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峰锦蛇
南峰锦蛇
南峰锦蛇(学名:Elaphe hodgsoni)为游蛇科锦蛇属的爬行纲,种名“hodgsoni”是为了纪念英国自然学家布赖恩·霍奇森。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拉达克尼泊尔
形态特征
南峰锦蛇的雄性全长可达1420 mm,尾长270 mm。背面橄榄棕色,每一背鳞的边缘色黑;腹面黄绿色,腹鳞边缘有黑色。幼蛇有黑色的横纹。眶前鳞1,眶前下鳞1,眶后鳞2;鳞2+3;上唇鳞8,3-2-3式;下唇鳞左9右10枚,前5枚切前颔片。背鳞20-23-17行,中段中央17行具弱棱;腹鳞239;肛鳞完整;尾下鳞84对。鼻鳞宽度和深度相等,从上方可见。鼻间鳞的缝隙比前额鳞的缝隙短得多。额鳞的长度与鼻尖到额鳞末端的距离相等,甚至稍短,比顶鳞还要短。眶前鳞比深,通常与前额鳞相连。它有一个大的眶前鳞(很少有一个小的眶下鳞在眶前鳞下方)。颞鳞为2+2或2+3。通常有8个上唇鳞,第四和第五个进入眼睛,下唇鳞有5个与前颏盾接触。前颏盾与后颏盾一样长,甚至稍长。背鳞有23行,在身体后部微弱地有龙骨状突起。腹鳞233-246枚;肛鳞分开;尾下鳞79-90枚。
生长环境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海拔2100米的山区。见于院坝杂草丛生的阳坡上。性较凶猛,食鼠类。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林芝东久的扎曲)。国外分布于南亚克什米尔锡金王国和印度阿萨姆邦等地。
生物学
西藏一雄性标本系9月26日午后两点半钟采于雅鲁藏布江与泊隆藏布江汇合处扎曲生产队保管室院坝边的杂草丛生的向阳坡上,海拔2100 m。发现时该蛇盘成一团,头在中央,性情凶猛。根据采到后在布袋内排出的粪便检视,有兽毛及皮,认为此蛇以小型兽类为食物。
估计数量:到目前为止,仅于1982年首次在西藏林芝东久采到1号标本。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南峰锦蛇虽分布于南亚许多地区,但在我国极为罕见,且仅在西藏南迦巴瓦峰北坡发现1条,可能是该蛇分布的北限,应在调查其在我国分布范围及数量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生物学
保护级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