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
2012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海权论》是同心出版社2012-7出版发行的一本图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马汉,译者一兵。
《海权论》于1890年在美国出版,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海权理论的第一部成功之作。
《海权论》一出版即引起关注,美国、日本德国苏联首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被誉为是近代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
中国当前严峻的海权形势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希望我们精心再版的这本《海权论》,能够让每位读者认清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所面临的重重压力。并指导中国走向破冰和辉煌,让你对中国的未来不再迷茫。
简介
阿尔弗雷德·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
要素
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地形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国土之大小
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南北战争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占相当高度的比例。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 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国民性
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政府的政策
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英国的成功主因即在此。自詹姆士一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
中心思想
(一)阿尔弗雷德·马汉引证英国拿破仑·波拿巴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拿破仑几次企图渡过海峡征英皆告失败後,于一七九八年征埃时,其海军在尼罗河河口海战时遭英国纳尔逊将军所率领的舰队重创,地中海制海权尽失,本国与埃及中国远征军的交通线被切断而告失败。
一八〇一年,拿破仑为了削弱英国的商业,号召各国“武装中立”,俄罗斯丹麦瑞典普鲁士王国皆参加,一致反对在波罗的海行使交战国权利。英国必须仰赖波罗的海各国输入栎属、绳索和帆布,所以无法容忍上述诸国参加武装中立,乃派遣红旗波罗的海舰队,以武力来打破拿破仑·波拿巴的武装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战役中击败丹麦海军舰队取得进出波罗的海的自由後并进入芬兰湾,打破武装中立的政策。(参阅《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十二篇第四章)。
一八〇五年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舰队击败法西联合舰队,建立英国皇家海军的无敌霸权。(英国指挥官霍雷肖·纳尔逊将军在此役中殉职)注:请参阅《中外战争全史》第九册第二十二篇第四章。
(二)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
(三)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力量:
1.阿尔弗雷德·马汉认为海军的目的在于会战,而最终的目的则为取得制海权以控制海洋,因此舰队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强力的攻击火力,拥有优势的海军,才能控制海洋。
2.拥有广大又富饶的海外殖民地及优良海港,有利于舰队补给、维修,对延伸海军战斗能力有很大助益。马氏认为海权必须能确保自己的交通线安全,并同时能切断敌人的交通线。交通线愈长,则海权所能赐予的利益也就愈大。而交通线的建立,就依赖线上的各个海外基地(殖民地)与海港了。英国在十八世纪在地中海南岸拥有众多海外基地,因此方能封锁法国海岸,拥有地中海制海权;法国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埃及,其目的即欲切断英国经地中海到印度之交通线。
(四)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兰岛控制北海波罗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罗陀海峡紧扼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通;苏伊士运河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运道,若能掌握这些战略要地,就可发挥以海制陆的优势。
范围
海峡
海峡是交通枢纽地带,掌握海峡即可控制敌人之海上运输,阻止其海权之发展。如俄罗斯从波罗的海出大西洋之交通线受制于松德海峡;从黑海地中海又受制于达达尼尔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致使其海权发展自俄罗斯帝国时期至今仍无法独霸于世。
半岛
半岛伸入海中可享海上交通、运补之利,亦可发挥陆海协同作战之效果。如十九世纪拿破仑时代的西班牙半岛战争,英籍海上运补远优于法军籍陆路运补,致法军在半岛战争中失败(详见《中外战史》第九册第五章)
岛屿
岛屿如获有优势的空权与海权,则可发挥其控制陆权之战略据点价值。地中海北岸的一系列岛屿即为以海制陆的战略据点,是世界霸权争夺的对象。
基本条件
海军条件
要有海军、海上基地、海运路线(交通线)且不受他国控制。如美国在二十世纪虽拥有强大海军舰队,但被分隔于两洋,无法达到“集中”、"节约"之原则,因此阿尔弗雷德·马汉力主 美国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控制加勒比海诸岛以保障太平洋大西洋航运路线之安全。美奉行马氏之观点而成今日海上之霸权。
海运条件
必须拥有庞大之商船、港口及顺畅之海上航路,并有海外商业及经济关系。从海权的 意义来看,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以达成国家目标之能力,而拓展海权之主要工具为海军武力及商渔船队,武力用以制海以保障海上商渔船队与交通线(海上航路)之安 全,而商渔船队可开发海外商业及经济利益,厚植国力,平时商业船队可赚取大量经济利益,战时可支援海军舰队作战,如马达加斯加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英方称为福克兰群岛)战争,英国即徵调很多油轮、货轮、客轮、协助运 补兵力及战略物资。
海外商业条件
国民大量移民于国外殖民地,并建立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国力之扩张具有极大优势。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在其海军武力配合其商业船队在世界四处拓展其殖民地,获致丰厚 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海上霸权,有”日不落国“之称。
影响
(一)美国:一九〇一年西奥多·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阿尔弗雷德·马汉海权思想之影响,致力发展海权。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女王陛下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阿尔弗雷德·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低其战力。
作者简介
马汉,全名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 ),为海权论的创立者,近代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人,美国卓越的海洋历史学家。
一八五九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一生从军,最初担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与战略学的讲师;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三年两度出任该校校长;一八九八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一八九九年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九〇二年至一九〇三年被推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一生致力于美国海权的建立而奉献。
马氏著作甚多,有关海权的理论散见于其著作中,并未有专书。其中以一八九〇年出版的《海权对一六六〇——一七八三年历史之影响》;一九一一年出版的《海军战略论》较著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要素
位置
地形
国土之大小
人口数量
国民性
政府的政策
中心思想
范围
海峡
半岛
岛屿
基本条件
海军条件
海运条件
海外商业条件
影响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