向桐江进犯,10时许,以飞机、大炮猛轰红军阵地。红军在给对方以杀伤后退出战斗。17时许,第六十七师占领桐江。
30日拂晓,国民党第六师之十八旅及六十七师一部,继续向小松进犯。7时,中国工农红军放弃小松阵地,随之放弃高田、丰山一带阵地。
国民党军第十纵队指挥官汤恩伯在小松“判定石榴花寨、鹅颈坳为红军主力所在地”后,以两天时间部署兵力,调七十九师及卜福斯炮营(欠一连),布防于桐江、小松,十四师集结于江东坳一带。1934年10月3日5时、许,八十八师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向石榴花寨、升平寨一线红军阵地猛烈进攻;9时30分,向鹅颈坳进攻。红军和由石城方向派出支援的军团部直属队将士奋勇抗击,至11时,先后放弃鹅颈坳、月光翼、火焰寨等阵地。国民党军第四师占领脑,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撤至石城县县城。
1934年10月6日下午,敌第十一师一部及各师便衣队进占石城县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至石城南部的观下、屏山、横江、洋地等地域。中革军委电令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12日前在目的地域进行人员、干部、弹药的补充,12日晚移至第二集结地域——于都。
红军部队由于改变了战略战术,在1934年9月28日至10月6日的战斗中,不但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而且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国民党军队向南推进的速度。
1934年10月9日,中革军委电令彭绍辉、肖华,红十五师于当晚南移。独七、十一团担任在石城县城以南阻敌前进的任务。
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一军团第十五师于9、10两日晚从驻地出发,于16日到达于都;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四、五、六师于12日晚出发,于16日晚抵达于都县城西郊。至此,石城阻击战宣告结束。
时间经过
1934.9.28—10.9,历时12天。
战争意义
石城阻击战,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这次战斗从准备到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完全撤离石城,历时40余天(其中在小松境内30余天),它不仅给了进犯之敌以大量杀伤,而且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红军阻击敌人进犯徐培根的实际时间,比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原定计划多了7天,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完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若没有石城阻击战,敌北路军便可长驱直入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后果是不堪设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战役起因
参战部队
战役经过
时间经过
战争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