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互换
不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
货币互换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原则上是一种一定数量的货币与另一种相当数量的货币进行一系列现金流的交换。
1962年5月,美联储法国签订首个货币互换协议。直至1962年底,美联储与包括西德、比利时荷兰在内的8个盟友国中央银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协议金额达到20亿美元,1981年,IBM公司和世界银行进行了一笔瑞士法郎和欧元与美元之间的货币互换交易,标志着货币交换的诞生。
货币互换按照利息支付的形式,可以分为:固定利息对固定利息的货币互换、浮动利息对浮动利息的货币互换以及固定利息对浮动利息的货币互换。期限上,目前主要外币都可以做到10年左右。
货币互换在于通过锁定汇率,从而规避未来汇率变动风险。但如果将来汇率变化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则公司会失去获得更有利汇率的机会。
基本概念
货币互换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利率互换是同种货币间现金流的交换,两方分别以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计算,而货币互换则是不同货币间的现金流以及固定利息的交换,货币互换就是利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在各个货币市场上的不同优势,借入的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但却是自己最具有借款优势的货币,然后,通过互换市场将其换为自己所需要的借款,最终达到双赢。
历史发展
背景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美元是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其他国家央行可以使用美元直接兑换黄金。上世纪中期,美国悲观的经济形势驱使许多国家大量挤兑黄金,导致美国黄金大量外流。为了阻止本国黄金储备的进一步流失,美联储尝试与其他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1962年5月,美联储与法国签订首个货币互换协议。直至1962年底,美联储与包括西德、比利时荷兰在内的8个盟友国中央银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协议金额达到20亿美元。“9.11事件”后,投资者的情绪达到最低点,美元贬值压力陡增。为了恢复投资者的信心,防止金融市场进一步震荡,美联储紧急宣布与欧盟央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签订期限为30天的货币互换协议。在这一阶段,美联储利用货币互换协议交换得到的外币购买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储备,从而减少外国持有的美元量。这种做法可以在不稳定的经济形势中,减少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元储备量,避免外国央行大规模挤兑黄金,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外流的现象出现。
货币互换的发展与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个国家都对外汇实行严格的管制,并且采取了向对外投资进行征税的办法。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的波动十分频繁,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企业的投融资也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金融市场上的竞争空前激烈,货币互换由此出现。
起源
世界上公认的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互换是发生在1982年世界银行和IBM公司之间的那次互换,当时IBM公司绝大部分资产由美元构成,为了避免汇率风险,希望其负债与其美元资产相对称;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也希望用瑞士法郎或者西德马克这类绝对利率最低的货币进行负债管理。世界银行和IBM公司在不周的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世界银行通过发行欧洲美元债券筹资,其成本要低于IBM公司筹借美元资金的成本;IBM公司通过发行瑞士法郎债券筹资,其成本也低于世界银行筹措瑞士法郎的成本。最终,两家公司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撮合之下,进行了一笔货币互换交易,各自达到了降低筹资成本的目的,这次交易代表着货币交易的开始。
发展
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尝试使用货币互换协议刺激经济。与其他时期金融危机期间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不同,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签订的货币互换的原因不是因为美元太少了,而是美元太多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与黄金双挂钩关系消失,美联储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维持美元的汇率。为了减少美元的流通量、减缓美元的汇率下降速度,同时进一步刺激国内经济恢复。2007年12月,美联储分别与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签订了金额为200亿美元和4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随着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美联储又与其他7家国家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金额规模达到6200亿美元。在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取消了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金额限制。
基本结构
在货币互换的具体操作中,双方一般遵循这样三个步骤:初始本金互换、利息的定期支付以及到期本金的再次互换。
初始本金互换
指在互换交易初期,双方按协定的汇率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本金,以便将来计算应支付的利息再换回本金。初期交易一般以即期汇率为基础,也可以交易双方协定的远期汇率做基准。
利息的定期支付
指交易双方按协定的利率,以未偿还本金为基础进行互换交易的利率支付。
到期本金的再次互换
即在合约到期日交易双方换回期初交换的本金。
基本类型
使用者
互换市场的使用者主要有政府、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出口信贷机构、超国家机构、金融机构、公司、经纪人、ISDA、BBA等。
1.政府,如:奥地利、爱尔兰、比利时、意大利、加拿大、丹麦、瑞典芬兰、新西兰、美国等。政府通常是债券市场的大用户,它们利用互换市场将固定利率债券发行从一种货币互换为另一种货币或者从中获得便宜的浮动利率资金。
2.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也是互换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如:法兰西煤气公司、法兰西电力公司、斯德哥尔摩市、日本发展银行、日本高速公路公司等。它们通过互换市场降低融资成本,将融资决策与货币风险管理决策分开。
3.出口信贷机构,如:加拿大出口开发公司、瑞典出口信贷、芬兰出口信贷、日本进出口银行等。出口信贷机构利用互换降低借款成本,使资金来源多样化,分散风险,分散融资渠道,扩大借款币种范围,通过信用套利降低成本,从而降低费用,增加其对客户的吸引力,增强其竞争力。
4.超国家机构,如: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北欧投资银行欧盟、欧洲复兴与丌发银行、亚洲丌发银行、欧洲煤与钢铁同盟、欧洲原予能共同体。超国家机构由于其良好的资产负债表,在资本市场上所享有的高信用,使得它们能够以非常优惠的价格筹集资金,节省费用,增强竞争力。
5.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保值基金、国家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银行将货币互换作为交易工具、保值技术和做市工具。当客户的借款在期限上与银行的资金不匹配时,银行可以通过另外借期限合适的款项为客户提供融资机会,同时,利用互换市场作为配对资产、贷款、负债或存款的方式。
6.公司,参加互换市场的大公司有:IBM、美孚、百事可乐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公司、福特、壳牌通用汽车诺基亚英国石油公司帝国化学工业(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等。它们利用互换保值,规避利率和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
7.互换经纪人(Swap broker)和互换经销商(Swap dealer)或互换银行(Swapbank)。互换经纪人帮助持有头寸的公司找的合适的对手,并促使互换的完成。互换经销商或互换银行通常是利用自己的账户资金在互换中充当互换对手来协助互换交易的完成。互换中介的存在,大大的便利了互换的发展。如果有一方或双方都不愿意承担对方的不支付风险,既由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则可由互换经纪人或互换经销商创造中介互换,每个借款者可以单独与中介机构签订互换协议。如此,既为参加互换的双方节省了费用,又降低了互换双方的信用风险。
8.ISDA——国际互换与衍生产品协会,主要代表了衍生产品市场与市场从业人员的利益。初始目标是通过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文本格式为其创始成员及其他市场参与者提供服务,从而促进互换市场的交易活动,激励市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互换的知名度,最终促进互换市场的发展。
9.bba——英国银行家协会,在互换市场上确定一组银行提供的每同报价,用于计算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根据16家银行的价格,剔除最高的4个和最低的4个利率,用中间的8个计算其平均值而得。
功能及应用
降低筹资成本
利用货币互换可以降低筹资者的融资成本,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上讲,一个拥有高信用等级的借款者往往拥有筹资市场上的某种比较优势,而当这个高信用等级借款者所需要筹集的资金不是其借款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资金时,那么就需要将其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借款市场上筹得的资金进行货币互换,在取得所需融资货币的同时进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拓宽融资渠道
利用货币互换可以拓宽筹资者的融资渠道,货币互换可以提供一个进入受限制市场的途径,如果当某些货币的资金市场存在货币管制的现象,进而使得一些筹资者无法直接进入该市场进行相关的筹资活动,那么此时筹资者就可以利用货币互换绕开该市场对此货币的管制,通过其在另一个无货币管制的市场上筹集资金,最后再由货币互换将所需筹集资金换回,实现其对特定币种的融资需求。
套期保值
货币互换可以用来进行套期保值,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利用货币互换对企业负债进行套期保值的例子,假如有一家A公司拥有一个期限为三年的1200万加元负债,固定利率为8%,且每年支付一次利息;同时A公司项目投产之后所产生的收益现金流为美元,当时加元和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1.15加元,由于A公司的负债和资产在货币的种类上不匹配,因而在加元升值的情况下,A公司必将面临着负债偿还的汇率风险,此时便可以将A公司的加元负债转换成美元负债,使得A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相匹配,从而消除A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假如通过负债转换之后的美元负债为1000万美元,利率为10%,期限同样也为三年,且利息每年支付一次,那么这一负债转换的过程可以通过一个加元同美元的货币互换来完成(假设A公司和B公司商议,以1美元=1.2加元的汇率进行一次加元对美元的货币互换)。通过货币互换,加元债务的持有者就规避了负债期问加元升值给其带来的汇率风险。
规避汇率风险
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手段。货币互换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主要在对付汇率风险领域发挥作用。
互换交易之所以具有降低费用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在国际金融领域中比较利益的广泛存在。大量事实表明,在某个确定的金融市场上,私人公司和政府实体都具有各自的借款方面的优势可供利用。例如,绩效优异的美国公司可以利用它的声誉以较低的利率发行外币债券融资,然后运用货币互换将其转换为以较低的 LIBOR浮动利率计息的美元债务。
借款者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开展互换业务所取得的降低费用的效果普遍超过100个利率基点。当某些抢得先机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中的交易部门不断地通过互换业务取得这类收益的时候,那些在互换业务中落后一步的银行也开始组建它们自己的互换业务部门。商业银行往往对互换业务有很大的需求,它们总是迫切地希望把握每个互换的机会以增加其营业收入,而又不必为此增加其所属的资本数量。但是由于互换业务获利的根源在于市场的不完备性,当市场易于进入和有关信息得以迅速传播时,其利润会随之降低。所以随着互换业务的新参加者不断地进入市场以及原有的参加者不断地扩大业务规模,基于借款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个别的互换业务所取得的收益开始下降。
资产、负债管理
货币互换同样可以用于管理现存的负债和资产,主要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币种进行搭配。
规避货币管制
货币互换还可以提供一个进入受限制市场的途径。在某些市场上存在货币管制现象,如果借款人直接进入这些市场有困难,他可以通过借入其他货币,然后经过互换,调换成货币管制国货币,这种方法实际上相当于借款人间接地进入了该市场。
主要风险
货币互换在被其使用者作为管理金融风险工具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因为随着货币互换技术的更新和市场条件的不断变化,货币互换经常被用作为市场投机的工具,用以赚取巨额的利润。由于货币互换具有金融衍生工具特有“杠杆”作用,使得使用者在利用货币互换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就放大了投资者所必需承担的投资风险,从而有可能给其参与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信用风险
货币互换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当货币互换的价值对一方当事人有利的时候,对手违约可能对其产生的损失。货币互化中的信用风险和传统信贷交易中的信用风险是不同的,它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货币互换初始时,其信用风险是有限的;
2.货币互换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利率和汇率等一些外生变量的变动而造成的;
3.货币互换的信用风险所产生的结果对互换者而言可能是正效应,也有可能是负效应;
4.货币互换的信用风险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5.货币互换的信用风险事先是无法被精确计算的。
利率风险
货币互换中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货币互换使用者持有货币头寸价值造成的变动风险。
流动性风险
货币互换中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货币互换的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可以出售货币互换合约的对手而造成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互换合约的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的规模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相对于期货与期权这些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而言,货币互换作为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在流动性风险上面要比前者大得多。
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是指货币互换资金结算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风险,具体而言主要包括错收错付、晚收晚付,因为这些情况的发生一方面会造成货币互换交易者头寸摆布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会牵涉到有关支付倒起息费用、返还资金占用等非正常的赔付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参与货币互换者的利润收入。结算风险有时还包括结算方式的选择上,例如采用实时结算的风险要比采用非实时结算的风险要小。
市场风险
货币互换中的市场风险是由货币互换中所涉及到的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所造成的,而导致利率和汇率不断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市场以及外汇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对于参与货币互换的金融机构而言,货币互换的市场风险也取决于其资产负债结构。如果金融机构的资产期限与其负债期限不匹配的话,则会存在相应的利率敞口风险或者是汇率敞口风险。
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又称政策性风险,是指一个国家因某种特殊的原因发生政策性的变动,从而使得货币互换的对手无法履行合约;或者是由于货币互换交易对手所在国实行外汇管制,从而无法取得交易对手在货币互换中应该支付资金的风险。
法律风险
货币互换中的法律风险是指交易对手由于不明确双方交易所受的法律法规限制,使得货币互换交易的合法性得不到保障致使交易双方遭受损失的风险;或者是由于货币互换交易本身游离于所在国的金融法规,导致货币互换交易不合法而产生的相关交易风险。
相关案例
中澳
201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续签了中澳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便利贸易和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协议规模仍为2000亿元人民币/400亿澳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阿尔
2018年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尔巴尼亚国家银行续签了中阿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保持为20亿元人民币/342亿列克,旨在便利双边贸易和投资,促进两国经济发展。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欧
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韩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中央银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3600亿元人民币/64万亿韩元扩大至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英
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00亿英镑,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2500亿元人民币/550万亿印尼盾,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阿
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于近日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300亿元人民币/4.5万亿比索,有效期三年。
中日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保持不变,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疫情期间
由于疫情导致的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易几近停摆,全球投资者恐慌情绪达到顶点,个人及金融机构纷纷抛售资产增持美元以避险,美元流动性危机初现。2020年3月15日,美联储宣布与英格兰银行,加拿大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新汇率为OIS加25个基点。随后为了减轻全球美元融资市场的紧张,2020年3月19日,美联储又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等六家银行签订金额为6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与丹麦国家银行等3家银行签订规模为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持续时间为六个月。第二天(2020年3月20日),美联储与欧洲中央银行等5家央行共同宣布采取协调活动,将互换操作频率由一周提高至每天,持续时间为一周。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念
历史发展
背景
起源
发展
基本结构
初始本金互换
利息的定期支付
到期本金的再次互换
基本类型
使用者
功能及应用
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
利率风险
流动性风险
结算风险
市场风险
国家风险
法律风险
相关案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