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壹本是马邑当地土豪,经常利用边地优势,出塞与匈奴进行贸易。因此,他对匈奴情况十分熟悉。
刘彻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他向
大鸿胪王恢献策,提出了诱惑匈奴单于入塞的计策。次年(公元前133年),聂壹奉命前往匈奴,谎称自己斩杀了
马邑令,想要将马邑献给单于。单于听后深以为意,率领大军前往马邑。然而,单于在行军途中发觉有异,迅速撤军。聂壹的马邑之谋功亏一。
聂壹结局并没有在史书中出现,但是根据《
三国志》记载,匈奴应该因为
马邑之围而视聂壹一族为仇人。因此,从聂壹一代开始,他们都改姓为张。汉末三国的将领张辽就是聂壹的后人。
公元前200年,统一匈奴的
冒顿单于举大兵南犯。汉高祖率兵迎击,却被三十二万匈奴骑兵围困在白登山。最终,汉廷以和亲以及赠送大量财物为条件,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从汉高祖到
刘彻的数十年时间里,汉匈之间一直维持着和亲关系。汉武帝执政后,开始寻求击败匈奴的方法。因此,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
张骞出使大月氏,企图联合西域诸国一起打击匈奴。但是,张骞出西域后很快就没了音信。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匈奴请求与汉朝和亲结盟,汉廷形成了两股不同的势力。以韩安国为首的大臣主张和亲,而以王恢为代表的大臣主张与匈奴开战。结果韩安国一方得到较多朝臣支持,于是武帝决定与匈奴和亲。
刘彻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雁门马邑的当地富商聂壹前往拜见王恢。他向王恢建议:“匈汉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王恢将这一建议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汉武帝一开始就提出,汉廷不计前嫌,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赠给匈奴大量财物。然而,匈奴单于却背信弃义,屡屡侵犯边境,实在难以忍受。因此,武帝决定征伐匈奴。御史大夫韩安国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力图求和。
王恢与韩安国针对是否对匈奴作战,再次爆发争辩。最终,
刘彻采纳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武帝派遣于是聂壹以自身作饵,亲到匈奴阵营,向当时的
军臣单于诈降。聂壹到达匈奴后,拜见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他对单于说:“吾能斩
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听信了聂壹的话,而且贪恋马邑丰厚的财物,于是开始谋划起兵。聂壹回马邑后,将一名死刑犯的首级高高的悬挂在城楼上,谎称这是马邑长官,并派人告诉单于可以进兵了。于是,单于亲自率领十万骑兵直扑马邑。与此同时,
刘彻也做出了军事部署。他任
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国将军,统领各部人马。他还任命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
公孙贺为轻车将军,
大鸿胪王恢为
将屯将军,太中大夫
李息为材官将军,共计大军30万人在马邑附近设伏。等待匈奴单于所率领的军队进入约定埋伏圈后,他们再一举击之。
就当单于率兵前进的时候,他发现前往马邑的路上到处都是牲畜,却不见一个人在这里放牧,于是起了疑心。他派兵攻下一个堡,俘虏了一名尉史。匈奴单于以性命威胁这个尉史,尉史恐惧之下将汉军的计划和盘托出。单于大惊:“我本就很怀疑!”单于立刻撤军,直到回到塞外,他才感叹:“我得到这个尉史,是天命啊!”于是将尉史提拔为天王。当单于撤军的消息传到汉军中时,他们才发现计策失败了,急忙追击,但还是无功而返。率军包抄匈奴军队的
王恢在判断形势后,认为已经错过了袭击匈奴军重的最佳时机,于是决定收兵回师,“
马邑之围”遂以失败告终。而王恢本人也因为贻误战机,被
刘彻判为死罪,最后死于狱中。
聂壹在历史上虽然记载不多,但是因为他策划了
汉匈战争中重要的马邑之谋而被后世所知。因此,后世对聂壹也存在一些文学性评价:
马邑之谋事聂壹主动向
王恢提议,最终由
刘彻决定的作战方略。但是,聂壹为什么能提出马邑之谋却存在争议。由于聂壹的建议是由王恢直接提交给汉武帝的。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聂壹的提议本身就是主战派王恢计划的一部分。王恢出生燕地,对匈奴的情况非常了解。而他本人有事主战派的领袖。因此,这个计划或许就是王恢自己的计划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汉武帝刘彻自己的想法,只不过经由聂壹之口说出来。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聂壹能提出
马邑之围并不意外。聂壹是雁门马邑人,而战国时期
赵国名将
李牧就曾运用类似于马邑之谋的方法大破匈奴。李牧虽然已经作古已久,但是关于他的故事长期在雁门郡流传,聂壹很可能早就听说过这种策略。
史书上并没有明文记载聂壹的下场如何。但是,在数百年以后的
晋朝时期,史官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了一些聂壹的线索。在《三国志·卷三七·魏书十七》中写道:“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因此,有一种猜测,聂壹当时欺骗匈奴单于后,成为匈奴人的仇家。为了避难,聂壹将自己的姓改为张,最后延续成为三国时期的张辽家族。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聂壹这一代并没有改信,而是到
东汉时期,后人聂台和人结怨,为了避难,他这一代改改姓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