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城市经济圈
以昆明为核心的行政辖区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云南省中部以昆明市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008年该区域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4%
2015年8月31号滇中城市经济圈三条高速路开工。
简介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2008年该区域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4%。
将实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支撑体系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能力的巩固和提升,以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交通、生态环保、城镇化、高新技术、能源和公共服务等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六大体系。
总体目标是,2022年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教育均等、就业均等,医疗一体、社保一体,金融同城、通讯同城、交通同城”,达到“公共服务一流、社会环境一流”。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突破;依靠科技,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科学发展;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扩大开放;突出重点、优化布局、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整体经济实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3、集约开发,空间管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导人口集中居住,产业相对聚集,空间集约利用。突出空间管治的公益性,提高政府空间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做大做强核心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所有市区县共同加快发展。
5、优势补充,良性互动。发挥各地特色,突破行政区划,促进产业相联、市场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6、保护环境,协调发展。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立足西部,接轨国际,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枢纽。
2、空间优化,分工有序,实力雄厚的强势增长极。
3、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富裕文明的现代城市群落。
(四)发展战略
1、以中国向西南开放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
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核心,以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为主轴,以泛亚铁路东、中、西三线为支撑,以“八入省”、“四出境”综合交通体系为枢纽,实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开放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建设。
2、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经济协同化战略
以现代新昆明市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龙头带动;大力拓展培育曲靖、玉溪市、楚雄和武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四个城市增长极;积极引导滇中城镇空间向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和发展走廊聚集,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3、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城市群战略
以资源承载为前提,努力协调人口城乡结构,不断促进圈内人口由乡村向城镇转移;积极引导外圈人口向滇中城市经济圈集聚,不断优化人口空间格局;大力加强城乡统筹,不断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城乡一体化进程。
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型社会为根本,以有效配置城市群资源为手段,以区域协调、跨越发展为总目标,立足大西南,承接珠三角、长三角,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建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城市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排头兵。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成为能更有力带动中国西部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枢纽以及国际化经济开放示范区。
2、阶段目标
启动期(2009—2010年)。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全面启动,城市之间的行政区划约束得到化解,统筹、共建、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开始形成,经济圈对周边区域经济影响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推动期(2011~2015年)。连接滇中各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网基本建成,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体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经济圈内人口达到2090万人,GDP超过8680亿元,人均GDP接近4.2万元,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开始好转。
深化期(2016~2020年)。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综合配套建设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基本建立,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云贵高原生态保护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空间结构
构筑一核、两轴、三圈、四极、五通道的空间结构。即:形成一个核心,发展两条轴线,构建三个圈层,培育四个增长极,发挥五大通道优势。
(一)一核
以现代新昆明市(一湖四片)为核心,范围包括昆明主城、呈贡新城、晋城——新街新城及晋宁区——海口新城。该区域是昆明城市功能重组和集聚新兴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休闲经济,发挥作为区域合作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打造立足云南省、联系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资金、商品、技术、人才、信息流集散中心,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
(二)两轴
包括滇中东西、南北两条重点发展轴,是滇中城市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是中国陆路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必由通道。
1、东西轴
以连接曲靖——昆明市——楚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依托,重点发展中央商务、先进制造业、空港物流、生物制药、重化工等产业,成为滇中都市圈连接黔桂、珠三角地区,拓展缅印巴的重要轴线。
2、南北轴
以连接武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昆明——玉溪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依托,建设具有绿色生态、科技文化创新和休闲经济走廊三大功能的纵向主发展轴,成为滇中城市圈向川渝腹地、长三角地区发展、向越老泰柬辐射的重要轴线。
(三)三圈层
以环滇中城市的公路网、铁路网和轨道交通网的建设为基础,构筑“极核圈层”、“带动圈层”及“辐射圈层”三大圈层结构,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形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依托昆明市面向东南亚、南亚交通枢纽建设和滇中城市经济圈公路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网的建设,形成沟通广大内陆地区和面向东南亚和南亚、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路枢纽,使滇中城市经济圈成为中国西南对外开发和经济增长的新高地。
1、极核圈层
依托昆明铁路枢纽环线和昆明绕城高速公路,构筑极核圈层。规划范围主要包括现代新昆明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30—50公里范围内的部分市、县(区)、镇和相关区域。极核圈层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是各种要素依托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集聚和扩散的地带,主要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化工、物流等产业,经济增长力强劲,对圈外具有较强带动、辐射和服务功能。
2、带动圈层
依托连接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环状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圈,构筑带动圈层。规划范围为极核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约100到1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和区域,属于一小时经济圈。该圈层是扩展城市规模,发挥人口集聚功能,培育新兴特大城市的主要地带,也是实现产业分工和合理布局的主要地带,以发展烟草及配套、加工业、化工、冶金、生物、现代农业等产业为主,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
3、辐射圈层
依托连接宣威市富源县罗平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弥勒)、通海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腰街)、南华、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区会泽县的环状高速公路圈,构筑辐射圈层。规划范围为带动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约150到200公里范围内的市县(镇)和区域,属于两小时经济圈。该圈层是培育地方性中心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地带,重点是提升产业集聚度,加强产业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承接极核圈层产业与功能转移、扩散。
(四)四极:曲靖、玉溪市、楚雄、武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四大城市增长极
1、东部——曲靖增长极
以构建珠江源大城市为目标,拓展对周边地区和省份的辐射、
带动作用,使曲靖成为全国重要的集生产、加工、贸易、科研为一体的重化工和有色冶金基地;承接黔桂川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资集结和运输枢纽。
2、南部——玉溪增长极
以加快昆玉市一体化进程为目标,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两城交通公交化,逐步由通信、金融两城一地向一体化迈进,构建世界级的烟草产业基地、花卉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康体休闲旅游基地以及最适宜居住地。
3、西部——楚雄增长极
以加强和提升城市聚集力为目标,加快发展生物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产业基地、冶金化工基地、突出特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以及承接产业转移和出口加工基地,形成并发挥联动滇中、滇西的重要功能作用。
4、北部——武定禄劝增长极
为弥补滇中经济圈城市链条中的塌陷环节,将武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两县合并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化新兴产业示范(组团)城市,设立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文化创新、环保等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承接昆明市、联动攀枝花市,带动相对落后的滇中北部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
(五)五通道
以昆明为核心,呈放射状的五大通道,通过铁路、公路网沟通内陆,连接东南亚、南亚。
1、滇东北通道
以昆明经曲靖至上海市沪昆高速铁路和沪昆高速公路为基础。滇东北通道连川、渝、黔,直接与成渝铁路经济带相接,是中国广大的内陆腹地和长三角地区进入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2、滇西北通道
以昆明至成都市成昆铁路和昆永高速公路为基础。滇西北通道面向川、藏和金沙江上游,与关中城市群呼应,是中国西部地区通边达海的重要通道。
3、滇西南国际通道
昆明市经楚雄至大理白族自治州并延伸至瑞丽市和缅甸的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泛亚铁路西线重要部分)为基础。滇西南国际通道是中国走向南亚、印度洋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泛亚铁路西线以及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开通以后,滇西南国际通道运输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滇中城市群作为中国面向南亚、印度洋开放的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4、滇南国际通道
以昆明经玉溪市河口瑶族自治县磨憨镇的泛亚铁路东、中线和昆河、昆曼高速公路为基础,并延伸至越南河内、海防市和泰国曼谷。滇南国际通道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降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陆路运输成本,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更有利于中国和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
5、滇东南通道
昆明市南宁市的云桂铁路、昆衡高速公路为基础,经过泛亚铁路可直达越南泰国、缅甸等东盟国家。滇东南通道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等多区域合作相互叠加、融合的区域,为将滇中经济圈建设成为中国~东盟物流、商贸、加工制造基地,信息、交通枢纽和金融中心创造有利条件。
发展机遇
机遇一:区域合作的快速深入推进,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开放与发展提供了巨大平台
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位于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汇之地,地处中国西南国际大通道的咽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中印缅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不断深化,以及KK(昆明市与加尔各答)合作的日益加强,为滇中城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城市经济圈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滇中城市经济圈由封闭发展的“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目前,国家鼓励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政策导向日益明显。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云南省要发展,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弱势合纵”势在必行。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与国家战略导向相符,有望得到国家的支持。
机遇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可靠保障
《云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鼓励和支持城市之间开展分工协作,打造滇中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省委强调,要把昆明市建设成面向东南亚南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2006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以昆明为重点的滇中地区,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的核心区和对内对外开放的中心,构建以昆明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建设通向周边省份的经济带和通向周边国家的经济走廊,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
机遇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使滇中城市经济圈获得了优惠政策保障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西部大开发政策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优惠措施将越来越多,这必将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获得难得的政策优惠期。
机遇四: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有利于滇中城市经济圈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基础
(一)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滇中四州市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宜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是我省最适宜聚集人口、休闲度假、建设城市和发展产业的区域。滇中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大、经济价值高,集中了全省绝大多数磷、铜、铁、铅、煤等矿产。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我省粮食、烤烟、蔬菜、花卉、畜牧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50%。旅游文化资源仅次于滇西地区,滇中地区不仅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滇文化和彝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二)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
滇中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2008年,滇中四州市共实现GDP3295.1亿元,占全省的57.8%,人均GDP约为19400元,是全省人均GDP的1.55倍;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8%;投资和商品零售额分别占全省的42.4%和60.6%;城镇化率超过42.6%,高于全省33%的平均水平。区域交通、通讯、供电等设施较好,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烟草、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全国最大的烟草基地、磷化工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滇中城市自身实力的增强,不仅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赢得了契机,也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合作共建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
(三)加快发展的现代新昆明市,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核心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008年,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系列排序显示,昆明城市整体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16位、居西部1位,在中国城市诚信政府排行榜中排名第9位;在中国国际化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16位,在国家环境保护部《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中昆明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仅次于海口市。无论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还是发展势头看、昆明市的综合竞争力十分突出。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泛亚铁路、泛亚高速公路、昆明国家门户机场的建设,城市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昆明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将进一步提升。
(四)不断加强的合作愿望,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把滇中列为全省的重点开发区,随着省政府对滇中各州市发展定位的明确,为滇中地区差别化发展和协作分工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滇中各州市也把统筹区域发展,“加强滇中城市合作、构筑区域共同体,推进整体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签署了相互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各方积极推动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区域整体实力,以统筹发展为主旨的区域竞争新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五)制约和挑战
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州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雷同,未形成匹配、关联的格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现象仍然普遍,人力资源条件亟待改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提升,区域间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尤其是水资源量极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
发展契机
契机一:合作共识与愿望的加强,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
经过多年“单打独斗”,滇中4城市深刻体会到,只有加强合作,构筑区域共同体,才能在国内竞争与对外开放中形成集团优势与强大合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2006年4月召开的首届滇中城市群论坛,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四方达成了“加强滇中城市合作、推进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共识。昆明市市与玉溪市已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双方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两市六大优势,积极推动六方面合作,增强城市整体实力,从而带动滇中地区的发展。
契机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
滇中是我省基础条件最好、发展最快的区域。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此区域交通、通讯、供电等设施日益完善,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南昆、成昆、贵昆、内昆和昆河等铁路通往国内外,昆玉市、昆曲、昆楚等高速公路构成了出省、通边的公路网络,昆曼、昆仰、昆河三大国际公路的修建,将使昆曼经济带、昆仰经济带和昆河经济走廊初露端倪;随着国内第四大航空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建设,空港经济将成为亮点。滇中城市教育、医疗、金融、信息等服务优势明显。滇中地区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司总部,人才集聚,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资源支撑。滇中城市自身实力的增强,也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赢得了契机。
契机三:日益显现的互补要素,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崛起积蓄了巨大潜力
一是空间互补。昆明市、曲靖、玉溪市和楚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核心城市拓展空间受限,支撑城市空间利用率低。加强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能促进其它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
二是资源互补。滇中地区矿产、水、生物、旅游等资源各异,互补性强。以矿产为例,昆明磷矿储量48亿吨,居全国之首;曲靖的煤、铁及等资源丰富;楚雄的盐矿资源蕴藏量较大,玉溪的有色金属种类较多。
三是产业互补。滇中4城市在烟草、化工、机械、冶金、电子、旅游等产业的同构性,和昆明市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医药、冶金产业的领先;曲靖在煤炭、化工、电力等产业的优势,玉溪市的烟草配套、旅游产业的特色;楚雄在天然医药、畜牧、绿色食品等产业的实力等差异性,有利于产业整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四方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四是服务互补。昆明的科技教育、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其他城市的商贸、旅游等各具特色,为多边信息沟通、技术交流等创造了条件。
契机四:现代新昆明建设,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领头雁”
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需要一个有实力的核心城市为中心,昆明市市恰恰能够担当这一领头雁的重任。昆明作为省会,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是全省惟一的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分突出。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发展势头、发展空间来看,昆明后劲十足。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推进,“三大板块”齐头并进,“六大产业片区”集聚成型,新机场、乌东德镇电站、光电子基地、国家能源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的推进,“春城”昆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代新昆明市、现代新滇中将以靓丽的新貌和强大的综合实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保障机制
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为本规划实施提供切实保障。
(一)构建协调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
省政府成立副省级以上领导为组长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云南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面负责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工作。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四州市要从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紧制定本规划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建立省级有关部门和四州市会商机制、四州市与其他州市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全面加强滇中在资源配置、项目布局融资、对外开放协作、一体化公共服务和其他重大工作上的统筹协调和争议问题协商处理,高效协同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研究制约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分类举措、切实解决;对于急需解决的工作困难,要明确责任、限时解决。根据全省和滇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本规划,保证滇中城市经济圈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二)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根据本规划制定完善并实施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级有关部门和滇中四州市各级政府要认真按照本规划要求,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地方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抓紧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新政策。制定滇中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在土地、税收、人力资源、投融资、法律法规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产业分工合作政策、产业集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等。制定产业分工合作政策,要按照突出共同利益的原则,重点选择交通、商贸、金融、信息、旅游、人力资源等领域,构筑区域合作的网络体系;制定产业集聚政策,要规定各功能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鼓励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构筑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制定技术创新政策,要鼓励企业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加大对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支持产业走廊的高新技术、烟草、制造业、冶金、化工等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对按要求进入产业走廊的企业,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分类给予政府财政投资或财政补贴;税收部门给予一定期限内减免税、准允加速提取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优先贷款和直接投资,并赋予有利的还贷条件,优惠利率的差额部分由政府投资基金予以补贴;在行政指令和政绩考核方面,优先进入规划,优先准予立项,优先予以审批。加强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限制高污染产业转移到生态脆弱区和保护区附近;率先积极探索和建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等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滇中地区一体化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在目前以行政区为被考核单位考核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由省政府为考核主体、以经济圈为被考核单位的考核制度,在目前各个行政区划各自财政预算基础上,增加经济圈统筹安排公用基础设施投资的制度,将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促进企业跨行政区发展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滇中地区流通体制改革,以商品市场为基础、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合理布局大型商业设施和市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快统一区域内市场准入政策、市场执法标准和市场法制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切实增强滇中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壮大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滇中各州市之间要以“开放、宽松、公平、高效”为准则,互通互惠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群中通行通用的人口迁移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就业、养老、失业、医保政策,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加强各州市间政策的互联互通互用,构建行政服务和政策支持的“绿色通道”和共享同等的经商政策,以搞活城乡人流、物流,促进城市繁荣。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从规划对接入手,从项目实施入手,通过经济纽带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滇中城市之间应切实加强在重大规划问题上的协调衔接,促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设施的共建共享;鼓励滇中地区建立相互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实力较强的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和带动作用,加大贫困点扶贫开发力度,着力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产业发展密度和发展潜力,细化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调节功能,扶持区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园区集中,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延伸,发挥集聚效应。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业开发格局。
(四)建立资源统筹配置机制
实行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配置,对土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通过开放市场、调整价格及降低消耗等途径,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教育、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旅游等资源,要重构无障碍共享机制,实现互利互赢;对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资源,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机制,并在管理上形成一体化管理。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建立建设用地集约供应保障体系。多渠道挖掘未利用土地、空闲地、废弃地、低效利用土地的潜力,盘活土地存量。积极拓宽建设用地指标来源渠道,通过申请追加指标、有偿调剂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保障经济圈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加大村镇整治,宅基地整理和荒山荒地改造力度,确保区域内重点建设“占补平衡”的需要,优先保证重点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集群的建设用地。
建立重点开发地区年度用地监测制度,加强土地开发强度考核监督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不断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探索多种集约利用土地的用地方式、管理制度以及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制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大外流域引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建设跨流域调水和城市水源工程,有计划地限制开采和补充地下水,加强节水技术改造,建立节水和用水的价格新机制,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对因水源保护造成的地方财政减收增支,通过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一定的补助。加快牛栏江引水工程建设进程,加大金沙江虎跳峡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力度,鼓励缺水区域与水资源充裕地区实施税权交易,实现水源建设、库区移民、项目异地开发的有机结合,实行工业和城镇污水回用制度以及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资源开采、产品制造、产品消费、资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全过程管理,推进区域排污权交易,提高区域环境容量的总体配置效益。
(五)建立规划监督评价机制
省政府要适时制定出台《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省级有关部门要尽快编制《滇中主体功能区规划》、《滇中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滇中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滇中重大支撑项目行动计划》、《滇中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以及《滇中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等有关专项规划,四州市要依据本规划制定详细开发规划,并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工作。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度和定期专项评估制度,明确责任,强化奖惩。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类规划的实施评价和监督,对规划实施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并对本规划实施情况形成相应评估报告。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使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加强规划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群建设。全面接受监督。根据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要求,尽快改革完善有关部门和州市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重点工作协作配合情况和协调发展重要指标作为考核的突出内容,消除孤立地评价单个地方政绩的片面性,强化促进滇中地区整体发展的政绩导向。
重大意义
滇中城市经济圈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和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撑和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主阵地。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其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历史使命更加紧迫。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明确指出,“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省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因此,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开发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将更有力地推动滇中乃至全省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相协调,巩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进程,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打造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环境优良、设施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最重要支撑平台,是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提升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新要求,是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任务,是适应国家城市群战略的新举措,也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手段。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滇中四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镇区域不断扩展,城镇集聚正在显现,正在从城市经济圈萌芽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成为全省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前景最广阔的区域。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进滇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滇中地区在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功能定位准确、空间结构优良、发展环境良好、引领作用显著的滇中城市经济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加快发展的任务。
该经济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是在滇中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间功能不断聚集、运作不断协同、点-轴-圈式空间结构布局日益突出所形成的城市集群,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核心区域,对促进中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的完整开放格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存在的问题
一是昆明“一市独大”。近年来,由于新昆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滇中地区其他州市与昆明的差距在明显拉大。昆明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也面临“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在昆明200平方公里坝子内,环境容量和人口密度已难于承载工业的如此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如不发展工业,经济总量又难以提升。
二是由于各城市间在烟草、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存在结构趋同,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与协作,甚至利益冲突,导致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相互竞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影响了滇中地区整体优势的充分发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总体思路
主要目标
空间结构
发展机遇
发展基础
发展契机
保障机制
重大意义
存在的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