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
唐代诗人、曾任新乡县尉
李颀,汉族,郡望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约690年出生于东川(今四川省三台县),居住在河南阳(今登封市),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市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现存诗虽只有 128首(《全唐诗》录其诗 !24首,《全唐诗逸》收录1 首,《全唐诗补编》又收 录3首),但却各体兼备,而且每体的创作成就都较为突出,受到历代诗评家的称许。尤其以《塞下曲》(五古)、《古塞下曲》(五古),《古从军行》(七古)、《古意》(七古), 《塞下曲》(五律)的边塞诗最为出名。
人物生平
进士及第
李颀祖籍赵州(今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登封市西)。开元二十三年(约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市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市长安之间。他的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诗作往来。。少时家本富有,年轻时崇拜剑侠,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来发奋读书,他作诗检讨说:“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李颀开元二十三年中第,及第后并没有马上释褐授官,此后的几年时间,李颀有一 次江南之行,其余时间仍大部分逗留两京。 开元二十三年,李颀在洛阳,拜著名道士张果老。开元二十四年,李颀仍未授官,李颀与王维、卢象灞河作别,失望地离开了长安。二十七年左右,李颀又回到洛阳市,滞留裴宽在洛阳东郊的 东溪别业,并作有《裴尹东溪别业》诗。开元二十八年 左右,李颀在长安,送乔琳远游江南。
为官县尉
文学研究所编《唐代文学史》认为:李颀“释褐 后,仕途坎坷,沉抑下僚。后出任新乡市尉。”似李颀出任新乡尉前,已为官多年。但李颀任新乡尉前的仕历,尚于史无征。李颀称自己为“前新乡尉”,殷璠河岳英灵集》李颀条谓:“惜其伟才,只到黄绶”。 黄绶即县尉绶印,《汉书·百官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朱博传》:“刺 史不察黄绶”。颜师古注云:“丞尉职卑皆黄绶”。以殷口气,似李颀也仅做到新乡县尉。李颀于新乡尉任上,曾奉使到过江淮。
归隐东川
大约天宝三载,李颀因选官不调而归隐颍阳之东川别业,此后,再没有入仕。但李 颀归隐后,至十一、十二载死去,这大约十年的时间,他并不是就寂寞地困居在颍阳,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李颀也有在隐居地躬耕的经历,但他更 多时间仍是往来两京,与文学、仕宦之人交游。归隐后,李颀仍往来两京,与当时名士交游唱和。天宝四载前后,李颀游至洛阳市, 结交张旭张旭。
作品存录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3卷,但仍有遗漏。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条提到并加以称许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就不见于《全唐诗》。
诗歌风格
李颀歌行体对初唐朝代易革、边塞、闺怨三大题材予以大刀阔斧的革新,而且与送别酬赠诗结合起来,成为新型的人物诗,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物。这些人物多为时代精英,展现了盛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而七言歌对此后的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都有绝大的影响。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
边塞诗
诸文学史本,几乎都把李颀归入边塞诗人的行列,李颀是被视为盛唐边塞诗人的。李颀的五首边塞诗, 分别是:《塞下曲》(五古)、《古塞下曲》(五古),《古从军行》(七古)、《古意》(七古), 《塞下曲》(五律)。李颀的五首边塞诗,包涵了极为丰厚的内容,举凡盛唐边塞诗的常见主题:边塞战 争,边地环境,军人的勇武,军旅生活的凄楚,久戍不归的痛苦,军中的腐败等,李颀诗中都有涉及。
咏乐诗
在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相互融合渗透的时代氛围下,李颀也积极结识外来音乐艺人,并用诗歌记录了音乐家的演奏。他描写音乐的代表性诗歌:《听安万善吹歌》、《琴歌》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演奏者之一安万善,即是西域人;演奏的乐器之一筚篥,即是西域乐器;演奏的乐曲之一胡笳弄,即是据胡曲乐调翻成的琴曲。
寄赠友人之作
在李颀现存的 128 首诗中,诗题中标明寄、赠、留别、答、送等的诗有 66 首,占 其全部诗歌的一半强。描写交游活动的,如:《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宋少府东溪 泛舟》、《与诸公游济渎泛舟》、《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李兵曹画壁山水各赋得桂水 帆》、《夏宴张兵曹》、《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魏仓曹宅各赋一物得当轩 石竹》、《宴陈十六楼》、《琴歌》、《弹棋歌》,又有十一首。此外,题记朋友居所的有十多首。李颀交游对象非常广泛,其 128 首诗中, 诗题中出现的人物竟有 82 人之多,这 80 多人中既有达官显宦、文人雅士,也有一般官吏、道士和尚、普通人等。李颀诗记录与朋友的友谊时,也勾勒出了朋友们的气格风 貌和精神状态,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盛唐人物。
描写生活场景的诗歌
殷璠称之为"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也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但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不能代表其主要成就。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条提到并加以称许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李欣也留有“古藤池水盘树根,左攫右拏龙虎蹲”的诗句。
诗歌体裁
七律诗
李颀七言诗甚得赞誉,如顾璘称其“善七言,故歌行 与七律皆有高处。”就诗歌体裁而言,李颀是以七言诗名于后世的。李颀现存七律 7 首:《寄司勋卢员外》、《寄綦毋三》、《送魏万之京》、《送李回》、《宿 莹公禅房闻梵》、《题璿公山池》和《题卢五旧居》。这 7 首七律,无论从创作技巧,还是题材范围来说,较同时代人确实达到了“成熟”的高度。
李颀这 7 首七律,无论是平起式或仄起式,都以首句入韵的正格开头。《寄毋三》 颔联出句“过”字,平仄两读,此处读平声。《送魏万之京》第三句末字“听”,平仄两 读,此处读仄声。《题卢五旧居》首联对句中“胜”字,平仄两读,此处读平声。《题 公山池》首句“庐山岑”三字为三平调,因“庐山”之“庐”乃地名,不可苛求。 许学夷在比较岑参王维、李颀七律后,正是从这一点上肯 定了李颀七律受后人推崇的原因,许姓云:盛唐“七言字数稍多,结撰稍难,故于稳帖、 匀和、溜亮、畅达,往往不能兼备。这 7 首七律的对仗皆符合律诗对仗规则,其中《题卢五旧居》颈联中“怅望秋天”、 “枯柳”为意对;《寄司勋卢员外》、《题璿公山池》两诗,首联亦对仗。就形式而言,李颀七律确实较为成熟了。
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在李颀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况且李颀的七言古诗,佳作很多。明、清人言唐朝七古, 多把李颀与王维高适岑参并提,胡应麟称:“盛唐李、杜外,仅高、岑、王、李”。 王士祯在《古诗选·七言诗凡例》中更把李颀提到四家中的第二位,“王、李、高、岑 四家,篇什尤多。”高棅比较分析盛唐诸家七古云:“盛唐七言古调者多,李杜而下,论 者推高、岑、王、李、崔颢数家为胜。窃尝评之,若夫张皇气势,陟顿始终,核乎古今, 博大其文辞,则李杜尚矣。至于沉郁顿挫,抑扬悲壮,法度森严,神情俱诣,一味妙语而佳句辄来,运出常情之外,之数子者,诚与李杜并驱而争先矣。”在高眼里,某种 程度上,高、岑、王、李、崔数家七古不仅可与李杜齐驱,甚至有争先之势。宋育仁 更单独拈出李颀七古,推赞道:“(李颀)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李颀七古在篇章意绪上多变化,且这种变化突兀而夭矫。重气势、尚动荡,是唐人七古特色,清人王寿昌云:“唐人七古气势纵横,文情变幻,如神龙翔空,离奇夭矫,不可方物,诚为诗境奇观。”李颀七古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有纵横跌宕、离奇夭矫的特色。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唐文献中,涉及李颀籍贯的仅有两处, 一是李颀本人自称“赵郡李颀”, 二是李华在《杨骑曹集序》中的记述:“弘农杨君讳 极,举进士时,刑部侍郎乐安孙公以文章之冠为考功员外郎,精试群才,君以南阳张茂之,赵郡李萼、李颀等连年高第,华亦与焉。”赵州乃望郡,唐人称籍 贯,又多用郡望。我们可再举李华称谓他人的例子,其《三贤论》谓贾至为“长乐贾至 幼邻”。贾至,父贾曾,新、旧《旧唐书》之《贾曾传》皆载贾曾为洛阳市人。李华何以称贾至为长乐人呢?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下,三国曹魏贾玑徙居长乐,贾 玑,驸马都尉、关内侯。李华称贾至为长乐人,即指其郡望。因此,赵郡当为李颀郡望, 并非指李颀籍贯。 金、元时期,郝天挺《注唐诗鼓吹》,李颀条注:“李颀,东川人”。元辛文房《唐才 子传·李颀传》亦云:“颀,东川人”。自此,李颀就被视为东川区人,后人论及李颀,亦 时以“东川”称之。 李颀籍贯在东川,唐、宋时并无此记载,这是金、元时“确定”下来的。但东川之 说,有何据,郝天挺、辛文房都没有说明。唐文献中李颀和东川并列在一起的资料,仅见李颀《不调归东川别业》诗,盖此即定李颀籍贯为东川的依据。
综而言之,有这样几种认识:(1)东川区在今云南省陆侃如冯沅君三十年代著《中国诗史》,认为,东川在今云南东川附近;马茂元《唐诗选》又认为,东川在今云南会泽县附近。(2)东川区在今四川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册),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均认为东川在今四川三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认为东川在今四川省东部。但东川区云南省、东川在四川的说法 均没有确凿的史料依据。
生卒时间
由于唐史料中,没有李颀生平的相关记录,李颀的生卒年份非常模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闻一多著《唐诗大系》,定李颀生于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 690 年),约卒于 李隆基天宝十载(公元 751 年);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对李颀的生卒年也这 样界定。后来的文学史著本和李颀研究者基本上都沿用此说。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 史》中,更把李颀的生卒年确定为公元 690-751 年,但书中并没有提供确凿的证据。
据李颀所撰《故广陵郡六合县丞赵公墓志铭》,墓志主六合县丞赵公,卒于天宝十载六月十一日,二十五日葬于北邙。则李颀 十载夏尚在世。殷璠河岳英灵集》的编选“起甲寅,终癸巳”。癸巳年即天宝十二载, 殷璠在李颀条下谓:“惜其伟才,只到黄绶”。这是历史文献中唯一间接涉及李颀卒年的 资料。以殷璠语气,似李颀已不在人世。殷璠为李颀同时代人,他的表述应与史实接近, 因而也应最具权威性,李颀天宝十载六月尚为人撰写墓志,十二载已不在人世,则李颀 当卒于天宝十一、十二载之间。
进士及第时间
唐诗纪事》、《新唐书》皆载李颀:“开元进士”。仅指出了李颀进士及第的年代,但没有明确年份;《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具体到“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唐才子传》 又点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魁首,云:“(李颀)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但清编《全唐诗》却又载为“开元十三年进士”。高棅《唐诗品汇·诗人爵里详节》记为“开元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因此,对李颀进士及第时间的认识,就一直有开元十三年和二十三年两说。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进士及第
为官县尉
归隐东川
作品存录
诗歌风格
边塞诗
咏乐诗
寄赠友人之作
描写生活场景的诗歌
诗歌体裁
七律诗
七言古诗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生卒时间
进士及第时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