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弁
南宋官员、文学家
朱弁(biàn)(1085~1144)南宋官员、文学家。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曾劝赵构恢复中原,得罪秦桧,官终奉议郎。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传世。
人物简介
朱弁青年时在   太学,以诗见重于晁说之。建炎元年(1127),高宗计议遣使金朝,问候被羁金国的徽、钦二帝。朱弁奋身自荐,受诏为候补修武郎、右武大夫、吉州区团练使职,充当河东大金军前通问副使,于次年正月偕同正使王伦前行。
至金国被羁五载,金主忽提出议和,要来使遣一人回奏。朱弁推让王伦返朝,毅然说:“吾既来金国,准备一死报效朝廷,岂能侥幸先回?”要王伦把图印留下,表示:“印即信也,愿抱印以守节,死不离矣。”王伦走后,金人逼其投靠降金的伪齐刘豫,弁说:“豫国贼也,吾恨不食其肉!”金朝发怒,断其饮食。朱弁忍受饥饿,坚决不从。金人压不能服,又以改换官职相逼,弁说:“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今日有死而己!”誓不屈服,并做好舍身取义的一切准备,择了葬身地,喝了诀别酒。金人无可奈何,遂罢劝降。至绍兴十三年,宋金和议成,与洪皓张邵始归朝。
朱弁羁金十六载,坚贞不屈,高宗诏为“忠义守节”,有司提议论朱弁之功应晋升数级,但秦桧专权,仅授奉议郎。绍兴市十四年四月病逝。其侄孙朱熹写有《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宋史》即据此立传。
文学创作
朱弁留金时所作诗歌,元好问中州集》收入38首。内容多为反映拘囚生活,感情真挚深沉,风格缠绵婉曲,颇能动人,如《寒食》写道:“绝域年华久,衰颜泪点新。每逢寒食节,频梦故乡春。”某些诗词炼句甚见功力,如《春阴》的“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送春》的“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略似晚唐人风调。朱熹《行状》说他“于诗酷嗜李义山,而词气雍容,格力闲暇,不蹈其险怪奇涩之弊”,是中肯之论。
曲洧旧闻》写于留金期间,主要记述北宋太祖以来诸帝及名臣遗闻轶事,无一语及金,显然寓有怀念故君与家国之思。其中保存了大量的文人逸事,对宋代文学的研究很有价值。书中对蔡京等有所揭露,推崇司马光而对王安石不满,对名臣言行记述得甚为详细,兼有诗文与考证,亦有神怪谐谑之谈。《四库全书》将该书四卷全部收录,称朱弁写《曲旧闻》“意在申明北宋一代兴衰治乱之由,深于史事,有补实。”书中还不时回忆故国家乡景物,寄托自己对遥远的家乡的思念。他写道:“新安郡婺源境中产一种草茎,叶柔弱而不长,叶类似甘菊叶,俗呼‘蔗’,今讹为‘遮’字。吃起来有苦又有甘甜味。性温、行血,尤宜产妇。煮熟揉去苦汁,产后多服之无害。因此,又叫‘苦益茶’。这里的医家无一人知道。”
《风月堂诗话》亦作于北地,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但又反对当时“句无虚辞,必假故实;语无空字,必究所从”的诗风,提倡“用□体功夫而造杜甫浑成之地”,以此为“禅家所谓更高一着”。他在诗话的序言中谐称自己“心空洞无城府,见人虽昧生平,必以肺腑相示,言语多触忌讳而招悔吝,所以每客至,必戒之曰:是间可谈风月,舍此不谈。”“复以使事,羁绊漂河,阅历星纪,追思游风月之谈,号风月堂诗话,归诒子孙。”
所著《曲洧旧闻》10卷,有《丛书集成》本。《风月堂诗话》2卷,有《宝颜堂秘笈》本及《诒经堂藏书七种》本。《续骫骳说》作于晚年,亦属杂记之书,今仅于《说郛》中见到5条,已非全本。
宋史文载
原文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与归新郑市,妻以兄女。新郑介汴、洛间,多故家遗俗,弁游其中,闻见日广。靖康之变,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完颜宗翰,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朝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蚤申四海之养于两宫,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伦将归,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金人迫弁仕刘豫,且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汝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朝怒,绝其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朝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王伦还朝,言弁守节不屈,帝为官其子林,赐其家银帛。会完颜宗翰等相继死灭,弁密疏其事及金国虚实,曰:“此不可失之时也。”遣李发等间行归报。其后,伦复归,又以弁奉送宋徽宗大行之文为献,其辞有曰:“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窖;攀龙而莫逮,泪洒冰天。”帝读之感泣,官其亲属五人,赐吴兴田五顷。帝谓丞相张浚曰:“归日,当以禁林处之。”八年,金使乌陵思谋、石庆充至,称弁忠节,诏附黄金三十两以赐。
十三年,和议成,弁得归。入见便殿,弁谢且曰:“人之所难得者时,而时之运无已;事之不可失者几,而几之藏无形。惟无已也,故来迟而难遇;惟无形也,故动微而难见。陛下与金朝讲和,上返梓宫,次迎太母,又其次则怜赤子之无辜,此皆知时知几之明验。然时运而往,或难固执;几动有变,宜鉴未兆。盟可守,而诡诈之心宜嘿以待之;兵可息,而销弭之术宜详以讲之。金人以武为至德,以苟安为太平,虐民而不恤民,广地而不广德,此皆天助中兴之势。若时与几,陛下既知于始,愿图厥终。”帝纳其言,赐金帛甚厚。弁又以金国所得六朝御容及宣和御书画为献。秦桧恶其言敌情,奏以初补官易宣教郎、直秘阁。有司校其考十七年,应迁数官。桧沮之,仅转奉议郎。十四年,卒。
弁为文慕陆贽,援据精博,曲尽事理。诗学李商隐,词气雍容,不蹈其险怪奇涩之弊。金朝名王贵人多遣子弟就学,弁因文字往来说以和好之利。及归,述北方所见闻忠臣义士朱昭史抗张忠辅、高景平、孙益、孙谷、傅伟文、李舟、五台僧宝真、妇人丁氏、晏氏、小校阎进施绩等死节事状,请加褒录以劝来者。有《聘游集》四十二卷、《书解》十卷、《曲洧旧闻》三卷、《续骫骳说》一卷,《杂书》一卷、《风月堂诗话》三卷、《新郑旧诗》一卷、《南归诗文》一卷。
译文
(朱弁……遂不复强。)
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变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到了云中,见了黏罕,请求和劝告的语言十分恳切。黏罕不听,让他回客店,派士兵来看守他。朱弁又给完颜宗翰写信,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绍兴二年,金朝忽然派遣宇文虚中来,说和议可行,应当派一人到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虚中想让朱弁与正使王伦商量决定谁去谁留。朱弁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哪里希望今天有机会先回去。希望您这个正使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那么即使我将来尸骨暴露在外国,也永远感到像活着一样。”王伦将回去时,朱弁请求说:“古代的信使都有符节作为信物,现在没有符节,但是有官印在,官印也是信物呀。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王伦解下来交给了朱弁,王弁接受后藏在怀里,和它同睡同起。
金朝逼朱弁到刘豫那里当官,并且引诱他说:“这是你回国的第一步。”朱弁说:“刘豫是国贼,我曾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又怎么能忍受面向北做他的大臣,我只有等着死而已。”金人发怒,中断了食物供应来逼迫他。朱弁坚决地在驿站门口抗拒,忍受饥饿等待着死亡,坚决不屈服。金人也被他感动了,像原来一样地礼待他。过了很久,又想调动他的官职,朱弁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者处在中间,话可让他听从的就让他听从,不可让他听从的就关押他,杀掉他,何必换他的官职?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并且写下文书转交耶律绍文等说:“:“您国封我官职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任的使者洪皓向他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朝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代表诗作
送春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云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春阴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文学创作
宋史文载
原文
译文
代表诗作
送春
春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