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学校与企业一体的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合作融通,学校和企业联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学校和企业共赢发展,让学生真正通过实习锻炼,掌握真技能、形成真本领。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概念。2018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将产教融合确立为国家战略。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一系列目标。
产教融合的具体内容包括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意义
发展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这刚刚是起步,而且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只要坚定思想,坚持探索,认真把握好市场信息,依靠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明天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优势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兴办专业产业,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学校兴办专业产业,让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现在,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与当地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联系广泛,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都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他们依靠科技兴办产业,因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必然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员,因此应按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最高原则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培养思路正是这种需求的集中体现,应大力推广和提倡。同时,学校也应针对企业所需的产品与技术进行开发,以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研发产品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为使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无缝衔接,与技术发展方向合拍,就必须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学者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制定。
实施
产教结合的基础是“产”,即必须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前提,在这样的基础和氛围中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教师才能教出真水平。这样的“产”不能是单纯的工厂生产,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其目的是为了“教”,在产教结合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再逐步向“产、学、研”发展。学校真正形成了“产、学、研”的能力,职业学校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形成发展能力就落到了实处,做强做优也就有了基础。思路逐渐清晰,愿景更加美好。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产教究竟如何结合?我们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坚持“双赢”原则,实施责任共担
根据现有条件和管理状况,比较有可能性的办法是:引入社会上管理和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愿意加盟校企合作,通过利用该校的设备,进行产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制定产教结合的实施性教学生产计划,让教师学到技术,让学生加入生产,让生产产生效益,校企双赢,共生共荣。
具体实施办法是:
(1)以学校现有的专业实习工厂和主要机加工设备为载体,引入企业加盟,学校出厂房、出设备;企业带工人、带产品,双方结合,进行产品生产、人才培养。在生产中结合教学需要,让教师和学生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技术。
(2)企业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学校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
(3)校企合作前,双方考察选择。对企业可考察产品生产、法人代表(或股东情况),注册资金、设备情况、管理情况等。学校应向企业提供必需的资料和考察情况。
突破“结合”难点,完善育人体系
在实施产教结合的过程中有三大难点:一是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的矛盾。企业希望自主生产的时间越多越好,而学校当然希望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越多越好;二是企业希望生产过程中,合格率越高越好,而学生都是生手,上机操作,易出次品;三是学生的人数与设备数量之间的矛盾。妥善解决好这三个矛盾是保证企业加工好产品,学生训练时间充足的关键。突破难点的关键还是要“解放思想”,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要创新课程体系,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育人体系。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让学生在完成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之后,再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我们将主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个模块是数控机床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第二个模块是数控编程,学习编程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专用模拟软件验证程序合理性。第三模块是模拟加工,通过在教学型数控机床上的训练,掌握数控机床操作方法。第四模块是顶岗实习,在学生独立加工产品之前,先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生产,逐步过渡到独立操作。每个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确保每个人、每个环节都必须过关。
(2)加强学生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的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尤其表现在行为习惯上。为此,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强化常规行为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规范及奖惩考核细则,将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同成绩学分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典型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如一位同学在加工零件后,没有按照只能测量一次尺寸的规定,仅多测量了一次就导致产品报废,损失达5000多元的事例。同时,要求企业加强员工管理,为学生树立榜样,接受教育。曾有一位工人因进车间时含着一支烟就被罚了200元,这让当时在场的学生深受教育。
(3)实施分组分阶段教学:我校每个数控班级学生人数都在50人以上,如果同时实习,不但很难做到一人一机,而且车间里一下涌入50多人管理也很困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我们采用分组教学、分阶段实施的办法,将一个班级学生分成3-4个小组,统筹安排,分组进行,这样就解决了这一矛盾。
坚持不断总结,力求推动产教结合再上新水平
改革和创新,都是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产教结合要走向深入,必须认真总结。回顾近三年的尝试,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育人效应得到有效显现
在产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产教结合实施两年多来,共有200多名学生从这里走向了工作岗位,他们很快适应了企业的要求,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2005届数控班的毕顺同学从学校毕业后被长安福特公司录用,由于表现出色,被送往日本培训。05届数控⑴班的冯佳佳、笪余海两位同学还未毕业就被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电气有限公司聘用,进厂后由于技术过硬,双双被提拔为领班,领导着一班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学生刚毕业,就被闻讯而至的企业聘用,连学校想留下几名学生在实习车间工作都留不住。
教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在产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我们的专业教师在生产一线进行见习和实践,获得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素质的机会。教师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教师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专业教师队伍逐步成长起来,这为学校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成为学校的一笔巨大财富。
校企文化得到有效融合
在产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逐步迁移到实训基地的管理过程中来,推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进入了学校,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接受企业文化辐射、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我们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创造学生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育人成本得到有效补充
客观地说,学生“真刀真枪”地实习,其实习原料的损耗,学校是难以承受得起的。产教结合过程中,企业将这笔开支承担下来了,同时,还承担了不合格产品的耗材。此外,企业还对机器设备的折旧付与相应的费用,并带来一些生产设备;对积极上进、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立了“奖学金”。这些对学校育人成本都给予了相当的补充。
产教结合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生产是基础,但必须服务于教学,这是处理产教结合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产教结合的实施,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状况下,不能外包给校外,专用于产品生产,不管“教”,成为变相的校办厂;也不能由校内人承包,更不能完全由学校名义来组织。那样,企业优势进不来,还将是原来的学校实习工厂。因此,还是要在“结合”上深入研究,探索机制。企业追求经济效应,我们追求成才效应,两者“结合”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产教结合的总体水平。
其它
1、职业学校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为发挥国家级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作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于1999年成立了3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中,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和交通部、建设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部门和行业组织也都建立了发挥行业作用、指导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咨询组织。
2、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江苏省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全省2003年“订单式”招生达2万多人,镇江职业教育中心“订单式”培养占全校招生数的近一半。联合办学有力地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培养出符合企业、行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3、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全国各地很多职业学校利用所办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相应的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了良好的产学结合的氛围。湖南省物资学校依托室内装饰专业建立的装潢公司,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为学校创利700多万元。邵阳市南宫市句容市、山东潍坊等地的职业学校进一步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做到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并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目录
概述
意义
发展
优势
实施
其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