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刁海龙
分布于日本等地的暖水性鱼种
哈氏刁海龙(学名Solenognathus hardwickii),又称刁海龙,是海龙科刁海龙属的一种鱼类。哈氏刁海龙是受到威胁的物种,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
形态特征
哈氏刁海龙全长为体高19.4-21.2倍,为头长6.3-7.4倍。头长为吻长1.5-1.7倍,为眼径7.7-8.6倍,为眼间隔7.5-7.8倍。最大体长可达500毫米,体重超过70克,一般体长为250-400毫米,体重10-50克。
体延长,侧扁,体高远大于体宽;躯干部骨环五棱形,尾部前方骨环六棱形,后方渐细,为四棱形。尾端卷曲。腹部中央棱颇突出,体上棱嵴粗糙。躯干部和尾部的上侧棱不相连续;躯干部和尾部的下侧棱相连续;躯干部中侧棱在背鳍基部的后方与尾部上侧棱相连续。头较长,与体轴成一大钝角,或在同一水平线上;头部眼眶四周、吻管背腹面均被大小不等的颗粒状棘。项部背方呈棱嵴状,具项棘2个,前项棘一个。吻颇延长,侧扁,吻长约为眼后头长的2倍。眼大,圆形,眼眶突出。眼间隔凹陷,小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很小,相距近,位于眼的前方。口小,前位,口闭时,口裂几呈垂直状。上下颌短小,微可伸缩。无牙。鳃盖突出,不具隆起嵴,具放射状隆起线纹。鳃孔小,在头侧背方。肛门位于体1/2处后方腹面。
体无鳞,全由骨质环所包,骨环每个棱面中央具一颗粒状突起棘。无侧线。
背鳍较长,完全位于尾部,始于尾部第一骨环,止于第十或第十一骨环。臀鳍短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宽短,位于鳃盖后方。无尾鳍。雄鱼尾部前方腹面具孵卵囊。
液浸标本体淡褐色;躯干部上侧棱体环相接处具一列黑褐色斑点。各鳍淡色。
分布地区
哈氏刁海龙分布于南海日本印度新西兰以及非洲近海、外海。具体包括澳大利亚北领地昆士兰州、西澳大利亚)、中国、日本(九州)、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
生活习性
哈氏刁海龙属暖水性近海或外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海泥沙底质较深的海区,栖息深度一般为12-100米,但是在180米深处也有采集到。它的各个骨环均可活动,游泳时靠全身的弯曲而迅速前进。它的尾部可以卷曲,以便勾住藻类等物体,体色能随环境而变化。哈氏刁海龙可能依靠伪装来躲避捕食者。主要以小型底栖甲壳亚门为食,摄食时常缓慢游泳,历时垂直竖立,历时水平横卧,把具长吻的口当作注射器,鼓起颊部把食物连同水一起吸入。
繁殖习性
哈氏刁海龙雄体腹面有育儿沟。雌鱼将卵产于育儿沟内,由雄鱼负责护卵。卵子在育儿沟中孵化。性成熟雌性哈氏刁海龙,会将卵子产于雄性刁海龙腹面的育儿囊内,受精卵在育儿囊内孵化。梨形卵子可能是黄色、橙色或琥珀色。绝对最卵量可达2773粒,产卵期不详。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种群现状
1999年10月,在昆士兰州赫维湾和浅水湾之间进行了一次科学拖网调查,提供了刁海龙的第一次种群密度估计(Connolly等人,2001年)。在这项研究中,刁海龙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为每平方公里0-128个个体(平均值为3.2±12.9只/平方公里)。在该研究区域内,刁海龙种群的分布非常零散,但性别比例是均匀的(Connolly等人,2001年)。澳大利亚东海岸拖网渔业的数据表明,刁海龙的捕捞量正在下降。在2003年至2010年间,刁海龙的捕捞量有一个明显且显著的下降趋势,即东海岸的捕捞量下降了74%(Coles等人,2007年;昆士兰州政府,2012年)。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地区
生活习性
繁殖习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