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魁
杨一魁
杨一魁(1536-1609),字子选,号后山,山西平阳府安邑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四十四年乙丑范应期榜三甲175名进士。曾任明万历十四年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河槽,万历二十三年升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主要事迹
万历二十一年以后,由于黄河河身日高,倒灌清口,使淮不敌黄,以致泗州(今盱眙北)明祖陵被淹。为解救这一危机,当时“分黄导淮”之议遂起。
杨一魁主张“分黄导淮”,提出“分杀黄流以纵淮,别疏海口市以导黄”的治河措施。于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发夫二十万人,在泗阳县(今泗阳县)开黄坝新河。自黄家嘴起,分泄黄水东经清河,至安东(今涟水县)五港、灌口入海,以减黄河流势,并在清口辟积沙墓七里,用以导淮。又在高家堰建武家墩、高良涧镇、周家桥三道水闸,泄淮河分道入海,以疏淮涨。仍恐淮水宣泄不及,还分一部分水从运河入江。工程完成后,祖陵水渐退,水患稍息。
由于杨一魁坚持“分黄导淮”的主张,对万历二十一年单县黄决口,一直未堵。当时洪水一由徐州市出小浮桥;一由旧河达镇口闸,仍可济运。万历二十五年河复决于黄堌口,决口不塞,贻害地方,为二陵害。杨一魁以为黄堌口深阔难塞,并提出“五十年来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而当事者把黄河认客为主,年年筑堤而束之于淮,“以致河流日壅,淮不敌黄,退而内,遂贻盱、泗祖陵之患”。又说“自黄堌一决,全河南省徙,、豫、徐、邳,得免河患。今小浮桥股引之水,李吉口之流已足济远”,“固不必殚力塞决,以回全河”。以后小浮桥一支水小而涸,运道受阻,乃“大挑其下李吉口北下浊河,救小浮桥上流数十里之涸”。万历二十六年六月,“召一魁掌部事”,不久所挑河流开而复淤,“徐、邳间三百里,河水尺余,粮艘阻塞”。未几,桃源黄坝新河淤塞断流。万历二十九年,商丘肖家口决口(在黄堌口以上),“河身变为平沙”,“全河奔溃入淮,势及陵寝”。万历三十年春,皇帝大怒,“以一魁不塞黄堌口,致冲祖陵”,遂削去杨一魁的工部尚书,从此“分黄导淮”之议遂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主要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