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
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
北京大学力学与空天技术系隶属于工学院,是我国著名的力学、航空航天力学与控制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中国学科排名位居第一的力学专业。前身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创立于1952 年,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2013年9月,北京大学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办学优势
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是国家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1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1 个教育部一级重点学科(力学)、3 个二级重点学科(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力学学科下设8 个博士点,分别为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力学系统与控制、能源动力与资源工程、先进材料与力学。还拥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以及一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弹性力学》是国家精品课程。力学与空天技术系还与“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共建,促进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合作交流
目前,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与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有良好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关系,并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及国内外交流机会。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每年有多种由国家、国内外著名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并以助学金、贷款、补助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学科优势
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将弘扬和发展北京大学的力学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国家理科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加强湍流理论、计算、实验、复杂流动、复杂材料力学、多功能材料力学和物理性能、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生物力学、先进科学与工程计算、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连续推力航天器最优轨道机动、智能水下仿生机器人研究、弹性欠驱动腿式机器人的动力学控制研究、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等研究;同时我们还将加强航空航天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力学与空天技术系将以高标准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师资力量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拥有一支重视 基础教学,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力学与空天技术系现有教授24人,特聘研究员7人,副教授18人,同时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目前,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学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 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 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5 人,他们均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力学与空天技术系现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结构分析2个本科专业。
1)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理学 学制:4年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成立于1952年,由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创建,是我国大学教育中的第一个力学专业。本专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大学力学学科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特色。坚实、深刻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本学科的传统优势。五十年代,周培源先生主持力学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力学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原则问题,倡导并培育了强调基础理论、重视实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优良学风。力学专业的教学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大学纯粹数学和经典力学等相关基础课程都有一代名师,他们编写了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教材。“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都是1982年全国第一批博士点。“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都是教育部高等学校首批重点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在2001年也被评为重点学科。多年来,北京大学力学专业不但在力学界的许多国际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在教学改革研究与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97年,北京大学力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1年,“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理论力学”通过教育部的评估,其中,“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被评为优秀创建项目。“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流体力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数学分析”被评为200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主干基础课。2002年,“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并于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其中《理论力学网络课程》被评为优秀课件。2003年,“数学分析”课程(与数学学院一起)获得了北京市网络精品课程的称号。2004年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弹性力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在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比中《面向21世纪改革流体力学教学》、《弹性力学课程及教材建设》这两项教学成果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我系的“弹性力学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体系改革”、“连续介质力学课程的教学与教材建设”等教学成果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于该专业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成就,该专业于200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致力于培养优良的数理基础和科学素质,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实践。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工程科学领域创新性前沿研究的科研人才,以及运用理论研究、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解决问题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力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进入工程技术相关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2)工程结构分析专业 Engineering Structure Analysis 工学 学制:4年
计算力学是用计算机方法求解力学问题的学科,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的有限元法,已经成为当代工程结构(如大型建筑、桥梁、场馆、航空航天飞行器等)设计、仿真、安全性分析的基石。计算力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CAD、CAE产业并成为新领域“计算科学”的核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领导地位、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关键;计算科学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为适应工程界对结构计算与分析和工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人才需求,北京大学力学系于1996年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工程结构分析专业。该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用数学和力学基本理论结合计算机和信息综合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工程与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使学生成为掌握当代先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软件开发,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力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也可进入工程设计部门、研究机构、大型企业、政府机关等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研究生培养
力学与空天技术系下设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力学系统与控制、能源与资源工程、先进材料与力学)。
主要科研方向有:湍流基础理论与实验复杂流动的计算与工程应用,航空航天结构动力学,复杂材料力学,复杂智能系统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风工程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所有教师都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
外校和本校优秀保送生可获得校长奖学金,每人每年5万元人民币。力学与空天技术系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导师,完善的实验设备,同时向优秀研究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
历史沿革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创立。北京大学力学专业从创立之日起,迅速荟萃了一批中华民族力学界的精英,奠定了北京大学力学学科的基础。周培源钱敏、吴林襄、叶开沅陈耀松等中国力学界前辈先后从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等院校来到北京大学力学专业主持工作,开设与承担力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庄逢甘陆士嘉、钱伟长、郑哲敏胡海昌林鸿荪等也先后来到力学专业授课或兼职。董铁宝王仁、周光炯、孙天风先生等爱国学者先后从美国等国家毅然回国,投身到北京大学力学专业的创业中。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回国后,也来校指导工作、培养青年教师,他们对力学专业的学科方向、课程设置和师资培养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周培源先生建议并筹划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的建立;主持研究力学专业的办学方向、力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等重要原则问题;倡导并培育了强调基础理论、重视实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优良学风;主持并开拓了湍流研究的学术方向。由于50年代中航集团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而当时全国的力学专业仅此一家,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得到了校方、教育部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教学实验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1958年10月1日,国内第一座较大型的低速风洞在力学专业建成并试运行成功。文革前,中国自行研发的新的飞机机型大多在此风洞做过模型试验。当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激波管和六十年代初设计加工的我国第一座激波风洞,不仅对本专业教学与科研,而且对国防科工事业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作了出贡献。
1965年,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已经形成90多人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组建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与一般力学三个教研室。
1969年10月,“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响应当时“三线建设”规划的需要,北京大学校方将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系一起迁到汉中市地区。
1972年,北京大学汉中分校(653分校)力学系成立。汉中分校的科研教学条件远非学校本部可比,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对力学系的科研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如此困难的客观条件下,力学系的教职员工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开办了一系列的进修班与短训班;进行了以大型冷却塔应力分析程序开发为代表(此项目由武际可主持,到2002年为止中国大陆所有的火力发电站的冷却塔的应力分析均由该程序完成)的一系列科学与工程研究。
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迁回北京,原校舍由汉中市工学院接管。
1979年3月24日,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这段时间里,力学系的工作逐步走入正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成立;湍流研究室、环境流体研究室、工程科学教研室、测试分析室、计算力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计算流体研究室、非线性科学中心以及力学研究所等一系列学术研究机构先后成立。
1988年,北京大学力学系的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1990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利用国际银行贷款100万美元在北京大学筹建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勋刚教授为首届主任,庄逢甘院士为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3年,北京大学力学系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5年,北京大学力学系更名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同年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
1996年,首届工程结构分析专业本科生入学,工程力学博士点建立。
1998年后,佘振苏教授、陈十一教授先后应聘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和实验室负责人。
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改名为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1年,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学科。
2004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的新增研究生专业正式招生,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系室共建。
2004年10月,北京大学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实验室正式筹建,黄琳担任实验室主任。
2005年,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成立,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随即转到生物医学工程系。
2005年9月,北京大学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实验室正式启用。
2006年3月,北京大学校方发布通知,宣布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整体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并改名为力学与空天技术系。
2007年5月,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航空航天研究所成立。
2009年,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设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航空航天领域的多学科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能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手段研究和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领域内继续深造,也可进入航空航天相关部门或工程单位工作。
2010年5月,经校领导研究和批准同意,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正式从力学与空天技术系分出,整合资源,成立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2013年2月,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力学学科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学科并列第一。
2013年9月,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2019-04-26
目录
概述
办学优势
合作交流
学科优势
师资力量
人才培养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