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蚊科(Chironomidae,non-biting midges)是
节肢动物门、
有颚类、
昆虫纲、
有翅亚纲、
双翅目、
长角亚目的1科。翅前缘脉终止于翅顶附近,M脉不分枝,雄虫触角多毛的蚊型昆虫。通称为
摇蚊。幼虫水生。为一类十分常见,数量众多,在淡水水域
生态平衡和养渔事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昆虫。
科学分类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双翅目 Diptera
下目:蚊下目 Culicomorpha
科:摇蚊科 Chironomidae
种属分布
摇蚊科(学名Chironomidae),常被泛称为摇蚊,是
双翅目摇蚊总科之下的其中223个属、超过5,000种的统称。
摇蚊的幼虫被俗称为红虫。
本科共分为10个
亚科。世界性分布,遍及各大区。世界已知5000余种。中国的摇蚊科昆虫
区系研究目前尚较薄弱,已有记录只100多种(其中数十种为幼虫记录),实有种类估计将在500种以上。
形态特征
微小至中型。体形大体与蚊虫(蚊科)相似,多纤长脆弱,但大型的种类与蚊虫相似,则较为粗壮。体色多样,白色、黄色、淡绿色、黑色不等,可有鲜明的色斑。体不具鳞片。头部相对较小,
复眼发达,小眼面之间可生有小毛。无单眼。
触角柄节退化几不可见;梗节发达,球状;鞭节丝状,雌雄二型,雌触角短,鞭节5~8节,无轮毛;雄触角鞭节长,1~15节,多数在10节以上,各节具若干轮状排列的长毛。
口器退化:上唇及下唇均成简单的肉质叶,下唇两侧可见由一节组成的肥厚的下唇须,上颚完全消失,下颚可见退化的叶节和发达的下鄂须,下颚须4~5节,是口器中最为显著的构造。
前胸很小,背面的骨片成窄领状。
中胸盾片常具3条品字形排列的纵走骨化带。小盾片显著,半球形。小盾片后方为后背片,常有一纵走中缝或中脊。翅狭长,覆于背上时常不达腹端,翅前缘脉(C脉)终止于翅顶附近,不环绕全翅;Sc脉微弱;R脉分为R1、R2+3、和R4+5支,在粗脉摇蚊亚科等类群中,R2+3脉又复分为很短小的R2和R3支;M脉不分枝;Cu脉分为2支;A脉2~3条;有r-m脉、m-cu脉在摇蚊
亚科和直突摇蚊亚科中缺如,其他亚科中则存在。翅多数透明一色,
少数种类可有由色素或密集的小毛组成的
白额雁。翅无鳞片,但翅面及翅缘可有毛。少数种类的翅变形:较为短宽,C脉与R脉愈合成宽大的翅痣状构造。个别种类的雌虫翅退化。足细长,前足常长于中足和后足,并常举起摆动。跗节5节。腹部狭长,雄虫第9腹节背板端部中央常向后伸出成一肛尖,第10腹节具一对分为2节的尾器。
卵球形或长椭圆形,白、黄、褐色或红色,产下时常数十粒至数百粒包埋于胶质中,形成胶质长带,或成块状。幼虫淡色,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
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身体细长,各
体节粗细相近。头壳发达。
触角4~5节,第1节最长,肉食性的粗腹摇蚊亚科幼虫触角可以缩入头壳上的触角鞘内。
口器咀嚼式,上唇发达,内唇常有复杂的附器;上颚强烈骨化;肉食种类的上颚呈钩状或镰状;下颚较不发达;下唇的颏形成宽大而骨化的下唇齿板,但在肉食类群中则退化成膜状;舌多退化,但在肉食类群中则构造复杂。
前胸及腹部第9节各有一对足,足端生有若干小钩。腹端的一对足间有1~3对薄壁的乳头状构造,称肛乳突。
摇蚊族的某些属在第7、8腹节的侧面或腹面可生有成对的细长管状血鳃,具有呼吸作用,蛹体直,圆桶形,前胸前角处生有与呼吸有关的构造,在自由游泳的蛹中,此处伸出成角状管,端部具孔或气盾片;在管栖的蛹中,则为分枝众多的膜质构造或为简单的膜质囊。蛹腹部末端为一对扁平的肛叶,以助游泳。
生活习性
摇蚊成虫几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夜间有强向光性,灯下常见。羽化后常有
婚飞习性,雄成虫成大群在清晨或黄昏群飞,雌虫被吸引入群后即行
交配,常在数秒钟内完成。雌虫一生一般只产一次卵,直接产于水面,或将胶质卵带粘附
水生植物上。
卵期由数日至数周不等,但多数种类卵期很短。幼虫期占据整个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为4~5月。幼虫4龄,全部在水中度过(少数陆栖种类除外)。
多数种类在水底的泥砂中生活,以
唾液腺分泌物粘附淤泥或砂粒等,建一软薄的管状巢筒,栖居其中,头部伸出取食,食料包括
沉积物中的
有机化合物碎屑、
藻类、细菌、水生动植物残体等。
部分种类钻入水生植物组织中建巢。环足摇蚊属的一些种类则直接取食水生植物的叶片,成为典型的植食性种类。粗腹摇蚊亚科与部分摇蚊亚科的种类则为肉食性,
捕食其他
摇蚊幼虫、
寡毛类、小型甲壳亚门等。
少数种类的幼虫营
寄生生活,寄生于其他摇蚊幼虫、蜉蝣目幼虫、腹虫类、
瓣鳃纲等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幼虫栖居生境多样,包括底质为淤泥而含氧极少的污水浅坑,各类池沼湖泊、含氧量较高的河流和山溪、以及一些颇为极端的环境,如盐湖、温泉、浅海沿岸等,均可有
摇蚊生活。
少数种类的幼虫生活于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地理分布广泛,从
热带沼泽到
极地,从低地到海拔5600米的
冰川积水中,均曾有摇蚊幼虫的报道。
蛹期一般较短,只有几小时或几天,蛹可自由游泳,或栖于水底的巢筒中,只在羽化前浮出水面。羽化过程极短,在水面进行,一般只有数十秒钟至数分钟。
经济意义
摇蚊幼虫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据一般估计,摇蚊的种类大约可占湖泊生物
区系的25%。个体数量常极为众多,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到5万只幼虫的情况并不少见,因而成为水域
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主要以水底
有机化合物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因而在加速水体物质循环中的有机物
矿化作用和消除有机物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摇蚊科昆虫又因种类丰富,个体众多,不同种类对水域生境要求不同,从而成为监测水体环境和污染状况的优良指示生物,在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摇蚊幼虫又是鱼类的优良
天然饵料,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与养
渔业的关系密切。
另一方面,少数植食性种类的幼虫可以对水生
经济作物造成侵害,例如
东北地区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为害水稻秧苗的记载,南方有为害红萍和绿萍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