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1929年6月21日—2003年12月27日)
满族,出生于
北京市一个
天主教家庭,中国内地翻译家、演员,毕业于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曾任
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剧协理事,文化部副部长、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在北京沦陷时期因为从事
抗日活动,两次被捕入狱。他的儿子叫
英达,是著名的演员、导演。
20世纪40年代末,英若诚参加业余的“骆驼剧团”,并出演了话剧《保罗·莫莱尔》。1947年,还未大学毕业的英若诚翻译了谢尔盖·爱森斯坦的作品《电影感》,从而开启了他的翻译生涯。1953年,出演话剧《龙须沟》。1957年,主演话剧《骆驼祥子》。1965年,出演剧情电影《
白求恩大夫》。“文化大革命”期间,英若诚因被污蔑“勾结”北京市市长彭真而入狱。1979年,把
老舍的话剧作品《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1982年,出演剧情电影《茶馆》。1983年,将
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
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他合作将该作品搬上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1987年,主演剧情电影《末代皇帝》。1993年,主演剧情电影《小活佛》。1998年,英若诚获得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在协和医院辞世,享年74岁。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英若诚先生1929年6月21日生于北京,
满族。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他的祖父叫
英敛之,是《
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者。他的父亲叫
英千里,是辅仁大学的教务长,在北京沦陷时期因为从事
抗日活动,两次被捕入狱。他的儿子叫
英达,是著名的演员、导演。他自己上学时先后被三所学校开除
194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学生时代,他就开始投身于钟爱一生的舞台艺术活动。1950年考入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9年,英若诚在话剧《烈火红心》中饰演工业局的陈局长。1960年,与
狄辛等联合参演话剧《花开遍地万户香》。
文革中,英若诚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做书、给别人画像、做泥瓦匠,为了生存,他学会了种葡萄、孵小鸡、做
酱菜,甚至是发电和做
罂粟。英若诚出狱后,离开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职外文局《中国建设》外语记者。
演艺经历
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先后在话剧《
龙须沟》《
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
茶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诚丰富的知识面和作为演员的可塑性。
1954年,英若诚与叶子、
秦在平联合参演话剧《非这样生活不可》。1965年,英若诚与谭宁邦、村里等联合出演的剧情电影《
白求恩大夫》上映。
1979年把
老舍名著《
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访问西欧作了准备。次年春随
曹禺赴
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为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
莎士比亚名剧《请君入瓮》。
1981年拍摄电视历史巨片《
马可·波罗》,在剧中扮演元世祖忽必烈。次年8月
美国斯诺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中部、西部各大学向英若诚发出联合邀请,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为
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该剧在美国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
1983年,将
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
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他合作将该作品搬上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同时在剧中饰演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次年8月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昆曲《十五贯》改编的话剧,对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的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86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之后,英若诚被任命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负责分管文化、艺术、教育等项工作。英若诚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由演员提升为副部长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在担任副部长的四年时间里照样上台为老百姓演戏的人。同年,由英若诚与林兆华联合编剧的话剧《上帝的宠儿》在北京人艺上演。次年,与
尊龙、
陈冲等联合主演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剧情电影《
末代皇帝》,在片中饰演有着极大热心和耐心的战犯管理所所长。英若诚在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
围城》中扮演了高校长,也成为了经典。
1993年在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美国电影《小活佛》中,英若诚出演诺布喇嘛,同年,他开始帮助儿子
英达创作中国第一部
情景喜剧《
我爱我家》,并在第二部中参演。此后,他还客串了儿子英达的另一部作品《
新72家房客》。
2002年,与
李丁、
文兴宇联合主演情景喜剧《
活个精神头儿》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祖父
英敛之是满清知识分子,祖母淑仲(
爱新觉罗氏)则是满清皇族。父亲是
英千里,母亲是
蔡葆真,外祖父是
蔡儒楷。英若诚的父母共育有六男三女,妻子是
吴世良,儿子是英达,女儿
英小乐。
女儿英小乐自幼学画,是著名的旅美画家,1989年她就在日本东京“川上画廊”举行个展。1991年加入“北美中华艺术家协会”。1996年,英小乐还和十位中国旅美女画家组成的“凤凰画会”,组织并参加了一系列画展,在美国及中国台湾、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非常著名。儿子英是著名的喜剧导演,中国
情景喜剧的开创者。
英达自己常说,正是父亲为他打开了影视之门。
健康状况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因患
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
北京协和医院辞世,时年74岁。
个人作品
翻译作品
参演作品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参演话剧
导演作品
执导舞台作品
编剧作品
编剧舞台作品
后世纪念作品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英若诚演的那个刘麻子,比我剧本写的还形象十倍。(老舍先生评)
奇人奇艺英若诚。(梁秉评)
他是我们的国宝,是不朽的人民艺术家,英老已经创造了奇迹,他的语言造诣、表演功力、翻译水平让我们这些后人汗颜。他在表演、翻译方面作出的贡献就更不用说了。(雪村评)
他们这些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艺术家真的是匍匐在生活上,与普通人融合在一起,对民俗太通晓了,从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但同时他们一生中都在寻觅大学问、高层次的审美。他们永远是人民的艺术家,他们的为人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尊重。(
濮存昕评)
北京人艺成立后,英若诚成了一名专业演员。半个世纪过去了,英若诚已从刚进人艺的“洋学生”,变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和翻译家,这种独一无二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英老。(每日新报评)
后世纪念
2003年12月28日新浪网上专门建起了一个“英若诚网上纪念馆”,纪念馆建起没多久,就有逾千人进入为英老点烛献花并留言,许多网友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缅怀这位最值得尊敬的老人。
2009年,为纪念英若诚诞辰80周年,日前,《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女士根据英若诚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录音整理而成。她花了3年(2001年-2003年)时间,录了100多个小时,经编辑整理,再加上她7年的研究,终于完成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