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八先生墓,位于贵州省
安龙县城北部天榜山南麓,为南明永历朝臣
吴贞毓等18人的殉难处,是
中原地区少有的保存较完整的南明历史遗迹。2013年5月,明十八先生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十八先生墓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由墓区、
聂氏宗祠、
梵文摩崖石刻三部分组成。墓区约4000余平方米,墓前是一座4米高、6米宽四柱三门的大石坊,坊上刻有“岿然千古”(位于中间),“成仁”“取义”(分刻左右两侧)8个大字,镌有松、梅、竹、兰花卉
浮雕;另有小石坊一座,建于大石坊之后,上刻“明十八先生之墓”7字;墓以细砖块石镶砌成圆形,直径2米,封土高2.5米。
永历八年(1654年),农历四月初八,明永历王朝
大学士吴贞毓和朝臣张镌、徐极等十八人被清大西军将领
孙可望杀害于
安龙县城关马场坝,家属及安龙百姓将十八人尸身合葬于天榜山南麓。永历十年(1656年),永历帝朝臣
李定国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至安龙为十八人垒墓,建庙于马场。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
朱由榔朱由榔为墓亲题“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九个大字,至此,“十八先生”之称便流传下来。
建设背景
墓后两侧树有18块石碑,镌刻历代凭吊诗文,均系当代书法家的墨迹,书体各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墓区遍植
松柏花木,庄严肃穆,游人至此,油然生发出一种感慨苍凉,异代同悲之感。
“十八先生祠”建于墓后,地势较墓区略高,石级层叠而上。“享堂”面对陵墓,歇山顶28
方柱石木结构,两厢配殿为16柱硬山顶石木结构,堂殿均以
浮雕石作柱础,配以卷棚式回廊、刻花门窗,细磨石板镶嵌地面,翘檐飞斜,雕梁画栋,凝重古雅。
享堂内原设置十八先生栗主牌位,现改悬20幅“明
十八先生之狱”绘画,系
贵州省国画家黄天虎所绘,配有文字,以便游人观赏并了解史事。
东、西厢配殿为硬山顶,正殿为歇山顶。墓区陈列有出土后经修复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碑。
享堂之后有”忠泉”一方。江之春《安龙纪事》载:十八先生殉难之时,“安龙之三尺童子,也无不流连叹息”。据传,当时天色突变,风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涌出,百姓说是天公流泪,因此,将此泉名为“忠泉”。忠泉水清冽甘甜,细流涓涓,从石中流出,池水澄碧如镜,上有石桥横跨。泉口石壁镌刻“忠泉”二字。泉后紧傍山岩,岩下即“多节亭”;亭后石壁中央,有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
兴义府知府余云焕补刻的“十八先生成仁处”大字。亭右岸畔有粉墙青瓦长方形建筑,形似小船,名“虚舟”;
两边石壁上,有
李烈钧、居正、
王伯群、
吴鼎昌、
任可澄等题刻。明十八先生墓现已列为
贵州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5年(1916年),南笼县知事洪寅加修墓,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壮观瞻。1937年,县长张曾复呈请拨款修墓、祠,中央行政院、贵州省政府允准拨款修复,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为公祭日。
蒋介石题“碧血千秋”,
居正题“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王伯群题“浩气长存”,李烈钧题“瀛州神境”,吴鼎昌题“重如
泰山”,任可澄题“藏碧辉岩”,胡刚题“浩气长存”,刘时范题“天地正气”,均刻于麓石壁。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
知府张重修墓,其于
张之洞撰(《十八先生文)》刻石列于墓左。张镁兴义府试院右侧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轩敞,有祠门、敬业堂、流芳亭、怀清亭、享堂、正祠、多节亭、净香池等,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诸多建筑造型各异,工艺精湛,与府试院诸建筑浑然一体。祠内诗文楹联众多,不少出于名家之手,如
洪亮吉、
叶酉、
舒位、
赵翼等人,语义深刻,书法精湛。张之洞代父作\u003c十《先生祠堂记)刻》勒碑。但咸同时这些东西均毁于兵火。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
知府余云焕,安义镇总兵何雄辉重修十八先生墓,将十八先生祠复建于墓后山麓,在墓区修建亭、池塘,种植花草树木,余云焕补刻“十八先生成仁处”大字于墓后石壁。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府李祖章修墓,增建“虚舟”、“多节亭”。
解放后,省、县人民政府对保护这一古迹分重视,迭次拨款维修祠、墓,1964年,省政府将它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1987年总计拨款20多万元。将祠墓全面修复,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公元1644年
1646年,
南明最后一个皇帝
永历朱由榔在
安龙县一住四年,可是义军将领
孙可望图谋不轨,将
吴贞毓、张禄福等18位大臣杀害、后
李定国率师击败孙可望,永历帝下诏为18位大臣建庙立碑,追赠谥号。安龙天榜山麓,至今保存有南明王朝遗迹“十八先生墓”。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扼杀
李自成起义军建立的政权,明朝江诸王曾先后建立起4个政权,以图恢复明室,又相继被清军所灭。1646年,一批明朝遗臣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于
肇庆市,次年改元永历。永历政权建立后,调动南方各省明军抗击清兵南下,但在清军强大攻势下,颠沛流离,亡命于粤、桂、湘、黔四省。
农民起义军首领
张献忠牺牲后,遗部由
孙可望、
李定国等部将统领,并确立联明抗清大计方针。1652年2月,孙可望遣兵迎
永历入居
安龙县。李定国率师东进,与清军浴血奋战,军威大振,迫使清廷曾打算与之议和。随着抗清斗争的节节胜,孙可望逐渐滋长称帝之心,后挟永历朝廷以自重。永历帝如坐危城,欲召李定国统兵入卫,于是与朝臣合谋,不料谋泄,孙可望遣将至安龙问罪,将18名朝臣下狱、杀害,史称“
十八先生之狱”。这一史事,《明史》、《
清史稿》和《
永历实录》、《安龙纪事》等历史著作均有记载。
陈翰
南明大学士吴贞毓等十八人殉难后,其家属及安龙百姓将他们合葬于城内西北隅天榜山下。
永历十年
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正月,
李定国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至
安龙县为十八人垒墓,建庙于马场。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
朱由榔移居
昆明市,遣使赴安龙为十八人树碑(此碑于1980年修墓时始出土)。碑镌“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九个大宇,由朱由榔亲题。至此“十八先生”之称便流传下来。十八人的姓名、职官及死难事,系由
通政使尹三聘题写。清康熙以后,曾有不少名人学士为之立碑修基,赋诗作文撰对。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始建十八先生专祠。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张镁重修十八先生墓、祠。
张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
清康熙中
南笼厅通判曾为十八先生墓立碑,略载十八人姓名、殉难始末及诸臣绝命诗于后。
乾隆初,朝廷为吴贞等赐祭,守土官将《明史·吴贞毓传》刻于
碑石。于“享堂”中增设十八殉难朝臣粟主;配殿中附祀古其品、
李如月、林青阳三位明臣。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贵州省学使
洪亮吉、南笼府
知府曹廷奎修墓,沈“?”(此字为左右结构,左边是“火”、右边是“鼎”)撰记立碑。
爱新觉罗·旻宁三年(公元1823年),
兴义府知府陈熙“?”(此字为左右结构,左边是“衤”、右边“甫”)修墓。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知府朱著诗二首,刻石列于墓右。
大学士吴贞毓、兵科给事张镌、翰林院检讨蒋圪昌、李开元、吏部都给事徐大人、大理寺少卿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光禄寺少卿蔡绩、武安侯郑允元、
江西省道
御史周允吉、御史
李颀、朱议泵、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选郎中朱东旦、
中书任斗墟、易士佳、司礼太监张福禄、全为国等十八人。
明末以来,著录十八先生死难一事的史书和野史笔记甚多,如《明史》、《
清史稿》、《
贵州通志》、《
兴义府志》、之春(《龙纪事)》
屈大均(《龙逸史)》
王夫之\u003c《历实录)》
查继佐\u003c《季南略)》;许多文人学士写下了无数凭吊诗文。这一古迹自修复开放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
南明专家学者及游人,已先后接待过10多个国家的外宾。
景点的大事记
明十八先生墓,在贵州
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北隅天榜山下马场坝附近,该墓葬有南明
永历朝臣
吴贞毓等十八人的遗骸。明末,清兵相继扼杀了南明诸王建立的四个政权后,桂王
朱由榔被拥上帝位于
肇庆市,次年一月改元永历。永历政权建立后,便调集南方各省明军,抗击清兵南下,以图恢复明室。经过3~4年的抵抗,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
江西省、两湖和
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后被清军攻占,永历朝廷颠沛流离,被迫奔命于粤、桂、湘、黔四省。
永历六年(1652)二月
大西军首领
孙可望、
李定国派人将永历帝从广西迁入贵州安隆所,改安隆所为
安龙府。
永历在安龙,“宫室卑陋,服御粗恶”,所居
文华殿,窗壁颓、风吹雨洒。但有大西农民军做支柱,抗清形势发展很快。李定国东进之师,取
桂林市、破
永州市、下
衡阳市、逼
长沙市,所向披靡,军威大振。而此时,农民军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居守贵阳的秦王孙可望骄恣无忌,滋长了分裂自立为王野心,置六部九卿,铸“兴朝通宝”,
朱由榔对孙可望惴惴不安,如坐危城。永历帝朱由榔得知
孙可望在贵阳仿宫廷制式,大修秦王府后,便与大臣们决定召
李定国统兵回朝,保卫
安龙县,遂派林青阳为使,持敕至
广西壮族自治区李定国军营。时
马吉翔奉使至
梧州市祭墓,侦知此事,急遣使至贵阳密报孙可望。狡猾的孙可望却遣心腹大将
郑国将马吉翔逮捕,并以“同谋”为由解押至安龙。郑国拥兵直上
文华殿,逼问
永历谁是主谋者,
吴贞毓以“凡事宰相主持”自称。郑国械捕吴贞毓与兵科给事张镌,翰林院检讨蒋乾昌、李元开,吏科给事徐极、大理寺少卿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光禄寺少卿蔡縯、武安侯郑允元、
江西省道
御史周允吉、御史
李颀、朱议泵、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选郎中朱东旦,
中书任斗墟、易仕佳、司礼太监张福禄、全为国等18人为囚,并加以严刑拷打。18人大骂不屈,被
郑国诬以“盗宝矫诏,欺君害良”罪名处死。据《
兴义府志》、《安龙纪事》载:
永历八年(1654)四月八日,郑国将18人押赴天榜山下马场,诸臣毫无惧色,痛斥
孙可望、
马吉翔等朋比为奸。言毕,能赋诗者各赋诗抒志,从容引颈受戮。“时安龙之三尺童子,也无不流涕叹息”。18人遭难后,郑国将其尸体示众三日,才让其家属收其遗骸。
吴贞毓、郑允元合葬于城西海源寺,其余16人合葬于北关马场,史称“
十八先生之狱”。不久,林青阳也被孙可望军抓捕,杀害于城南火草坪。
永历十年(1656)春
李定国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至
安龙县护驾,为18人垒墓。1658年
朱由榔移驻
昆明市,对安龙死难诸人分别予以赠恤,并建庙立碑。
永历亲题:“明十八先生成仁处”。“十八先生”之称始于此。
通政使尹三聘将十八人姓名、职务及遇难经过书刻碑上。此碑高1.4米,宽70厘米,碑文系阴刻楷书,于1980年修复此墓时出土,复见于世。三百多年来,“十八先生”的历史作用如何,史学家多有争议,但他们持正不挠、慷慨赴义的气节,却受到后人的尊敬。清
康熙,南笼厅通判曾为十八先生墓立碑,略载十八人姓名、殉难始末及诸臣绝命诗于后。如
吴贞毓诗曰:九世承恩愧未酬,忧时惆怅乏良谋。躬逢多难惟依汉,梦绕高堂亦报刘。忠孝两穷嗟百折,匡扶有愿赖同俦。击奸未遂身先死,留取丹心报国仇。
乾隆初年,守土官将《明史·吴贞毓传》刻于
碑石。
乾隆六十年(1795)
贵州省学使
洪亮吉、
知府曹廷奎修墓,沈撰记立碑,始建十八先生专祠、虚舟和多节亭。
知府
张锳重修墓,其子
张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勒石列于墓旁。张并在原试院右侧(今安龙一中红楼前右)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宏敞肃穆,有祠门、敬业堂、流芳亭、不系舟、怀清亭、享堂、正祠、净香祠等建筑。这组建筑群造形别致,工艺精巧,与府试院原建筑浑然一体,俨然江南园林一座,可惜不久毁于兵火。张之洞代父作《十八先生祠堂记》勒碑树于祠内。祠内楹联极其丰富,大都出于名家之手,辞意深刻、书法精湛,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光绪九年(1883)
知府余云焕、安义镇总兵何雄辉重修十八先生墓,并在墓区兴建亭榭、池塘,广植花草树木。
1916年,南笼县知事洪寅加修墓,并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壮观瞻。
1937年,南笼县县长张曾复呈请拨款增修墓、祠。国民党中央行政院、
贵州省政府允准拨款重修,并定于1938年4月8日举行公祭。蒋中正为此题“碧血千秋”勒
碑石上。在墓地“多节亭”后面的崖壁上还有许多摩崖题刻,其中有居正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于右任的“天地同流”,
李烈钧的“瀛州胜境”,
王伯群的“浩气长存,”
吴鼎昌的“重如
泰山”,任可澄的“藏碧辉岩”,刘时花的“天地正气”等等题刻。墓区内的众多石刻,有许多是文人墨客经此凭吊后发出的思古幽情,成为奇特的墓葬文化景观之一。如吴中番的《十八先生墓》便是其中之一:崎岖万里欲何求?一死难言事便休。毅骨不归埋远岛,忠名犹在胜清流。谁从衣带收遗句?我向荆榛识故丘。拟禁采樵虽未得,且留几字待千秋。
1949年,各级政府对保护这一古迹十分重视。
1956年,县政府拨款维修墓、祠。
1964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明十八先生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浩劫中,这一古迹曾遭破坏。
1980年,省政府拨款修墓、祠,并重新公布“明十八先生墓”为重点文保单位。经过5年大面积修复,墓、祠已面貌一新,慕名前来观光凭吊的游人,常年达10万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