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新地中华街
1689年在日本建造的唐人街
长崎新地中华街是位于日本长崎县长崎市新地町的一个唐人街。与横滨中华街、神户南京町并列为日本三大中华街。新地中华街的石板路由长崎市的姊妹都市福建省福州市协助建设。街道两旁有近40家中原地区餐馆与中国商品店。
简介
中文:长崎县长崎新地中华街
假名:ながさきしんちちゅうかがい
英文:Nagasaki Shinchi Chinatown
名字来历
它的街上有块石碑,上书“新地”。此四字不仅初看的中国人,就是许多外地来的日本人也常将它断读成“新地”,意会为“新的地藏菩萨的遗址”。而其真正的含义为——填海造田建立的仓库的遗址。日本常将填海造出的港口叫做“筑港”,将填海造出的一片土地叫做“筑岛”或“新地”,而“藏”就是指仓库。
新地中华街是两条大约200米的街道,彼此交叉成十字型,四个方向各有中国传统的青龙门、白虎门、太极宫玄武门遗址、朱雀门等镇守神兽。中央有“新地藏王迹”的石碑,是以前中国商人的仓库旧址。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长崎市自古以来一直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17世纪日本江户幕府时代后锁国,长崎成为当时唯一能同中国进行贸易交往的港口。江户幕府为加强对来日本华商的监管,设置了“唐人屋敷”。锁国时代结束后,唐人屋敷的华人逐渐散居日本各地,唐人屋敷的许多房子相继毁于火灾,于是华人就以海岸一带为根据地,重建新家并命名为“新地”,成为今天长崎新地中华街的起源。
中国气息
中华街上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随处可见,这里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常生活,都保留着浓厚的中国气息。
新地中华街是由中原地区人自己设计、建设的,保持了纯正的中国建筑风格。在色彩和装饰上不是红就是金、不是龙就是凤,把中国最金碧辉煌的、最奢华的元素都集中在一起。
一年一度的长崎市灯会的发祥就是新地中华街,同样是主会场。灯会起源于中国的春节,时间也是从农历初一持续到十五。开始时,只是华侨们每年春节在中华街过华人的节日,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规模不小的活动,广泛传播开来,后来市政府觉得对当地经济有利,就接管了。长崎 灯会非常有中国特色,节日期间每天都有精彩的演出,像中国杂技、舞龙舞狮、二胡演奏等。节目都在露天舞台表演,不收门票。台下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一到散场,人群就都涌到四周的店铺去了,给中华街的店铺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
每年灯会期间都会有将近百万的观光客,来参观来享受长崎市特有的异国情趣。
交通
长崎电气轨道本线(1、2、5系)筑町停留所站
长崎巴士 20、30、40、60路系统 长崎新地ターミナル站
历史
我们已经知道了长崎于1689年将十善寺的一片土地圈起来,建成了局限来航唐人居住的唐人屋敷,更于1702年在唐人屋敷大门外的海中填造出一万两千平方米土地,建起了十二栋六十间的放置唐船“荷物”(货物)的仓库,那就是“新地唐人荷物蔵”、“唐荷物蔵”、“新地”。
1853年6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贝利率领的四艘黑色舰船开进了今神奈川县的浦贺湾,向日本江户幕府要求自由通商,那被称为“黑船来航”。幕府内部意见不一,委允转年作答。次年正月,贝利再次率领七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开进了横滨港,幕府终于屈从了。
巧的是首次“黑船来航”那年,沙俄使节、有名的海军中将波将金也率领一支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过长崎市做“亲善访问”。通过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以“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原地区门户。才十几年,它们又以“炮舰政策”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不同的是炮舰只在日本港湾横冲直撞,并未开炮,就把门打开了。日本幕府逐次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放弃指定长崎为唯一贸易港和种种限制的锁国政策,同意开放神奈川县(今横滨市)、箱馆“今函馆”、长崎等港为自由贸易港,建立外国人居留地和领事馆,解除对天主教的禁止……
1859年横滨开港,欧美商人络绎进入,和他们同时来的是需要依靠的叫做“买办”的中国人,那些中国人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市长崎市。很快,横滨出现了中华街
1868年,神户开港。根据条约,在海边划出一片外国人居留地,欧美商馆和住宅一栋栋建立起来。同年,从长崎赶去十余名华侨,因为还没有“日清友好条约”签订,他们在外国人居留地旁边的杂居地--“海岸通”和“荣町”住下,行商坐商,那里后来成了神户中华街--南京街。
也成为自由贸易港的长崎失去了独占头的地位。
1858年,长崎开始在常磐等海岸填海造田,建立外国人居留地(1859年初成),原来突在海中的收容荷兰人的“出岛”和收容来航唐人的“新地蔵”也逐渐连成了陆地。和横滨市一样,随着欧美自由商人进住长崎市,也跟进了一批假借西方外商雇员名义而来的唐人,暗中从事贸易工作,他们和仍残留在唐人屋敷中的唐人并存,形成了新旧唐商。套今日语,我们是否可以说前者是搞市场经济的,后者是局限于计划经济的。
广阔天地都可自由贸易,仅在一个大院中做有限的生意只能是渐趋灭亡,什么“私割符制”“相对商卖”“市法商卖”“定高制”均成历史,唐人屋敷于毫无意义中解体了,残留在那里的唐人终于突出禁走到市中。
外国人居留地是为与幕府签订友好通商条约的欧美诸国准备的,尚无国家支持的旧唐商大多搬进了临近外国人居留地的、也失去作用的唐人屋敷的仓库"新地蔵",令那里变成了“新地町”。1859年在长崎市的中国人有七、八百人,居住在外国人居留地、唐人屋敷、新地各三分之一,合起来远远超过欧美人,积聚了许多中国商号的新地已具中华街雏形。
1870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唐人屋敷,从此在未重建,只留下几座庙宇,留居在那里的唐人大多搬到了新地。
1871年日清修好条约签订,1878年长崎清领事馆设立。唐人们也被称为支那人、中国人了。1899年废除外国人居留地,允许外国商人在市内混居,假借欧美人之名暗中做生意的中国人,进入新地堂堂正正开起了商馆洋行。
1937年,日中战争爆发,有经济实力的长崎市中原地区贸易商大部回国,留下的一批中国人转行开饭馆和杂货店,几经改造形成了今日以酒楼和中华食品杂货为主的新地中华街的格局。1972年日中复交后,新地中华街修建了中国牌楼式的四门,它更趋完整完美。(本文作者刘颖,系普通经营者)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名字来历
中国气息
交通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