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山乡位于
永春县最东部,
省道三郊线贯穿境内达15公里,距永春县城25公里,东与
仙游县龙华镇接壤,西与
东关镇毗邻,南与
南安市向阳乡交界,北与
湖洋镇相连,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5°19′、东经118°28′。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9平方公里属国有碧卿林场经营区),现辖云峰、溪、草洋、福溪4个行政村,有27个自然村落,全乡1688户,总人口6502人。现有耕地4200亩,林地面积27550亩,茶果面积9800亩。
2020年6月29日,入选省级
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
自然资源
外山乡境内群山连绵,峰高岭峻,属低山丘陵地形,主要峰12座,主峰天竹山海拔913米,乡政府驻地海拔240米。主要溪流外山溪横贯东西,流经东关镇后汇入
山美水库。这里属南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5℃,年降水量在1700-1900mm之间,无霜期达330天以上。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71%,
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分布有南方红豆杉、、
云豹、
小灵猫等珍稀物种;主要矿藏有
高岭土、辉绿岩、泥炭土、锰等,其中已被正式命名为“永春青”的辉绿岩可作为中、高档建筑装板材及工艺雕刻原料,已探明的辉绿岩矿体体积达172万立方米、荒料储量81万立方米,潜在经济价值达3.2亿元以上。
历史沿革
外山之名,取山外有山之意,
北宋起至清末分属善政乡桃源里十七都,民国期间属第六区、云赤乡。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第六区、第十区、湖洋区、外山乡。1958年划归湖洋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外山公社。1984年改为外山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墘溪村松溪。
基础设施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外山乡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教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乡1所中学(2006下半年撤拼到永春八中)、3所小学、3所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双高普九”目标。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工程,配备了电脑室和
多媒体教室,全乡所有小学分类达到省定的办学条件标准,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幼儿园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100%,学前3年入园率达到84.93%;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率达到97.56%,初中毕业生升
高中比率达到54.86%。健全了科技网络建设,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面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进
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农村卫生医疗设施进一步完善,乡卫生院、村卫生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程度不断提高。农村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弱势群众得到扶助,全乡有95户、232人被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
旅游资源
天竹山
雄踞于东部的天竹山是外山最高峰,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从东部沿海平原吹来的强风,由于海洋气候与山区气候交汇,这里终年云雾缭绕,仿佛
蓬莱仙境。据传在山峰中部早年建有“天竹寺”,僧众多时达99人,清朝后期不知何故寺庙遭损毁,僧人从此遣散尽,如今,寺庙早时香火鼎盛的情景后人已无从考证,只有在原址上散落于荒草丛中大小不一的石构件记忆着当年曾经建寺的历史。天竹山往南地势平缓处有一隘口名叫“大埔隘”,是外山云峰通往南安向阳和仙游龙华的一公路交叉点。此隘口由于地处
洛江区、
南安县、
仙游县、
永春县的交界地带,历史上曾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1998年勘测县界时,就在此处的山间小道边发现一古界碑,由于历史久远,此碑已埋没于荒草丛中,2000年县政府重新在此处立了南安与永春的分界碑。据县志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农民起义军首领
林俊带领起义大军进驻处于仙游、南安、永春交界的云峰山中,据守大埔隘;同年12月,清军前往“围剿”,血洗了云峰村。
云河谷
永春
云河谷景区位于
福建省永春县外山乡境内,距永春县城23公里。主景区面积350公倾,纵深3.5公里。景区内群山如黛,峡谷幽深,奇石林立,瀑布层叠,原生植被茂盛,生态环境原始自然,集奇、险、雄、秀、野、幽于一体,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素有“桃源仙境”、“闽南九寨”之美誉。
人文历史
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所有老区人民一样,外山人民为革命的胜利做出牺牲和贡献。1944年1月,福建省委部署打通交通线和筹款两大任务。2月,闽中特委派
洪瑞英(女)到永春云峰、
石城县一带活动,开辟交通线,建立秘密交通要道,发展革命力量。4月,闽中特委游击小分队由特委委员蔡文焕带领,从仙游北山进入永春云峰,游击队在云峰一带生产自救,积聚力量,发展武装。1946年6月,祝增华、高祖明、毛票带领部分闽中游击队从
德化县经湖洋到云峰一带活动,把洪瑞英开辟的活动区域联接起来,并发展云峰林壬水等人入党,扩大革命队伍。1947年2月,游击队攻打墘溪乡公所,筹集经费,收缴枪支,壮大游击武装力量。1947年7月3日,闽中游击队在向
戴云山进军时,遭敌截击,侦察排长林壬水等人牺牲。10月,省
保安团进驻外山云峰,抓捕老区群众,游击队员林智雏、林从燕、林裕秋、
林源来被抓到云峰大埔隘杀害。解放后,为缅怀英烈事迹,县政府特在大埔隘建
烈士墓,供后人凭吊瞻仰。
经济发展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基础薄弱,多年以来一直戴着贫困乡的帽子。1997年
省道三郊线外山段建成通车,给外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沉寂的山乡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20万元,比2002年增长11.6%;其中农业总产值2305万元,比增10.8%;工业总产值1715万元,比增18.5%;乡镇企业总产值2280万元,比增14.6%;财政总收入313万元,比增18%;农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3045元,比增11%。
历年来,外山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主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乡抓龙头、村抓基地、农户抓种养、部门抓服务”的工作思路,走“公司+农户”的发展路子,努力扩大规模、突出特色,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03年度发展蔬菜种植4200亩,其中常年性蔬菜基地1100亩,通过发展蔬菜种植,农民一年从中增收近百万元。扩大名优水果的种植规模,形成了以
芦柑、黄陈李、
青梅、黄花梨、枇杷为主的面积达8500亩的名优水果基地。加大了低产林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2003年春季新种的500亩
巨尾桉速生丰产林被列入省级
速丰林示范基地,2年生平均树高达7.5米,平均胸径达5.1厘米,基本可达到7年主伐的预期目标。努力推进“良种工程”,引进了“水陆高优稻”和“巴西陆稻”两个新稻种,其中“巴西陆稻”在旱地试种后亩产可达900斤以上,化解了部分缺水地段农业靠天吃饭的难题。同时,以丰富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依托,引导、培育了一批蔬菜、水果、茶叶、禽畜经销户,增进了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拓展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以前的外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乡,工业经济发展起步晚,虽经十几年的扶贫攻坚,经济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近几年来,外山乡把发展、创办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外山经济的战略任务来抓,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向山区辐射、扩散、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的历史机遇,落实“安商、帮商、亲商”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广开门路,兴办企业。2003-2004年9月,全乡就新办企业8家,总投资额1810万元,其中投资超500万元的2家,100-500万元3家,50-100万元3家,落户县榜德工业区企业2家。仅2004年1-9月份,全乡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完成产值1900多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90%,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乡镇建设
在
省道“三郊线”建成通车之前,外山的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出入外山的通道是一条60年代修建的3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路窄弯多,坑坑洼洼,出入十分不便,“三郊线”的开通,拉近了山区与城市的距离,外山的区位优势顿时凸显。乡党委、政府以此为契机,着力构建公路经济繁荣带,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扩大小城镇建设规模,带动了沿路餐饮、汽修、供水、供油、商品零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中心镇区聚集效应。1998年以来,在镇区周围,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新建店面200多间,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完成集镇区的亮化、绿化工程建设,成立集镇区文明安全管理理事会,加强环境整治,使集镇区成为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交汇点。与此同时,全乡上下共同努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80万元完成3条通村公路12公里的硬化任务;投入250万元,建设外山水库电站并顺利并网发电;投入30万元,完成镇区人口饮水工程建设;投入35万元,完成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全乡电网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扩大通讯网络覆盖率,全乡各村均能接收到移动、联通及电信网络信号,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94%;实现了县、乡、村广播电视网络光缆联网,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外山乡的交通、通讯落后的面貌得以彻底改变。
荣誉记录
2020年6月29日,入选省级
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