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概念。
蓬莱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
山海经》中,人们幻想蓬莱山是一座仙山,
秦朝和汉朝时期的帝王也多次进行求仙活动,在宫中仿照蓬莱仙境的想象建造“一水
三山”的建筑形态,“八仙过海”的传说又与蓬莱结合在一起,蓬莱仙境的概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民间逐渐传播。
一说蓬莱仙境在中国
胶东半岛北部,地处
渤海、
黄海之滨。山东蓬莱历史悠久,
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聚居。汉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刘彻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由
唐朝至
清代的1100多年间,
蓬莱一直为胶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贞观八年(634年),始置蓬莱镇。唐神龙三年(707年),
登州治所移蓬莱,蓬莱遂升镇为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
登州升州为府,仍治蓬莱,并在同年于蓬莱建设水城,1949年8月,解放长岛战役,解放军指挥所设在
蓬莱阁上。2020年,蓬莱撤市设区,
蓬莱区主要的景区有
蓬莱阁、三仙山风景区、田横山风景区等自然风光以及戚继光祠、水师府等人文景观。
蓬莱仙境文化影响深远,自汉代以来就有诗歌以蓬莱为题材,古代皇家和民间建筑都有以蓬莱为名者,表达对于求仙问道的向往。蓬莱神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释道思想传统相交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此外,蓬莱仙境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在与
日本等国家海上交往时传播到海外,对日本等海上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神话有两大传统,一个是发源于西部高原的昆仑神话系统,另一个就是依靠东南沿海的自然条件,与昆仑神话结合形成的蓬莱神话系统,蓬莱仙境概念就伴随着蓬莱神话系统的形成而产生。蓬莱信仰最早在齐鲁地区产生并传播开来,由于齐鲁地区的
人类活动产生时间较早,因此齐鲁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圈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很多其他地区的人民都慕名想去齐鲁地区学习。但因为
胶东半岛半岛环海的地形,胶东地区的人民与外界并不畅通,随着时间的发展,胶东人民的生活逐渐神话化,人们怀着对胶东文化的美好想象,构造出了“海上仙山”等传说。蓬莱仙境的传说也就随之形成发展。
战国时期
“
蓬莱区”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作品《
山海经》中“蓬莱山在
渤海中”一句,古人幻想蓬莱山是一座海上仙山。追求长生不老的仙术在战国时期兴起,有多部著作记载
蓬莱区、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上有长生不老之术,激发了人们对于蓬莱仙境的向往和想象。
此外,
老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传入齐地之后,在齐地形成了
道教思想,蓬莱仙境地处海滨,是道教教徒推崇的仙山福地,与道教教徒所追求的升仙长生的目标相契合,道教的传播对于蓬莱仙境文化内容的丰富起到了推进作用。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帝王发起了多次大规模的求仙活动。据《
史记》记载,秦始皇“遣
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刘彻也派遣了上千人求仙访药。帝王们不仅派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人,也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人工修建
蓬莱区仙境,秦始皇引
渭河为池,人工建造仙岛,汉武帝修建
建章宫遗址也使用了一水
三山的建筑格局,引水建造
太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
崇明岛三山,这种建筑格局也被后世建筑效仿,成为人们寄托信仰的另一种载体。帝王的求仙活动也提升了蓬莱仙境文化的影响力,让蓬莱神话系统和昆仑神话系统相互呼应。
除了帝王的推动之外,
秦汉的方士也在传播蓬莱仙境概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秦汉时期的方士地位很高,方士们以蓬莱“海上仙山”的传说为基础神化自己的学说,称他们游历各方,学习到了蓬莱仙人长生之术,向统治者进奉仙药,深受统治者的信任。
两汉之际,佛教从
印度传入中国,为融入中国社会,吸取了大量
道教内容,这种融合在佛教经典和中国文化传承中留下深刻印记。蓬莱神话中的仙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使用咒术控制自然、治愈疾病、延长寿命,甚至飞升天界,这些咒术体现了道教和佛教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蓬莱神话文化。
魏晋至明清时期
魏晋至明清时期的帝王求仙活动较之前变少,但他们求仙问道的热情没有降低。皇帝将
首都中的各类建筑仿照仙境建造,如
颐和园、
圆明园的蓬莱仙台等。
魏晋时期,道教学者将
儒家的伦理道德视为求仙问道的必要条件,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伦理纲常联系在一起。蓬莱仙境文化也频繁出现在了儒家学者们的笔下,成为了他们想要摆脱显示梏,寄托内心向往的理想之地。带有宗教意蕴的情感不断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代文人画家关于蓬莱仙境的书画、诗歌作品在文化传统中加深了人们对蓬莱仙境的印象。对蓬莱仙境的追求在民间广泛流传,民众常常希望获得蓬莱仙境的富饶和长寿的祝福。因此,蓬莱仙境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想化的仙境概念。
相关自然地理
蓬莱区区位于中国胶东半岛北部,濒临
渤海、
黄海,北距
辽东半岛66
海里。东与
韩国、
日本隔海相望,全市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5℃,年平均降水量664mm,年平均日照量2826小时,无洪水,不受台风影响。
蓬莱紧邻渤海、
黄海,其地势南高北低,属山前冲洪积、丘陵剥蚀平地为主的地带,平均
平均海拔在15-25m之间,由于沿海地势低,海面在春夏交际时易形成较大的海面温差,蓬莱易产生光线折射的“
海市蜃楼”景象,古代人把这种海市蜃楼现象看成是仙境。
历史沿革
唐代以前
蓬莱历史悠久,
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聚居。汉
元光二年,
刘彻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唐代至清代
由唐代至清代的1100多年间,蓬莱一直为胶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贞观八年,始置蓬莱镇。唐神龙三年,
登州治所移
蓬莱区,蓬莱遂升镇为县。明洪武九年,登州升州为府,并在同年建设水城,蓬莱水城也是至今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之一。清咸丰十一年二月,
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海雅西首至登州,于北街观音堂创立教堂,时为华北浸信会第一教堂。清同治三年(1864),
蓬莱创办了省内最早的高等学校登州文会馆(后改办为
齐鲁大学)。清光绪十三年(1887),蓬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聋校启暗学馆。
民国时期
1913年,蓬莱州废府撤县。1929年,军阀
张宗昌、
褚玉璞与
刘珍年部在
胶东半岛对峙,张、褚所部盘踞
蓬莱阁及其邻近建筑,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1937年日军飞机轰炸蓬莱,天后宫院内戏楼、龙王宫前殿中弹焚毁。1947年,进攻胶东的国民党军盘踞蓬莱阁上,因修工事和起火造饭、取暖之用,阁中木匾、楹联损失尽。1949年8月,解放
长岛战役,解放军指挥所设在蓬莱阁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6年-1979年之间,
山东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多次拨款修复古建筑。1982年“蓬莱水城及蓬莱阁”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民政部批复,撤销
蓬莱区,设立蓬莱市。2020年,蓬莱市被撤销,与
长岛县合并为蓬莱区。
蓬莱区现有三仙山、
八仙过海景区、
蓬莱阁等景区,拥有蓬莱新港和
栾家口港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龙烟铁路穿境而过,
蓬栖高速公路、
荣成-乌海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形成了四纵四横的陆路交通网络。
相关人文景区
蓬莱区区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如今蓬莱景区已发展为以蓬莱阁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
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田横山、备倭都司府及黄渤海分界坐标等20余处景点为点缀,融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胜地。
蓬莱阁景区
蓬莱阁位于
山东省蓬莱区西北1.5公里临海的丹崖上。传说
刘彻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
渤海的
丹崖山,寻求“
北长山岛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蓬莱阁始建于宋朝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与滕王阁、
岳阳楼、
黄鹤楼并称为
中原地区古代四大名楼。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蓬莱阁由天后宫、龙王宫、
吕祖殿、
三清殿、弥陀寺等6个单体和附属建筑组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面积18500平方米。蓬莱阁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根。正门上方悬“
蓬莱阁”巨匾,为
清代书法家
铁保手迹。二层长13.5米,进深8.5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支,木栅格扶栏,北、东、西侧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
蓬莱阁与浩茫的碧海相映,时有云雾缭绕,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方丈、瀛州是海中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始皇东寻求药、
刘彻御驾访仙之地。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神话传说便源于此。主要景观有"仙阁凌空"、"
海市蜃楼"、"狮洞烟云"、"渔梁歌钓"、"
日出扶桑"、"晚潮新月"、"万里澄波"、"万珠玑"、"铜井金波"、"漏天滴润"等十大胜景,周围的海面上还多次出现过"海市蜃楼"奇观。
三仙山·八仙过海景区
八仙过海景区
八仙过海景区位于
蓬莱区北黄海之滨,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是一个三面环海的
葫芦岛市,有一座
八仙桥通向景区,将人间与仙境紧紧的连在一起,主要景观有几十处:如八仙坊、仙人桥、仙源楼、八仙壁、望瀛楼、八仙祠、祈福殿、财神殿、会仙阁、颐心亭、龙王宫、
妈祖殿、拜仙坛、八仙过海处、观海长廊等。古老的神话传说,神奇的
海市蜃楼,迷人的山海风光,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来此寻觅仙踪,拜仙祈福。
相传有一天,八位仙人在蓬莱阁饮酒聚会,一时兴起,要过海去对面庙岛游玩,相互约定不许乘船。于是,汉钟离坐在一把芭蕉扇上;
吕洞宾手执拂尘;韩湘子玉笛横吹;蓝采和手擎大花篮;
张果老倒骑毛驴;李铁拐腰间携带一只大葫芦;
曹国舅手持玉板;
何仙姑手拿粉莲。八位仙人借助各自的宝物,凌空而去,飘扬过海。民间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由此而来。
三仙山风景区
三仙山风景区位于蓬莱黄海之滨,西与八仙过海景区、三仙山温泉相毗邻,北与
长岛县隔海相望,是一处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三仙山景区由
和气大殿、小怡和园、
仙岛、方壶胜境、瀛洲仙境、瀛洲书院、艺术博物馆、蓬莱历史文化集锦、玉佛寺、万方安和、歌舞大剧院等景观组成。其中重108吨的世界第一大整玉卧佛、重72吨的整玉立
观世音、重260吨的
十一面观音为景区镇园之宝。
该景区既有北方皇家园林之雄,又有南方私家园林之秀,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用一池三山的形式表现长生不老的愿望,把神话传说中虚无缥缈又令人神往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真实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以满足人们拜仙祈福、祈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田横山风景区
田横山位于
丹崖山西侧,山东半岛最北端,亦称“登州”,它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海分界线,因此具有“一册分二海”的独特地理位置。田横山岩石红,山阴受浪涛冲刷,岩破古穿,怪石嶙峋。田横山为秦末齐王田横屯兵处,明清两代设有炮台,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八路军曾于此击伤日舰,皆存有遗址,现兴建了文化公园,跨海索道,
栈道等景点。
田横山区内现有田横寨遗址、齐王鼎、合海厅、文化公园、逍遥麓、田横栈道等景点及八仙礁、将军石、金龟探海、凤凰礁等石景。其中田横栈道临空架设,横亘东西,
饶山半匝。位于园区中轴线位置的水源处有九州大鼎一尊,它代表神州大地欣欣向荣之意,也寓意着中国五千年文化之博大。左路上山可以见到“孙子兵法”汉简雕塑,汉简采用大块
花岗石,上刻有孙子兵法,布局似小迷宫。
蓬莱水城景区
蓬莱水城与
蓬莱阁相邻而居,位于市区西北
丹崖山东侧。蓬莱水城始建于宋代,时称“
鮆鱼寨”。明洪武九年,依山麓地形构筑城墙,疏浚小海,引海水入内,用以停泊船舰,操练
北洋水师,抵御倭寇侵扰,水城易名“备倭城”,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镇守于此。
蓬莱水城周长约1.8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米。南宽北窄,呈不同规则长方形,它负山控海,形势险峻,整个水城由小海、码头、城垣、水门、敌台、炮台、空心台、平浪台、防浪堤等部分组成。整个城池只有南北两门,北门叫水门,门上建有栅闸,以控制船只出入;南门为振阳门,与陆地相连,供车马行人出入。北门设有两座炮台,分列东西,控制附近海面。
水城进可攻,退可守,实为一严密的海上防护体系,在中国海港建筑史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1982年,水城与
蓬莱阁一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戚继光故里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七日(1588年1月4日),一代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故里——
蓬莱与世长辞。为纪念他,
蓬莱区人民修建
戚继光故里,其中保存了戚氏牌坊和
聂氏宗祠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戚继光故里为三进院落家庙式建筑,门房、正祠各三间,均为单檐砖石木结构,占地595.1平方米。门房坐东面西,门外两侧各有
石狮一尊,门扇上阴刻楹联“千秋隆典,百战著勋名”,横额“海上威风”。门房以东为过堂,过堂坐东面西,有前廊。前廊两侧陈列刀、枪、剑、戟等
古代兵器12件。过堂正中立屏风,上悬
戚继光像。经过屏风,出过堂即为正祠,正祠
坐北朝南,门上方悬阴刻匾额“戚武毅公祠”。正殿中央暖宫塑戚继光座像,四面墙壁镶嵌介绍戚继光生平事迹的图版。
戚继光纪念馆(原水师府)
戚继光纪念馆位于振扬门北侧,蓬莱水城中的
北洋水师府内。纪念馆为中轴对称二进式仿古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南向,正对振扬门,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四柱斗拱飞檐碑亭,亭内分别立忠字碑,二字相向,碑高3米,宽1米,碑背分别镌刻
戚继光生平和
戚景通(继光父)生平。
戚继光纪念馆内共设有六个展厅,采用了壁画、
浮雕和泥塑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分别展示了戚继光边关驻守、训练军队的情景再现,以及戚继光著书立说的军事才能。
旅游开发与保护
开发
蓬莱区于2012年明确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并把“旅游兴市”列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集全市之力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经过7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全域旅游框架基本形成,目前拥有各类景区景点42个,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6处,数量及品质均居
山东省县级市前列,先后荣获“中国休闲小城”“中国最美丽县”“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蓬莱整合多个景区,提升景观和丰富旅游业态,拓展
蓬莱阁游客空间。依托
西海岸新区文化新区,发展现代旅游业态,打造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隆起带。发展研学旅行,建设教育培训基地,引导景区开发研学产品,打造多个研学旅行基地。利用物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旅游大数据中心,提升游客体验。
2018年蓬莱引入“仙缘·蓬莱”水舞灯光秀项目,以仙道文化为情节,填补夜间演出业态的空白。同年举办“神游蓬莱,醉美仙境”征文活动,以现代文学形式致敬文人墨客,提升蓬莱仙境的品牌影响力。每年正月有蓬莱阁大庙会、登州游园灯会、“仙境秧歌拜大年”等文艺演出,以传统秧歌、舞龙舞狮、戏曲等为载体讲述神仙文化。组织美食展,推出八仙宴、
全鱼宴等特色菜肴。举办非遗文创展,展示非遗文化如葫芦、剪纸、鲁绣、面塑等,提高观赏性,打造
蓬莱文化品牌。2020年,蓬莱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了山海联动和城乡交融的目标。
保护
1982年
蓬莱水城及蓬莱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戚继光牌坊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蓬莱水城及蓬莱阁项目。一直以来,
蓬莱坚持“在保护中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理念,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通过建立市、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体系;规划先行,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设立专项文物保护资金,定期维护文物古迹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全面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使蓬莱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3年,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了《蓬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加强蓬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重点在蓬莱历史城区范围内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文化活动
蓬莱区依托蓬莱仙境的文化概念,发展了多样的文化活动。
2021年,
蓬莱区举办了
八仙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学者齐聚于蓬莱,共同讨论蓬莱文化与八仙IP的保护与传承。培育了“蓬莱有礼”“蓬莱礼物”“东游记”系列文创产品,2019年,“
蓬莱有礼”文创系列商品获
山东省首届文旅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通过举办“创客蓬莱”八仙动漫形象设计及“蓬莱吉祥物”征集设计大赛、“遇见葫芦上的蓬莱”——全国葫芦文创大赛等活动,收集近千组作品,评选出了众多优秀的八仙动漫形象和蓬莱吉祥物的设计作品。
2021年,蓬莱与
山东大学合作,共同研发了“寻觅仙踪”精品研学旅游六大线路,通过网络和旅行社资源宣传推广,吸引游客,推动消费,传播蓬莱非遗文化。
蓬莱区文化和旅游局还整合了蓬莱16家景区线下空间资源,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真实还原景区风貌,上线了景区720°VR实景漫游功能。
2023年,
蓬莱区举办了“八仙过海旅游节”系列活动,活动从4月22日开始,持续到10月31日,以“八仙过海”品牌为引领,举办仙境音乐生活节、“八仙过海”体育节、“八仙巡游”品牌营销、仙境星空露营季、“八仙归来”青年生活集市、“八仙寻味”同城美食嘉年华、“八仙醉享”丘山论酒大会、“八仙好品”乡村好时节八大主题活动,传承八仙优秀品牌文化。
价值与影响
思想价值
在思想上,蓬莱仙境概念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蓬莱仙境概念发展的过程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蓬莱区仙境信仰内涵与功能的形成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磨合的过程,随着认识不断深入,概念也不断完善。在儒释道三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蓬莱文化不仅体现着三家的教宗、教义,而且也见证着三教互相争斗、相互借鉴融合的历程。道教学者将
儒家的伦理道德视为求仙问道的必要条件,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伦理纲常联系在一起,例如,《内篇》中有言“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蓬莱仙境文化也频繁出现在了儒家学者们的笔下,成为了他们想要摆脱显示桎梏,寄托内心向往的理想之地,晋代
郭璞《游仙诗》曾描绘道:“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随着历史的发展,蓬莱文化形式内容逐渐完善并最终定型,成为社会共同的无意识的心理意象,进而演变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
文化价值
蓬莱仙境背后体现的蓬莱文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话系统之一,代表着沿海地区人民的神话想象,反映着沿海人民的文化特征,在中国古神话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期,蓬莱
仙人的传说兴起,统治者求仙问道的举动影响着民众的观念。从汉代起,蓬莱神话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诗歌、小说等作品中也常有蓬莱神话题材的出现,至今,仙侠题材的文艺作品仍广泛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蓬莱仙境概念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中国,还传播到了其他地域。作为海洋文化的蓬莱文化随着海洋交通的发展传播到了周围邻国之中。早在
秦汉,中日两国之间便有了交集,《
汉书》和《论衡》中都有关于倭人的记载。中华文化连同汉字一同传入如
日本,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教文化中的“蓬莱”,“仙山”,“长生”等思想也传入日本,在众多日本海洋文学中也体现出了中国蓬莱神话的元素。日本文化中求不死、得长生的习俗也为蓬莱神话内涵的转变提供了丰厚土壤。
相关文化
诗歌文化
蓬莱神话作为中国古代神话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帝王求仙的活动广为人知后,“蓬莱”意象自汉代起进入文学作品之中,并衍生出多种含义。
在诗歌作品中,汉乐府有五首诗歌出现了“蓬莱”,表达的含义多为给人带来吉祥、好运的极乐游仙世界,展现诗人对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追求。魏晋时期,诗人多用
蓬莱区意象来表明自己想在仙境中遨游的愿望,有着逃避现实生活不得志之意,表达俗世之人对于自由的向往。例如
曹植的《升天行》中就有““乘蹻追术士,远之蓬莱山。灵液飞素波,兰桂上参天。玄豹游其下,翔戏其巅。乘风忽登举,彷佛见众仙。”
唐朝以来,除了用蓬莱代指仙境之外,文人们多用“蓬莱”代称皇家建筑宫苑,也有以蓬莱代称秘书馆、文学院的诗文,至
晚唐时期,更有诗人用蓬莱来代称科举中第。例如白居易《答苏庶子》中写道:“蓬山闲气味,依约似龙楼。”在主题上,唐代蓬莱诗歌也发展出了爱情的相关主题,用蓬莱仙境化解爱情上的悲剧,让主人公在蓬莱仙境得以相见。唐朝诗人常把杨贵妃死后进入蓬莱仙境的故事写进诗中,例如《过马嵬》中有云“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
蓬莱区。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
八仙文化
《八仙过海》是中国的一则古老的神话故事,相传白云仙长有一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 邀请八仙共襄盛举, 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铁拐李抛下葫芦, 汉钟离扔了芭蕉扇, 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 吕洞宾扔下宝剑, 曹国舅扔下玉板, 韩湘子扔下笛子, 蓝采和扔下花篮,
何仙姑抛下荷花, 横渡东海。但是由于
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
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 不料发生冲突, 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之后八仙大开杀戒, 怒斩龙子, 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 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 将巨浪逼往两旁, 顺利渡海。最后由
南海观音菩萨出面调停, 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 双方才停战。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起源。
改革开放后, “八仙过海”传说再度兴起。如今,
蓬莱的
八仙文化,以源远流长的神仙文化为基础,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蓬莱地域文化。较有代表性的有:
蓬莱阁、
吕祖殿、会仙阁、迎仙桥、八仙祠、八仙渡海口、蓬莱八仙雕塑 (现代))、八仙居宾馆 (现代);蓬莱八仙桌、八仙椅、瓷器、铜器、玉器、蓬莱八仙
呀呀葫芦、蓬莱民间八仙剪纸、八仙
鹅卵石画、蓬莱八仙刺绣、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八仙故事和暗八仙图案装饰建筑的各部分、民间泥塑与面塑、陶瓷、林刻、象牙雕刻、金属工艺、八仙邮票;
蓬莱的“
醉八仙”酒、八仙系列菜、八仙宴等。
建筑文化
自
秦汉以来,统治者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求仙问道,也会在建筑中体现蓬莱文化。秦始皇修建兰池比作海中仙岛,
刘彻修建
建章宫遗址和
太液池,并用湖中的三座
小岛比作三座仙山。后来,越来越多的民间百姓会用蓬莱命名自己的住处。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寺院和道观会以蓬莱为名宣传自己,如元代时期的南寺曾命名为蓬莱。
道教的栖霞观也曾名为蓬莱观。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重要事件
1982年,
蓬莱水城及蓬莱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常有
海市蜃楼奇观,1980年至2007年间,蓬莱地区至少出现了37次海市蜃楼,其中大部分在海面上,在海面浮现连绵的群山,因此蓬莱也被称为海上仙境。
2017年,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参考资料
城市品牌.烟台市蓬莱区人民政府.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