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654年-740年),字之,罗州石城人(今
廉江市县东北),本姓苏,被
杨姓宦官收养并改姓,后被
阉割,在
内侍省充当宦官。杨思勖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太监,官至
骠骑将军、
李辅国大将军、封号国公。
开元十年,安南蛮渠首领梅叔鸾自称“黑帝”,聚集了32州兵马,攻占海南,并围攻各州郡县,攻陷了安南府。
李隆基派遣杨思勖率军前去讨伐,杨思勖联合地方军队,沿着
马援故道出其不意,成功擒获了
梅叔鸾并将其斩首,使叛军溃散。开元十二年,
怀化市蛮族首领覃行璋发动叛乱,杨思勖再次奉命前往讨伐,生擒了覃行璋,并斩杀了他的党羽三万余人,因此功绩被累加为辅国大将军。随后,他又受封为虢国公,并晋升为
骠骑将军。开元十四年,邕州贼帅梁大海等人反叛,杨思勖再次率军讨伐,生擒了梁大海等三千余人,并斩杀了其余党羽两万余人。开元十六年,泷州首领陈行范、何游鲁、冯等人发动叛乱,并攻陷四十余城。唐
李隆基命杨思勖率领十万人前去讨伐,结果成功大破敌军,活捉了何游鲁、冯璘并斩首,陈行范逃至深州也被擒斩。
开元二十八年,杨思勖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杨思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一生南征北战,为维护国家统一,开创
唐朝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大唐的
伏波将军;一方面又因性格凶狠,常以残忍手段对待俘虏而遭人诟病。据墓志记载,杨思勖一生“斩级二十万,京观八十一”。他虽然战功显赫,但他对唐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并没有居功自傲,攫取政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治显庆四年(659年),因发生灭门之祸,罗州石城王国灭亡,杨思勖时年六岁,由于年幼免死被阉。阉割后,在内侍省服侍。
崛起与战功
杨思勖因讨伐叛将李多有功,被越级提拔为
张果老,行内
常侍。杨思勖很有力气,残忍好杀。随
李隆基诛除韦氏后,便成为心腹,官至右监门卫将军。
李显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起的宫廷
政变,杨思勖在镇压这次叛乱中,保卫了中宗的安全,因功绩卓著提升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内常侍。(负责
内侍省宦官事务)中宗因这次胜利,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将玄武门楼改为制胜楼。三年后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发动的诛韦后政变中,杨思勖却和李隆基站在一个战壕里。政变成功,
李旦(李隆基之父)登上皇位,李隆基成为太子,两年后,李旦禅位,李隆基当上了皇帝,而杨思勖和高力士一样,被玄宗“倚为爪牙”,逐步升到了三品右监门卫将军。
开元初年,大唐安南地区(今
越南)的民族首领
梅叔鸾起兵反叛,杨思勖奉命出征,杨思勖并没有从中原带来大军,而是在
岭南,就是两广地区招募了10万士兵,取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故道,由
合浦县(今属广西)沿海而进,随山开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杨思勖率领讨逆大军,像风扫残云那样,尽诛其叛党开元十二年(724年),五溪(即
辰溪县、西溪、
巫溪县、
武溪镇、沅溪,在今
贵州省、
湖南省交界处)獠人首领覃行璋发动叛乱。
李隆基复令宦官杨思勖为黔中(即今贵州)
招讨使,率军6万前往镇压,结果生擒覃行璋,斩叛军3万余人。杨思勖因功晋升辅国大将军。接着,唐玄宗在胜利声中,东封泰山,杨思勖因护驾有功,又加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李世民时规定,内侍省宦官品级最高不得超过三品,而骠骑大将军为
从一品武职,杨思勖为打破祖制第一人。
开元十年(722年),安南蛮渠首领
梅叔鸾等人起兵反叛,自称“黑帝”,并聚集了32州的兵马,外结
林邑(今
越南中南部)、
真腊(今
柬埔寨)、金邻等国,占据了
海南省。40余万人围攻各州郡县,攻陷安南府(今越南河内)。
岭南按察使裴佃先写奏章及时报告朝廷,唐玄宗立即派遣杨思勖率领大军前往讨伐。杨思勖到达岭南后,招募首领子弟10万人,与安南都护府大都护光楚客一同出发,沿着
东汉伏波将军
马援所开辟的故道,由
合浦县沿海而进,遇山开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猛烈地向叛军发起攻击。
梅叔鸾得知朝廷大军杀至,惊恐不安,最终束手就擒。杨思勖将其临阵斩首。其他叛乱分子见首领被杀,群龙无首,不战而散。杨思勖率领讨逆大军,将叛军杀得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其余叛乱分子也被杀尽了。
开元十四年,邕州(今广西南宁)封陵峒(今邕宁县东北,当时少数民族聚居地小者称峒)少数民族首领梁大海发动叛乱,攻占宾州(治今广西宾阳县南)、横州(治今广西横县南)等地。二月,唐玄宗下诏让杨思勖率军去镇压。杨思勖率军,经过长途跋涉,数月苦战,终于在十二月将这次叛乱平息,俘虏梁大海等3000余人,斩首2万余,将其余党斩尽杀绝,立功而回。
开元十六年,
泷州(治今广东罗定县南)等地少数民族首领陈行范和广州少数民族首领冯磷(又称冯仁智)、何游鲁联合起兵叛乱,攻陷40余城,陈行范称帝,何游鲁称定国大将军,冯璘称南越王,他们的势力已经控制了岭南地区,形成割据之势。这时,杨思勖第四次出征,这回,他带领永州、连州、道州兵马及淮南弩手共10万人征讨叛军。在泷州,双方发生激战,杨思勖指挥
唐军大败叛军,将何游鲁、冯璘二人生擒,并在阵前处决。陈行范见势不妙,便逃窜到深州云际(今广东罗定县西南)洞中。杨思勖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率兵穷追不舍,进洞搜捕,生擒陈行范,将其斩首,又杀死叛军6万多人,缴获马匹、金、银、玉石不计其数。
逝世
开元二十八年,杨思勖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个人生活
杨思勖的
高祖、
曾祖父、祖父、父亲皆为
罗州大首领,母亲陈氏为
雷州市大首领陈玄之女。
亲属关系
轶事典故
生吞牛仙童
杨思勖性情凶暴,每次俘虏敌人,大多生剥其面,甚至剥去头皮,手下士卒,无不畏惧,也因此惟命是从,所向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因收受
张守珪的贿赂,
李隆基大怒,命杨思勖监斩。杨思勖将
牛仙童绑在棚栏之上,先用鞭打,残酷不可忍受,又掏出其心脏,截其手足,剔下其身上的肉食之,肉被剔尽而死。
凿刻石窟
《
唐朝内侍省功德碑》记载以杨思勖、高力士为首的宦官群体,借与唐玄宗同往东都洛阳之机,在龙门石窟为唐玄宗祈福,敬造西方无量寿佛一铺十九龛。开元六年六月龛像完工,七月三十日树碑勒石以纪。
《大唐内侍省功德碑》是一座通高280厘米、宽100厘米的石碑,其首和龟保存完好,而趺座则已经残缺。碑额额中为圭形,内刻有“大唐内侍省功德之碑”9个字,采用楷书书写。碑身高198厘米,上面的题记共有26行、满行50字,采用行书书写。碑文因年代久远,已经有严重的磨损,早期的拓本内容有些已经不复存在。
相关文物
杨思勖墓
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
雁塔区等驾坡村北800米处发掘了杨思勖墓。根据出土的墓志记载,杨思勖是
唐朝骠骑将军,葬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墓葬的封土堆发掘时仍然保存着高大的夯土结构。
杨思勖墓的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为5.7米,高度为9.6米,距离地表0.9米,四壁稍微外弧,顶部近似圆形,但四个角落并不明显。墓室的西侧放置着一个木棺(已经腐朽)和
石椁。石由18块青灰石板和8根石柱雕刻组合而成,呈长方体,长3.52米,宽2.28米,高1.94米。椁的外观呈现出面阔三间的庑殿式殿堂,壁上雕刻有门窗、异兽、花草等图案。椁盖的西北角放置着3件
十二生肖俑,椁底发现了散乱的肢骨碎片。
墓门和甬道位于墓室的南面偏东处,均宽为1.54米,高度为2.13米,底部铺设方砖,墙壁抹白灰。墓门为拱券形,甬道使用砖券砌筑。
杨思勖墓出土了一百多件小型半身女俑和高度在0.5至1米以上的大型俑。这些俑的种类包括男女侍俑、天王俑、文官俑、牵马俑、牵驼俑、马俑和驼俑等,它们均为红陶质,外表涂有彩绘的衣饰,有的细部贴金。此外,还出土了两件精雕细琢的大理石武士俑,高约0.4米,细部贴金彩绘,还有一件白瓷罐、数件玉饰残片以及墓志。
石刻俑复原商榷
杨思勖墓出土的两件当时编为4号和8号石刻武士俑,服饰刻画清晰,只是其所佩持的兵器有所残损,发掘者对之进行了复原,并制作了4号俑的复原像,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经过复原的两件石俑后来成为研究唐代服饰和兵器的材料,经常被人们所引用。
重要争议
杨思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一生南征北战,为维护国家统一,开创
唐朝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大唐的
伏波将军;一方面又因性格凶狠,常以残忍手段对待俘虏而遭人诟病。据墓志记载,杨思勖一生“斩级二十万,京观八十一”。京观是用敌人头颅修成的高台。
影响评价
杨思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宫廷之中,从其所处时代看,恰恰又是唐初
政变频发,血腥杀戮的时期,对于一个本来就生理异常的人来说,其心理就会更加扭曲,所以,杨的残忍不难解释。同时应该看到,杨思勖与后来那些掌控大唐朝廷实权,祸国殃民, 动辄废立皇帝的权阉不同,他对大唐忠心耿耿,多次讨平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
岭南一带,屡立军功。与边令诚、鱼朝恩等受命监军,干扰指挥,搬弄事非的宦官也不同,他是一位统帅,功勋是真刀真枪,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因此,总体而言,杨思勖还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宦官》评)
杨思勖性情刚烈,治军威严,用兵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无敌。虽然战功显赫,但他对唐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并没有居功自傲,攫取政权,因而也算是一个忠臣。(听遍湛江评)
杨思勖虽然非常勇猛,不过性情也比较凶狠,对待俘虏十分残忍。(指文烽火工作室评)
参考资料
杨思勖.zhanjiang.ibeimen.com.2024-05-06
[杨思勖墓].dfz.shaanxi.gov.cn.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