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蟜曾奉秦始皇嬴政的命令,前往
韩国迫使
韩桓惠王割地百里给秦国。
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成蟜率领大军攻打
赵国时叛秦降赵,遭到秦国大军追剿,兵败自杀于屯留,手下的军官皆被斩杀,屯留的民众被迁往临洮[táo],屯留、蒲、鶮等地参与叛乱的士兵皆被处以戮尸之刑。
成蟜为
秦庄襄王嬴异人之子,秦始皇嬴政的弟弟。秦王政五年(前242年)时成蟜曾奉秦始皇嬴政的命令,前往
韩国迫使韩桓惠王割地百里给
秦国,后被封为长安君。
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成蟜率领大军攻打赵国时,反叛秦国,归降赵国。秦国派出大军进剿成蟜的叛军,成蟜因为兵败于屯留自杀,将军壁也因这场叛乱而丧生,追随成蟜叛乱的军吏皆被斩杀,屯留的民众也被迁往临洮,屯留、蒲、鶮等地参与叛乱的士兵皆被处以戮尸之刑。
《
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道,秦王子婴为秦二世胡亥的兄长的儿子,《史记》六国年表和《史记·李斯传》中又分别写明子婴为秦二世的哥哥和
秦始皇嬴政的弟弟,而学者马非百先生认为,子婴是成蟜之子。成蟜投降赵国后,客居于赵国,而成蟜的儿子年幼尚为婴儿,被称为婴,留在秦国长大成人。
在《史记》成蟜叛乱所涉及的两处地名中,“屯留”之所指,争议较少,即今
长治市屯留区境内。对于“蒲鶮”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为人名还是地名上。《史记》三家注均认为其为地名,
钱大昕、
许宗彦、
泷川龟太郎认为是人名。学者景凯东认为,“蒲鶮”未作为人名出现于其他文献,人名说尚缺乏较为有力的证据,而地名说中,也分为一地说和两地说,一地说认为,蒲鶮城为邻近屯留城的另一处
秦军驻扎地,此说主要文献支持来自清代学者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两地说则认为,“蒲”与“鶮”所指最有可能为蒲城和鹤城,《太平寰宇记》对蒲城和鹤城有相关记载,且两地说可与当时的战争形势相佐证。
《
史记》有关成蟜叛乱的记载中,一处争议巨大的文字是“将军壁死”,对于“壁”,《史记》三家注都将其理解为壁垒,认为是对成蟜死亡地点及死法的具体描述,但钱大昕、许宗彦、泷川资言等学者认为是人名。学者景凯东认为,人名说似更为合理。不加其他修饰而单以“壁死”来描述死于壁垒或结壁垒而死的用法,其他文献较为罕见,而以官名加人名指代一具体人物的用法,在古文中极其常见,单在《
秦始皇本纪》中即有“将军骜”“
内史腾”等例证,从行文习惯看,认为“将军壁”应该是指代一具体人物似乎更为合理。对于“将军壁”的身份,有多种猜测,如成蟜的副将、平叛期间战死的秦军将领、驻守蒲、鹤二城的秦军将领等。
《
战国策·秦策》提到了成蟜,名字或书作“成桥”,或书作“盛桥”,《史记·春申君列传》沿用了《战国策》的写法,成蟜也是书作“盛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才书作“成蟜”。清代学者
梁玉绳认为,因为《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
秦国官方的史书《秦纪》作依据,因而,成蟜更准确。
杨宽先生和
黄式三先生认为成蟜在反叛中并未死亡,其叛秦降赵后,被
赵国授与封地饶(现河北饶县),赐封号为长安君。而
辛德勇先生认为,黄式三先生所依据的《
史记·赵世家》里“封长安君以饶”中的长安君,不是成蟜,而是赵国
赵惠文王赵何的小儿子长安君,实际上成蟜在屯留已死。《
史记索隐》和《
史记正义》中明确指出,《史记》里“将军”指代统率这支
秦军的长安君成蟜,认为成蟜死于壁垒之内。
颜师古注解《汉书·五行志》时曾引长安君成蟜叛乱之事,将长安君成蟜的死因写作“赐死”。
长篇历史小说《
东周列国志》中,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因此吕不韦视秦庄襄王的亲子成蟜(书中记为成峤[jiào])为心腹大患,遂利用成蟜年少不懂军事,派其与
樊於期[fán yú qí]作为伐赵的援军统率,增援
蒙骜和
张唐的伐赵部队。樊於期早就对吕不韦的所作所为不满,于是便将
秦始皇的身世告诉了成蟜,并称成蟜才应该是王位的继承人,于是成蟜便在屯留叛变。成蟜第一次登场,是在第一百零三回《李国舅争权除黄歇樊於期传檄讨秦王》中,后来,第一百零四回《甘罗童年取高位毐伪腐乱秦宫》中,
秦始皇命
王翦[wáng jiǎn]将成蟜
枭首,部下全部连坐处死,屯留的百姓也被流放到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