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泮池位于曲阜市明故城东南隅,始建于
周代,传为
孔子课余与弟子游憩之处,是
鲁僖公办学的遗址,《诗经·鲁颂》有“鲁侯戾止,在泮饮酒”句。传孔子常带群弟子“游泮”。
后世便把读书人入学叫做“入泮”。古代诸侯学校设半圆形水池,名泮池。
西汉时泮池成为灵光殿建筑群的一部分,西汉初年,
刘启之子鲁恭王刘馀,常到此垂钓,故又称“太子钓鱼池”。
东汉末年,灵光殿被毁,泮池再次废弃。到明
成化年间,六十一代
衍圣公孔宏绪整修为别墅。至清
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改建为乾隆行宫。乾隆以后,行宫废弃,清末建筑陆续倒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十六代衍圣公
孔令贻为抵制美国人建教堂,于池北建立了文昌祠。原建筑今已不存,其遗址1986年公布为
曲阜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直至上个世纪中期,古泮池依然是清泉涟涟,杨柳依依,行宫假山,御碑在望,泮水西流,仍不失为一个环境幽雅的古式园林。不幸的是,现在的古泮池四周已被垃圾侵吞,面积越来越小,却还能让人感受到其往昔的神韵。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规划对这里改造复原,2007年
曲阜市与
雷恩、
西班牙圣地亚哥市出资对文昌祠进行了修缮。
清
爱新觉罗·弘历在位时八次来曲阜。1756年,当他第二次到曲阜时,当地官员已在古泮池北岸为他新
建起了行宫。一日朝圣礼毕,
乾隆来到行宫,面对环境幽美的景致,不禁诗兴勃发,随口吟道:“千年古柏城头绿,过雨春花水面红。”吟完犹觉余意未尽。正其时,发现一书称今曲阜为“新城”,是明代由东郊“旧城”搬迁到此新建的。据此,他认为,古泮池属
鲁国遗迹,理当在旧城才是,新城中怎么会有古泮池呢?这大概是人们以讹传讹之结果。于是,乾隆又提笔写道:“十里东郊旧鲁城,新城安得泮池名。”乾隆走后,
孔府的主人就把此诗作为御笔刻在石碑上,立于古泮池畔。
其实,
乾隆所说古泮池也在东郊旧城是弄错了,因
曲阜市古城本在此处。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将县城迁移到原城东10里的地方另建新城,并改名为
仙源县。到明代,因仙源遭兵,又把城迁回原址,经这样一个来回搬迁,古泮池的位置没有变动,仍在古
鲁国的“泮水”旧所。当时,乾隆对自己的判定亦有存疑,但无时间去考证,自然就未改诗中之失误。一直到1762年他第四次来此,经广泛查阅史籍才发现了错误,终于弄清了“今之曲阜县治,实即古鲁城池”,古泮池正在此处。这时,
乾隆为其轻率结论而悔,并怀着内疚心情写下了第三篇《驻古泮池》诗:“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馆仍今日驻,池是古时清。”
写完此诗后,乾隆掩卷而思之。他想这次失误主要是自己读书不认真不仔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调查研究就下结论的结果。为了告诫后人不再重蹈覆辙,他决意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写出来刻之于金石,以示来者。于是,乾隆便提笔写了《古泮池证疑》碑。文中在叙述了以上事情发展过程后,写道:“甚矣,读书之忌粗疏浮过,不沉潜深造,博综详考,执一为是,譬为禾者,鲁莽耕而鲁莽获,确乎其弗可也。”
古泮池成了行宫禁地后,依例被封闭闲置,随着清王朝国力衰弱,行宫也日渐荒芜。光绪二十四年,一
美国神父到
曲阜市传教,打算在曲阜建造教堂以抗衡儒教,实行文化侵略。神父在曲阜县城内转来转去,居然看中了古泮池这个景色优美的地方,拟买下“乾隆行宫”处的大片土地,计划改建教堂。
孔府的主人
衍圣公孔令贻闻讯后非常恼怒,一方面会同当时的曲阜知县
孙国桢邀集了以孔鼎臣为首的
孔姓族人联名上书朝廷,请朝廷出面干涉外教侵入;一方面联合曲阜城内外的绅商名流共同募捐在古泮池建起“文昌祠”,供奉
张亚子,祈求科甲功名的昌盛。洋人意识到官居一品的
世袭衍圣公及其庞大的家族绝非好惹,若激起公愤,很难在此地站住脚,于是改在
曲阜市西关外路南建立了福音堂,作为传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