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1044年-1130年),字冕仲,一字道夫,号演仙,自号紫元翁,北宋词人文学家,
北宋南剑州剑浦县(今南平)人。幼有大志,博学多才,精于礼经。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宋徽宗政和年间任福州知府,累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卒后赠少傅。生平在兵、吏、工、礼部任职过,知青、郓、福等州。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有词五十四首。喜欢道家玄秘之书。
江西
崇仁县文博所获悉,该县发现一处宋代古墓,考古人员在该县
许坊乡黄坊村锅形山发现了北宋文学家,黄裳的墓葬。经过考证,黄裳的墓葬原在抚州宜黄县,清道光十八年因宜黄迁县而改葬崇仁县黄坊村锅形山。后来,黄裳墓葬被盗,其崇仁县黄坊村的后裔进行了重修。(2013年),崇仁县黄坊村有“黄氏宗祠”,所奉始祖即黄裳,村民还保存有黄裳画像。
黄裳真有其人。近人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中考证
宋徽宗访求天下
道教遗书刻板的经过颇详。徽宗于政和三年下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所获甚众。政和五年设经局,敕道士校定,送
福州市闽县,由郡守黄裳役工镂板。所刊道藏称为《
政和万寿道藏》,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黄裳,字晟仲,人称演山先生,福建延平人,高宗
建炎三年卒,年八十七。《演山先生神道碑》中说他:“颇从事于延年养生之术。博览道家之书,往往深解,而参诸日用。”黄裳刊印道藏的名气很响,后来明教刊印经书,也借用他的名字。
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明教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为校勘、福州
知州黄裳为监雕。”
黄裳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孝宗
乾道五年中进士,开始任巴州通江尉,在任中,他继续研究文史,还钻研天文地理,作社会调查,考虑治国安民之道,孝宗皇帝知道后,晋升为国子博士。在这期间,他用大量历史事实,向孝宗皇帝说明军队屯田积谷的好处。他的建议受到朝廷的赞赏。正要晋升官职时,不幸黄母去世,黄裳回
剑阁县奔丧。返京时,孝宗已退位,
赵惇登基,授黄裳秘书郎兼嘉王府善。为了安定国家,维护统一,黄裳晋谏光宗,“定行都”、“课吏治”、“设重镇”等三项振兴国家的主张。他说,“中兴规模与守成不同,出攻入守,当据便利之势,不可不定行都;富国强兵,当求功利之实,不可不课吏治;捍内御外,当有缓急之备,不可不立重镇。”他提议在建康(今南京)建立行都,以便出攻入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