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文鸟
文鸟科文鸟属动物
栗腹文鸟(拉丁学名:Lonchura malacca):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嘴蓝灰色,基部粗厚,先端尖、呈圆锥状,脚亦为蓝灰色,整个头、颈和上胸黑色,其余体羽栗色,或下胸和腹中央至尾下覆羽黑色。尾栗红色。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灌丛、草丛和农田中,也见于果园、芦苇丛和村舍附近。常成群活动,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也见单独与其他禾雀混群活动和觅食,秋冬季节有时也成数十只的大群。以谷物和禾本科杂草种子为食,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
形态特征
栗腹文鸟的整个头、颈、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背、肩和两翅覆羽淡栗色,腰和尾上覆羽深栗色富有光泽。长的尾上覆羽羽缘金柑红色或金黄色,尾赤褐或栗红色,羽缘橙黄或金黄色,飞羽淡褐色,外羽淡栗色,内翈羽缘淡棕黄色,其外表颜色和背相似、有时背部沽灰,下胸和两胁栗色或淡栗色。下胸中部、腹中央、肛周和尾下覆羽黑色或黑褐色。
幼鸟头、颈不为黑色,整个上体从头至尾包括两翅覆羽和飞羽表面概为淡褐色,下体皮黄色。
虹膜红褐或暗褐色,嘴蓝灰色,脚蓝灰或铅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4.8g,♀13-15.5g;体长♂103-116mm,♀101-107mm;嘴峰♂10.2-12.2mm,♀10.7-12.2mm;翅♂50-54.3mm,♀50.6-53.5mm;尾♂31.0-40.5mm,♀30.6-37.0mm,跗♂15.0-16.8mm,♀14.3-16.5mm(华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栗腹文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灌丛、草丛和农田中,也见于果园、芦苇丛和村舍附近。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部分游荡或迁徙。
食性:以谷物和禾本科杂草种子为食,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
习性:常成群活动,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也见单独践免与其他禾雀混群活动和觅食,秋冬季节有时也成数十只的大群。在小树或灌木枝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也在章丛中和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多停息在地边树上或灌木与电线上。性活泼而大胆,不畏人,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叫声尖锐,似‘peep、peep’或‘peekt’。
叫声:尖似笛声的pwi…pwi。飞行时发出三声的颤鸣。鸣声为嘴的叩击声响及无音的鸣唱并以长哨音结尾。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印度新加坡市斯里兰卡
云南省广东省海南岛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华南亚种于中国西南、华南及海南岛;台湾亚种于台湾。
繁殖方式
繁殖期3-8月。营巢于草丛、灌木丛和芦苇丛及水生植物丛中,也有在竹丛和小树上营巢的。巢呈梨形或球形,开口于顶端侧面,主要由草叶、草茎、竹叶、芦苇叶等构成,随营巢环境不同而不同,通常就地取材。巢的大小据3巢的测量为外径14-15厘米,内径11-12厘米,高19-23厘米,深12-16厘米。每窝产卵4-7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卵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5.1-17.8毫米×10.6-12.4毫米,重2.0-2.2克。
所属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 列入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
Lonchura malacca.The IUCN Red List.2015-06-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所属亚种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