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亮,男,毕业于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学历。
复旦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2015年9月-2016年8月到
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
2003年至今任复旦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刑事法学的研究,倡导一种刑法规范之外的刑法学研究方法。出版个人专著、译著、合著、教材等10多部。在《
中国法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转载。曾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
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公安部委托项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专著
1.《公众参与型刑事政策》,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版。
2.《
社会资本与刑事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热点刑事案件理论解读——刑法规范之外的视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定罪量刑社会学模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犯罪生成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妨碍社会风化犯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译著
8.《犯罪之形成——人生道路及其转折点》(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版。
演讲集
9.《道德恐慌与过剩犯罪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合著
10.《刑法文化与犯罪预防控制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理论与基层检察实践的双重考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罪刑均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严打”政策的理论与实务》,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教材
15.《刑法学概论》,独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刑法学》,独编,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犯罪学》,参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中国刑事政策学》,参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经济犯罪学》,副主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研究领域
犯罪生成模式、刑法
社会学、刑事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比较刑法。
论文
1.“过剩犯罪化的道德恐慌视角分析”,载《法治研究》2014年第9期。
2.“刑罚福利主义不利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载《
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6期。
3.“论犯罪信息公开”,载《人民检察》2012年第7期。《刑事法学》(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9期转载。
4.“犯罪治理过程中的市场机制”,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载《人民司法》2012年第19期。
6.“积极的刑事政策论纲”,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5期。
7.“公众参与刑事政策评估实证研究”,载《
刑事法评论》2012年第31卷。
8.“基于社会资本解释
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载《
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9.“面子维护与刑事错案纠正”,载《
刑法论丛》2011年第2卷。
10.“人际关系视角中的腐败犯罪窝案现象分析”,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2期。
11.“社会网络分析之
犯罪学意义”,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观点介绍。
12.“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预防弱势群体犯罪”,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3.“定罪量刑的
社会学模式”,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5期。
14.“刑事政策制订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载《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5.“严惩酒驾肇事犯罪观念之反思”,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转载。
16.“证券犯罪刑事政策的价值追求和现实选择”,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刑事法学》(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9期转载。
17.“
许霆案的一个理论解读:定罪量刑模式视角”,载《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4期。
18.“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及其借鉴意义”,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2期。
19.“论刑事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载《
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23卷。
20.“预防校园惨案之治本与治标措施”,载《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1.“
新浪微博‘随手拍’:公众参与犯罪治理的一种可行性途径”,载《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22.“论犯罪饱和性生成模式”,载《刑事法评论》2006年第19卷。
23.“论媒体对定罪量刑产生负面影响的作用机制”,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24.“论量刑归因”,载《
法学家》2005年第4期。
25.“死刑量刑法理学模式与
社会学模式”,载《
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文化对定罪量刑的影响”,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4期。
27.“论犯罪生成模式与犯罪饱和性生成模式”,载《
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
28.“论定罪量刑中的法官情感”,载《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9.“刑法文化视野中的定罪量刑问题”,载《
刑事法评论》2004年第15卷。
30.“现实基础与理性思辩:评严打刑事政策”,载《刑事法评论》2003年第12卷。
31.“论犯罪均衡系统”,载《
法商研究》2002年第1期。
32.“二十世纪末中国城市严重刑事犯罪的特征、原因与对策”,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1期。
33.“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节特征”,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4.“治安违法与治安犯罪一体化探讨”,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4期。
35.“反‘黑’特别司法制度研究”,载《
法学家》2002年第4期。
36.“论环境刑法中的疫学因果关系”,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3期。《刑事法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7期转载。
37.“失范行为不等于经济犯罪”,载《中国律师》2001年第9期。
38.“论罪刑均衡功能性蕴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5期。《刑事法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1期转载。
39.“试论
电子商务犯罪表现、原因及防控”,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40.“澳门反黑立法对策及借鉴”,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1期。《刑事法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3期转载。
41.“试论罪刑均衡经济性蕴涵”,载《刑事法评论》2001年第9卷。
42.“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犯罪生成的一种可能模式”,载《
犯罪学论丛》2009年第7卷。
43.“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ime Prevention”,载《
中国法学》(英文版),2010年3月。
教学成就
1.《引入市场机制与犯罪治理创新》,主持人,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公众参与型刑事政策:一种新型的刑事政策模式选择》,主持人,2012年教育部规划项目。
3.《基于社会资本解释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主持人,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4.《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主持人,2007年
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
5.《证券犯罪比较研究》,主持人,2006年公安部委托课题。
6.《犯罪生成模式研究》,主持人,2005年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