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利亚学派
希腊哲学中的哲学流派
爱利亚学派(Eleatic School)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这一派别的中心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这与主张本原是单一,但却是变化的伊奥尼亚学派和主张本原是不变,但却是众多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同。
简介
一般认为,爱利亚学派有四位代表人物。色诺芬尼是他们的先驱,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埃利亚的芝诺麦里梭则起着捍卫、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理论的作用。该学派前后延续了1个世纪,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克塞诺芬尼提出“神”是不动的“一”,巴门尼德则由此概括出“存在”是不动的“一”,认为具体的事物是虚伪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才是真实的。芝诺提出一系列论证来维护巴门尼德的观点。麦里梭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某些观点,认为“存在”是无限的和不能创造的。
产生背景
爱利亚学派是后人以他们活动的中心地点——南意大利的爱利亚(Elea)城邦命名的。但是它并不像以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那样依靠宗教教义和仪式结成一个牢固的盟会,也不像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和研究场所。爱利亚学派象米利都学派一样,并没有一个有形的组统只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一致方向的哲学思想,而被人们称为一个学派的。在他们之中,巴门尼德埃利亚的芝诺有师承关系。同时巴门尼德是色诺芬尼晚年所收的学生,在思想上起了对其先导作用;麦里梭一生主要生活在伊奥尼亚地区的萨摩斯岛。然而这个学派传播的地区却相当广泛,除了南意大利西西里岛外,在希腊本土(例如雅典)和东方小亚细亚伊奥尼亚地区都有传播和影响;在时间上延续了一百年左右。因此,爱利亚学派决不仅是爱利亚一个城市的产物,它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小亚的希腊城邦先后受到吕底亚和波斯的控制,一些希腊人移居意大利南部,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西部希腊(大希腊)与希腊本土相比,工商业相对薄弱,贵族政治占主导,宗教势力影响也较深。
克塞诺芬尼的一神思想
克塞诺芬尼(约公元前565年——前473年)是一个游吟诗人。他本是伊奥尼亚的科罗封城邦人,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驱逐出母邦,到西西里度过了一生。他在贵族举行的宴会上吟诵荷马赫西俄德的诗和他自己创作的诗篇,换取贵族的施舍果腹。他写的诗篇有哀歌、讽刺诗,还有关于科罗封和爱利亚城邦的叙事诗。保存下来的只有118行诗。克塞诺芬尼并不只是一个游吟诗人,也是一位反传统的哲学家。在保留下来的一个残篇中,他说,应该赞美那些在饮酒之后仍然表现出高尚思想,并且记住美德的人。不要去歌颂传说、神话和史诗中所传说的宙斯和泰坦巨人们的斗争,因为那些都是先辈们的虚构;也不要去歌颂城邦里那些无益的纷争,唯有崇敬神才是善行。色诺芬尼在他的哀歌、讽刺诗和叙事诗中批判了在赫西阿德和荷马诗篇中表现出来的希腊人对神的传统看法。在当时希腊人的心目中,神并非像我们东方人认为的那么神圣。相反地,他们认为神不只是具有人的形象,还具有人的各种属性,和人一样干各种坏事,偷盗、奸淫、彼此欺诈。克塞诺芬尼尖锐他讽刺了对神的这种看法。他认为,人们都是仿照自己的样子塑造神的,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狮子鼻、黑皮肤;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他甚至讽刺说,倘若马和狮子都有手,而且像人一样都能用手画画和塑像的话,马一定会画出或塑成马形的神像,狮子则会画出或塑成像狮子的神像。他认为,人们传颂的神干的各种邪恶的事,都是无稽之谈,是荷马和赫西阿德把人间的无耻丑行加到诸神身上的。色诺芬尼的这些思想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们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表明了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从现存的资料看,克塞诺芬尼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关于神、关于万物的生成和关于真理认识。对爱利亚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神的观点。克塞诺芬尼对于神话中流行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神的新见解。首先,神是唯一的。“唯一的神,在所有的神祇和人中最伟大,无论是形体还是思想都和有死亡之物不同”。其次,神是不动的。“他永在同一处,所以永无运动,在不同时间到不同地方对他是不合适的,他毫不费力地用理智的思想主宰一切。”最后,“他全视、全思、全听”。
神是唯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的,这是色诺芬尼思想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被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接受和改造,从而创立了著名的本体论
克塞诺芬尼的哲学是从神学到哲学的过渡,或者说是理性神学。他和神庙里的祭司或占卜者根本不同,也和一般的游吟诗人不同;他是用泰勒斯以来的哲学成果,对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他的学说也和伊奥尼亚哲学及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一样,不是传统的自然哲学,而是关于神的哲学——理性神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也讨论神,但主要还是从探讨自然的本原而得出数的哲学的。)理论本身的这种神学—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后来它对哲学和神学有相当的影呐。
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是爱利亚人。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在他的哲理长诗《论自然》中。在《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就以浪漫的神话色彩和优美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企求女神指点迷津的生动画面。接着,他借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显然,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所以,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路则是“意见之路”。
希腊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的理想,而自然哲学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感性经验的领域,而且崇尚本原的无定形或流动性,这就使以普遍性和稳定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分实际上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住单一的本质,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
巴门尼德在以“存在”为认识对象的“真理之路”上,集中讨论了存在的特性及其与思想的关系。概括而言,他的观点大致如下: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存在的唯一性或单一性在于它的连续性和不可分性。按照他的观点,“存在不可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它不会这里多一些,这样便会妨碍它连结;它也不会那里少一些,存在充盈一切。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对于这一点,巴门尼德提出了两方面的论证。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假如存在是生成的,只有两种可能,或生于存在,或生于非存在。但这两种可能情况都不成立。因为如果它生于存在,就预先假定了另一个存在的存在,违反了存在唯一的规定;如果它生于非存在,则更加荒谬,因为存在绝不可能由非存在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在亦无生成。所谓存在,既不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也不是在将来才会存在,而是整个地存在着。如果存在是生成的,就只可能在过去或将来生成,但这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如果它在过去或将来生成,那它就会不存在。所以无中不能生有,“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名”,存在只能是永恒的。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它无始无终,因为生成和消灭已被真信念所逐,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保持着自身同一,居留在同一个地方,被在它所在的地方固定,强大的必然把它禁在这锁链中。”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既没有什么非存在妨害存在的东西相联结,也不会在这里大一些那里小一些,它完全没有任何差别,从所有方面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作为述说、作为思想一定是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便不会找到思想”。
另一方面,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既不要屈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也不要“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
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即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个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而且后来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公式。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巴门尼德的这个唯一的、永恒的、不动的、完满的、作为思想对象的“存在”,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在普遍性、抽象性和稳固性等方面乃是前人所说的水、气、火、数、神等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因而能够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巴门尼德虽然通过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方式,将自然万物与存在分离开,而且并没有深入考虑两者的沟通和统一问题,从而给以后的哲学家例如柏拉图出了一道难题,但是他似乎还没有达到彻底摒弃自然哲学的程度。因而在结束了“真理之路”的探索之后,巴门尼德按照“女神”关于对常人的意见也要加以领会的指示,就转向了他所谓的“意见之路”,发表了对万物本原的意见。他认为火和土、明和暗、热和冷是事物的本原及其生成变化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论解释。
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虽然这一转折的深远意义直到苏格拉底之后才真正显现出来。巴门尼德对哲学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其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再次,他不再象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始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尽管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时却没有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理论虽然新颖、深刻,但是却由于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明显抵,从而使他的思想很难为整体水平尚处于直观表象阶段的同时代哲学家们所理解和容忍,因此难免遭到非议。当时人们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存在”的两个要害之处,即单一和不动。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生埃利亚的芝诺(Zeno)便站出来为本体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芝诺对存在哲学的辩护
芝诺简介
芝诺(Zenon, 盛年约在公元前464-461年)出生于爱利亚城,据说是巴门尼德的得意门生和义子,因反对主而被杀。
芝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而在于他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他自己明确指出,他的目的是“保卫巴门尼德的那些观点,反对另一些非难他的人”。芝诺的辩护从形式上看使用的都是归谬法,而从内容上看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二是论证存在不动反对存在运动。
芝诺反对存在众多论证
第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就必然由许多部分构成。这些部分要么有广度和厚度;要么无广度和厚度。如果有广度和厚度,由于任何一个部分的边界都不会是最外的,所以,这种广度和厚度就可无限相加下去;如果无广度和厚度,即使把这样的部分永远相加,也依然等于零。因此,“如果存在着众多,那么它必然既是大又是小,小会小到没有体积,大会大到无限”。
第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存在的数目必须同实际存在的事物相等,但假如事物就是这么多,它们在数目上就是可数因而是有限的。但是另一方面,假如存在的事物是众多的,它们在数目上又是无限的,“因为在存在的东西之间永远有另一个中介,中介之间又还会有其它中介,所以存在着的东西便会无限多”。
芝诺所获结论一
既然承认众多就会导致体积上既无限大又无限小,数目上既有限多又无限多的矛盾,那么,存在就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一。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论证
第一,“二分法”。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乃至无穷,因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第二,“阿基里追龟”。阿基里是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而乌龟则爬得最慢。但是埃利亚的芝诺却证明,在赛跑中最快的永远赶不上最慢的,因为追赶者与被追赶者同时开始运动,而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起步的那一点,如此类推,他们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所以被追赶者必定永远领先。
第三,“飞矢不动”。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第四,“运动场”。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埃利亚的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芝诺所获结论二
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的荒谬结论,那么,存在就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到的第二个结论。
贡献
芝诺的上述论证,除“运动场”显然具有明显的诡辩性质之外,其余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们涉及到有限与无限、间接与连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和极限等问题,引起了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思考,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研究的课题。他的论证方法亦对论辩术和逻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称赞他发现了辩证法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也称之为概念辩证法的创始人。
麦里梭对存在哲学的论证
麦里梭(Melissos, 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是萨摩斯岛人,曾被选为海军统帅。从文献上看,麦里梭的思想明显属于爱利亚学派,然而关于他是否巴门尼德的学生,抑或是不是爱利亚学派的成员,由于缺少充分的根据,许多学者采取存疑的态度。麦里梭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存在”的性质进行了正面论证,并且修改了巴门尼德的两个论点。
首先,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限的观点,从存在的永恒无限性出发来论证存在的其他性质。从这种永恒无限性,他证明了存在的单一性。“任何事物如果不是整个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永远存在”,“如果它是无限的,它就应当是单一的;如果它是二,那么就不可能是无限的,而会受到另一个的限制”。
其次,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体积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如果它存在,它就必定是单一的,作为唯一的东西,它必定没有形体。如果它有体积,那么它就会存在着部分,并且就不再是单一的了。”
麦里梭的思想的另一特色是否认虚空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证明存在的不动性。因为虚空就是无,而无就是不存在。既然没有虚空,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一切都是充实的,没有可供它移动的空间。这种观点,从反面启发了原子论者。
其他代表人物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可能生活在公元前493年到公元前432年。据说他曾经住在西西里王国阿格里真托,并且参加了民主派的一些政治斗争。
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之后的人们继承的问题是什么?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都处于流动变化的状态,而巴门尼德等人认为运动和变化是不可能的。于是,新一代的希腊哲学家自然地采取了折中的立场,认为先辈们都错了,真理处于两个极端之间,有些是无处于变化状态,而有些是无处于静止状态。这就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这两位年轻一代哲学家的立场。
恩培多克勒考虑四个元素(或成为不可变化的原始试题)——火、气、水、土,再加上两种力量——起分裂作用的力量(恨)和起统一作用的力量(爱)。这种观点和米利都学派有两点区别。其一,存在着四种不可变化的、原始的元素(而不是一种)。其二,除了原始的实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力量。
四种元素在质和量上都是不可变化的。它们不可能有更多或更少(量上不可变化),而且永远保持各自的特性(质上不可变化)但是,不同量的四元素有可能彼此结合(借助于起统一作用的力量),创造出不同的物体,或者当这些元素被起分裂作用的力量彼此拉开的时候,使物体分解。这样,恩培多克勒就创造了一个既包括变化也包括不变的东西的模型,其中代表变化的产生和消亡的是不同元素的组合和分解,代表不变的东西的是四种元素的数量和属性。
阿那克萨戈拉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公元前498-公元前428)早年在科拉佐梅纳城度过,长大后去了雅典,在那里处于公共生活的中心,与伯里克利较为密切。当他一离经叛道的言论触犯传统的信仰时,不得不离开雅典。比如,他主张太阳并不是神祇,而是一团炽热的火球。
在哲学上,阿那克萨戈拉与恩培多克勒的思路差不多。但他提出元素是无数多的。其依据在于,怎么能把所发现的各种不同属性都追溯到仅仅四种原始实体呢?如果属性是无数多的,元素也必定是无数多的。不过,他对变化的解释原则上与恩培多克勒是相同的。
正是由于他们两人的论述,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影响
爱利亚学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标志着哲学的转折,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当然,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思想在早期希腊哲学中还无法为自然哲学家们所接受,它的影响在当时主要是负面的,即对宇宙论的基本观念发出了挑战,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存在与非存在、单一与众多、静止与运动、理性与感觉之间的对立,这就迫使同时代或稍后的自然哲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从而把哲学思维引向了深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产生背景
克塞诺芬尼的一神思想
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芝诺对存在哲学的辩护
芝诺简介
芝诺反对存在众多论证
芝诺所获结论一
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论证
芝诺所获结论二
贡献
麦里梭对存在哲学的论证
其他代表人物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