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水飞扬
泪水飞扬
《泪水飞扬》是80后作家苗恒于2012年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该作品长达16万字,讲述了一段大学生的恋爱悲歌,曾深深感动无数青年男女。鲁迅文学奖得主谭旭东教授为其作序。
图书简介
《泪水飞扬》是一本由80后作家苗恒写的长篇小说,2012年10月在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者简介
苗恒:80后青年作家,河南省作协会员、郑州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文4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方作家》《花火》等报刊发表,先后被《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转载,入选参编50多种图书,总字数逾100万字,文章获奖100余次。
2005年出版个人文集《青春的胴体》,10万字。
2012年在国家级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泪水飞扬》。16万字的校园青春小说《泪水飞扬》以21世纪为写作背景,创作出了90后学子积极向上的风貌,笑中含泪,让人回味无穷。该书由鲁迅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得主谭旭东教授作序,《中华读书报》编辑张隽、《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潘启雯80后作家张一一郭敖推荐。
另著有长篇小说《房奴时代》《矮冬瓜火星奇遇记》等。
内容提要
西北高校JC学院,一群群师生在此粉墨登场,全面展现新世纪知识分子神形百态;中原乡野刘家寨,一场场好戏于此地轮番上演,深刻揭露近百年农村之沧桑巨变。城乡之间犹如世界的两极,像个硕大无朋的反光镜,折射出当今社会浮沉同在智愚共生的独特风貌。本书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描摹了青春一代的求索和崛起沉沦与幻灭,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春另类小说。
《泪水飞扬》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刘华从乡村考上了大学,本以为可以过上挥斥方遒的生活,不料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境遇,让他最后以死亡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张芝是主人公的恋人,但是因为家境困顿最终辍学,最终命丧黄泉。在大学的日子里,在寻找恋人的过程中,刘华看到许许多多的规则。现实的残酷、爱人的死亡与理想的幻灭使刘华的最后一点寄托消失尽,当初大学改变命运的口号,在他与人世告别的瞬间被击得粉碎。作品涉及面之广、信息量之大,足以让读者管窥当下师生矛盾和城乡冲突的真实面貌。
封底推荐
“英僚携出新丰酒,半道遥看马归”,年少的阳光总是那么地明媚,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因此才有了青春之憾,青春至殇。
——《中华读书报》要闻版主编 张隽
《冲动的青春——泪水飞扬》描绘了主人公短暂而曲折的一生,是一部关于诗歌与死亡的个性传记,也是一曲年轻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挫败的时代挽歌。
——“80后”作家、品牌营销专家 张一一
苗恒的《冲动的青春——泪水飞扬》视角独特,耐人寻味,主要描述了一群师生在自我失控的求索和崛起中所特有的沉沦与幻灭,并在城乡之间的驳难中,进一步确证了人性中留存的某种亮色。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资深记者、知名书评人 潘启雯
《冲动的青春——泪水飞扬》实乃不可多得的一部卓越的青春小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青少年的成长路径和心路历程,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能罢休。
——“80后”作家、新锐导演 郭敖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开发新大陆  1奥秘2新生3江南4作品5名人
第二章 谁谙相思苦  1芙蓉2家庭3人物4萌芽5女友
第三章 风雨人生路  1收获280后3火花4启蒙5敦煌
第四章 生活在别处  1考试2求学3飞天4少女5书城
第五章 命运不堪负  1芳草2晨风3知音4雨花5聊斋
第六章 零距离接触  1剧本2青春3歌曲4洪水5感动
第七章 青春莫服输  1作者2读者3奔流4星星5阳关
第八章 情深人孤独  1诗刊2目标3西湖4打工5爱人
第九章 花落无穷数  1朔方2莽原3手机4写作5当代
第十章 斯魂归野渡  1北斗2名牌3玄幻4嘿嘿5明天
书评
青春的抒写,真情地流露
认识苗恒纯属偶然,虽则曾在一些报刊读过他的些许文章,但还不是特别熟知;直到读过他的书稿之后,才愈发对他的文字功底表示诚挚的赞赏。《泪水飞扬》乃是一本描绘青葱岁月的成长小说,细细品读全书,其主题是对于青春的缅忆和祭奠,字字珠玑深情款款,记录着苗恒余年的成长印痕,勾勒出从乡村来到都市的年青人的奋斗与挣扎史。
苗恒应该不属于网络作家,我认识的很多80后或90后作者的写作方式都是比较传统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像文学前辈们那样在稿纸上奋笔疾书,然后对成品进行多次增删,最后才打印成电子稿投给出版社的。《泪水飞扬》即是如此。和苗恒一样,许多文友更期望在纸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哪怕只是豆腐块。这也是今天,单纯以“网络文学”来概括年青一代的书写显得狭隘的原因。许多写手在网上疯狂灌水长篇累,终无人问津;许多作者在案头皓首穷经码字无数,却无法出版。所以当《泪水飞扬》付梓成书,面向亿万读者之际,就可以肯定这本书不可小觑的的文学价值与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
很多高龄的作家和评论家,对80后、90后的著述评价都不是太高,总惯性地认为他们的文风过于肤浅,缺少文化底蕴,匮乏批判精神,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在我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书写方式,文坛也有它的自给性,作家的创作也有其自在性:即使无法得到主流庙堂的认可,也能凭借自身的能量在这个文学贫瘠的年代潜滋暗长自成葳,就像在山石的隙中,常常可以看到参天的大树一样。苗恒也属于自学成才。他中学时开始写作,从中学到大学,从毕业到工作,他始终痴迷于缪斯世界,虽屡经退稿,但从未丧失创作信心。他虔诚而又谦恭地在文学殿堂自由徜徉,不断探索更加妥帖的写作方式,尽可能地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写作潜能,结果鼓捣出了这部长篇,细读之后给人的感觉和浏览一些所谓的畅销小说截然不同。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苗恒的《泪水飞扬》幽默处略带讽喻,写实外加诸浪漫,在彰显足够的创作智慧之余似乎还有一种自叙传的意味在里面。全书文笔恣意流淌,人物性格特征鲜明,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展现了刘华张芝等一代人的感情波折和命运遭际。除此之外,文中涉及的类型繁多的作品和变幻多姿的文体,体现出青年作家中所罕有的文体意识。
当下,我们的周遭弥漫着一种鄙薄书香热衷铜臭的风气,很多人不但不会写东西,还对文字的魅力深表质疑,更不知“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因此,我更加敬重苗恒这样的年轻文友,正是有许许多多苗恒式的人,无论生活多么清贫,无论前路多么坎坷,依然坚守自己的写作梦想,如此,才有文学世界的瑰丽多姿,才有文化火炬的延展赓续。我自己比较驽钝,没写过长篇小说,本来没资格去置喙。但苗恒殷切嘱我说上两句,而且我读过书稿之后觉得很是钦佩,推举一下也很有必要,于是欣然写下上面的文字,是为序。
(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冰心图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
本文已刊登在2013-2-21华龙网读书频道新书推介栏目
冲动的青春,只因太迷惘
――读苗恒《泪水飞扬》
李勇军
大学,一度被人尊称为“象牙之塔”;大学生,也曾被人尊称为“天之骄子”。可是,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从21世纪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越来越繁荣,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间,更多的选择,大学及大学生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弱,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随着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大学的连年扩招,大学生如雨后春笋一度狂增,而且,大学毕业生的待遇,一年不如一年。这很自然,大学生和农民工一样,仅仅只是一个普通名词而已,考上大学,也不全是鲜花和掌声,这其中的甘苦就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了。
了解了这些,我们对苗恒《泪水飞扬》中所描述的大学生活,也就会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体会。很显然,这部长篇小说要讲述的是刘华的故事,更为准确点说是跳出农门的大学生的故事。整本书,作者主要采用了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相类似的双线结构,一方面以大学为经,叙述刘华从作为考上大学后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是以农村为纬,叙述刘华的家庭以及成长经历。作者之所以这样选择,我的理解是作者想对人物的成长有着更为全面的交待,更为准确的把握。对于人物的性格塑造而言,这一点也是必要的。
就全书的内容而言,我更为关注的是刘华的大学生活。但准确点说,作者笔下的大学生活,看似熟悉,又更多地让我感到“陌生”。熟悉是说,有些生活是我当年大学校园生活所经历过的;“陌生”是因为我从刘华的身上读到最多的还是:迷惘。
概括而言,刘华三年大学生活主要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恋爱。张芝从梦中情人成为身边的恋人,恋爱过程可谓是十分详尽。这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二件事是举办《大河》诗刊。起因是受到范宣出书的刺激,但刘华作为“才子”的能力在办刊过程中还得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理解为:谈恋爱,更多的只是一种生理冲动;而办诗刊,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心理需求。事实上,在作者的描述里,刘华的三年大学,也没有多少内容:大一生活的叙述,几近大学生活的一半。所以读罢全书,我脱口而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活仅仅止于此吗?为什么上大学?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很显然,刘华是迷惘的,郭成、孟薇、苏杭等也是迷惘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泪水飞扬》讲述的是一个个迷失的故事,反映了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路上的迷惘与困惑。
故事中的人物可以迷惘,但是,我们不能迷惘!要知道,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无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职业的储备,在人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青春,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我们都应该珍惜,都应该把握好每分每秒。
毋庸置疑,刘华是一个悲剧,一个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教育的悲剧。这也再次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大学的教育存在着改进的巨大空间,当代学子在着厘清人生方面存在着改良的巨大空间。有首歌唱得好:“再也不能那么过,再也不能那么活。生活就得一步一个脚印,深深地往下落。”斯言甚是,青少年也好,每个人也罢,不能再活在迷惘之中,而是要尽量活得明白一些,活得更明白一些。这样才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作者系河北沙河一中高级教师、作文班讲师)
本文已刊登在2013-2-27《牛城晚报》A18版
流着泪的谁的青春
——读苗恒《泪水飞扬》有感
文/方木鱼
一去不复返的,你的青春,我的年华。正如书名所说,泪水飞扬。是的,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泪水飞扬》有这样的力量。
每一个经历过大学时代和“后大学时代”的人初读此书时恐怕都会深有同感。刚开始读,一直嘻嘻哈哈,没个正经,越往后翻,似乎纸张越重而心情愈沉,慢慢地,一切都开始揪心,开始感同身受而为书中的人物担心,开始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开始读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
阅读的快感让人一边怀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借口,一边希望情节越发精彩,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又让你嘟囔着“好人一生平安”得碎碎念,却忍不住为主人公的命运捏把汗。
主人公刘华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他的身上有着无数“农村里的城里人,城市里的农村人”的尴尬与困惑。一方面刘,华不愿从道德上背弃那个曾生他养他给他生命的农村,一方面他又极力想融入繁华忙碌、灯红酒绿的城市。而以此为背景的种种遭遇让这个身处夹缝的年轻人无比矛盾,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借绿蒂与维特之口说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家庭的贫困和身份的卑微让这个聪明无比的农村孩子逐渐丧失了自信,当那个曾经两小无猜,懵懂初动的小恋人过早遭遇了生活的危机,当理想、爱情、命运遭遇现实、利益,潜规则,当自己数十年苦苦坚守的做人准则被社会怪状所颠覆,当当所有青春的求索得不到正面的回应,只能无力地注视着这个无比喧闹而浮靡的世界时,刘华选择了最无力同时也是最有力的抗争方式,和这个格格不入的社会划清了界限。
大学生早已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大学在人们眼里似乎也不再是什么象牙塔,一些极端左翼人士甚至把它看成容纳三教九流,藏污纳垢之地,这似乎有些偏颇了。究竟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或者是大学的问题,还是全社会的问题?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也无时无刻不发生巨大的变化。是抵抗,还是容忍,甚至接受,又或改变?,大背景下的小个体又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呢?小说似乎留给我们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我曾认真思考过我所处的这个时代”。文学不仅需要和风细雨的颂歌,更需要暴风骤雨似的发聩之问。作为一个80后作家,苗恒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选一个红袖添香或者围炉夜话的日子,奢侈地拿起这本小说,轻翻细读,你会思考很多,收获很多。哑然一笑或者慨然一叹,你的青春,我的年华,逝者如斯。
(作者系山东临清一中语文教师、书评专栏作者)
本文已刊登在《阅读经典》2013年5月号
犹记青春年少时
——苗恒长篇《泪水飞扬》读后感
读完《泪水飞扬》,恰好是午夜。苗恒在小说结尾处说到:“此时此刻,停笔远眺,天风浩荡,残阳如血。或许明天又将是一个艳阳天,但或许不是,谁知道呢?”我不禁抬头看向窗外,只见一片清辉普照,星光点点。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却又与之前截然不同。我突然忆起多年以前的那些青葱岁月。许多年前,我也曾和《泪水飞扬》里的主角一样,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常常和室友在宿舍楼的天台上吟风弄月,畅谈古今。城市上空灰色的云层,水泥丛林里闪烁的虹霓,我们单薄的青春和理想,都在那些静谧的夜晚飞扬又复归沉寂。
我也历经如《泪水飞扬》中一样的求学时光,和同学一起在大太阳下军训,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起在诗社鲜衣怒马,一起在小吃街里吃夜宵,一起在毕业的午夜里买醉。我们所有人,来自三山五岳,跋涉过不同的旅途,然后奇妙地相遇在同一个地方。之前不曾见过,之后各奔天涯,我们像许多条相交的直线一般,相遇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这段时光注定让人铭记终生,因为我们都曾那么飞扬跋扈,年少轻狂。
如今看着苗恒的文字,感慨万千。那些熟悉的场景,都恍若昨日,可是转眼间却离我好远。苗恒笔下的青春,张扬而残酷,迷离而幻灭。我不得不承认,自从我一头扎进《泪水飞扬》的故事里,便不可自拔。读《泪水飞扬》,其实是一次像李安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类的心灵旅行,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遇见什么,却又对过往的路途意犹未尽,念念不忘。既想继续往前走,却又时时想回头。我想,一部好的小说,大抵如此,弄得你像上瘾了一样不忍卒读而又欲罢不能。
不得不说,苗恒的语言叙述颇见功底。他的语言幽默、活泼,看似随心所欲,实则精雕细琢。如“郭成对JC学院从希望发展到失望再发展到绝望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小脸大或曰屁股大的一个校园,从东到西几十步,从西到东仍然几十步,和他所就读的高中一样小家碧玉。”他的语言充满机智,思维跨度大,切入点别出心裁。如“学校医院位于临街的铺面,有两个大门,企图赚了内钱赚外快,但更多的是学生的照顾。”诸如此类幽默、机智的句子,在书中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苗恒用睿智、幽默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清晰地展示了青春的挣扎与浮沉。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抗争,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新时期青少年的困境与突围。读罢此书,掩卷沉思,许多人物仿佛就在身边,许多情节还历历在目。总之,这实在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作者系横店影视集团资深编辑、作文讲师 蔡福兴)
本文已刊登在《北海日报》2013-3-31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封底推荐
本书目录
书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