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损(1890年-1940年),原名林公铎,字公铎,别号攻渎,出生于
浙江省瑞安市(现属
温州市)。林损的主要著作包括《伦理正名论》《政理古微》《中庸通义》《老子通义》《辨墨》《中国文学讲授发端》《文学要略》《永嘉学派通论》等,其中多数作品未曾正式出版。
林损早年跟随
舅父陈黻宸学习,1907年随舅父前往
广州市进入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他在瑞安高等小学担任了一年的教师。1911年,林损前往
上海市,先后担任共和建设讨论会的文案工作以及《黄报》的编辑,期间与
黄兴、
宋教仁等人共同宣扬革命思想。随后,他北上北京,负责《
新民日报》的笔政工作。1914年起,林损在
北京大学担任预科讲师,两年后晋升为国文系教授,并与舅父陈黻宸、兄长林辛一同授课。他还兼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的教职。
五四运动前后,林损与其他北大教授如黄离明等人一起,主张维护传统文化,反对
白话文运动,他们成立了汉学研究会,并创办了《唯是学报》。在此期间,林损发表了《汉学存废问题》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27年春天,林损离开北京大学,转赴沈阳
东北大学任教。第二年,他回到江南地区,在
上海交通大学执教,并短暂访问了
广州市。1929年,林损再次返回
北京大学,并兼任国史编纂处的编辑。1934年夏天,由于与文学院长
胡适意见不合,林损离开了北京大学。同年秋天,他前往南京
中央大学任教。1936年秋季,林损又转至
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损选择留在家乡
瑞安市,不再外出活动。1940年8月26日,林损因患肺病逝世,享年五十岁。瑞安和
重庆市两地均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时任
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颁布命令,表彰林损的贡献,称其为“性行英迈,学术湛深”的学者。张学良将军亲自题写了“人师、经师、国学大师”的挽联,以示哀悼。
林损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涵盖经史诸子、诗文辞章等多个方面。他对
清代的考证、训诂、词章之学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林损继承了永嘉学派的传统,提倡名理经世之学。在
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曾受到校长
胡仁源的高度评价,认为其文学造诣超过了陈亮、
叶适。
吴宓与林损长时间交谈后,对其学识和见解表示敬佩。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提到,林损的个性古怪,直言不讳,接近于不礼貌的程度。
傅斯年甚至批评他是败类。
林损的著作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林损诗集》《林损丛录》《永嘉学派述(永嘉学派通论)》《诸子学案要略》《伦理正名论》《政理古微》《林氏文稿》《中国文学讲授发端》等。这些作品大多保存在温州图书馆或家属手中。2002年,台湾读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林公铎先生全集》(二册)。此外,
瑞安市陈镇波编辑的《林损集》也有望出版。2009年4月28日,瑞安市举办了“纪念林损先生座谈会暨林损遗作手稿捐赠仪式”,林损的两位女儿及外孙将其珍贵的手稿共计962件捐给了
瑞安市文物馆。
林损逝世后,社会各界表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瑞安和
重庆市两地分别举行了大规模的公祭活动,全国范围内收到了众多的挽联。
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下令褒奖林损,称赞他为“性行英迈,学术湛深”的学者。马叙伦也撰写了两首诗歌来追忆这位一代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