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峒(1748-1804),字书岩,又字嵩室,
青州市(今山东青州)人,
回族。清乾隆三十九年
举人,文学家,一代通儒。著述颇丰,有《律服考古录》、《齐乘考证》、《汲古堂稿》、《师经堂存诗》、《书岩剩稿》、《杨书岩先生古文钞》、《毛诗古韵》、《周两胜先生行状》等。
杨书岩,名峒,益都回族人,明代
进士、
南阳市知府、松林书院学子
杨应奎之后裔,
乾隆三十九年举人。他十四入邑读书,二十七岁第九名中举,后多次参加
礼部科举,未中。
爱新觉罗·颙琰九年卒,年五十七。
咸丰《
青州府志》评价他“平生淹贯经史,工古文词,韵学尤精”,著有《毛诗古音律服》、《
考古录》及诗文集,又有《乡党图考注释》(已佚)等。
据
光绪《益都县图志》和杨峒侄孙、
清代学者杨滇《邑先辈纪略》记载,“叔祖书岩公幼能强记,凡所读书,辄不忘。专力于诸经注疏及《史》、《汉》等书”。曾得到
顾炎武的《
日知录》,甚是喜欢,于是精心研究古学。继而又读阎若琚、朱彝尊、
万斯同、
胡渭、
江永、
戴震各位儒学大师之书,倾倒甚至。而对于顾、戴两家学说,内心特别敬服仰慕。他讲论经史,析理辨物,精益求精。他“博极群书而不泛用其力,参详众说而不误用其功”,称“公之学可谓得其要领矣”,一时被人们赞为“通儒”。杨峒写文章严格遵循义理,但从不拘泥沿袭前人旧貌。其诗不多,而恬淡古雅,自然流露。他教人学习,必先解释古文,加以注解。县人从前没有读《说文》、《
尔雅》的,有之自杨峒始。“其丧葬用儒礼,学者尤称之。”
杨峒喜欢结交当时名士,质疑问难,与朋友书信往来不断。来
青州市任职的地方官吏,无不折节下交,对杨峒礼遇有加。
益都知县钱唐人周嘉,是个儒吏,欲刻印
于钦的《
齐乘》,同时考证其误,草创未就而病重,杨峒最终帮其完成,却不空属其名。武功人
张玉树先生至青任
知府,“闻书岩公名,亲拜会。暇则延入署中,多所商酌。并令主书院讲席,以其尊人墓志相。”因初稿未叙述他们之间的交情,张玉树说:“弟与先生交谊恳挚,缘何志中不将此一段情节叙入?似有见外之意矣。”请求商量再改一改。
汝阳县人李照刚到
青州市任知府,“即与书岩公定交,并延入署中,教其五子宝田、应田、应曾、应槐、应榴,并请主书院讲席。”书岩公学问之厚、声望之高、受人敬重可见一斑。
杨峒任松林书院山长期间,对贫困子弟教诲之、饮食之,“从学数百辈,负无遥途”,求学者慕名而来,达数百人,不论路途远近。《邑先辈纪略》也中说“从学者甚众,食中式者累累其人”。名声显者仅举数人:
弟子
杨绍基,字履亭,杨峒之侄。“状丰伟,精厉廉悍,幼从
叔父峒受书,故学有根。”
爱新觉罗·颙琰三年中举,曾任
永康市县县令、河南
南召县县县令等职,南召瘠邑,绍基以慈爱安静为治,赈济灾民,百姓乐之;捕捉盗贼,远近称快。
咸丰八年卒,年八十五。补编《益都先正诗丛抄》等。子杨滇,好吟诗,尤留心邑中文献,著有《邑先辈纪略》等书。
弟子李章甫,字冕堂,号警园,藏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
李文藻之侄,性慷慨,身长而黑,面麻声洪,嘉庆癸酉(十八年)
举人,选
高密市教谕,卒于任所。
弟子李容,对恩师杨峒感情极深,恩师去世后写诗纪念。他沉潜博览,家境贫寒,曾借读于藏书家,研精深思,不为涉猎之学。心有所思,随手札记之。性喜山水,凡境内名胜,不论远近,无不游览。尝厌恶世俗喧嚣,携《离骚》一书于
云门山,读之数日不返。幼年即工于写诗,至老不衰。此外,嗜棋与酒,与人对奕,至忘寝食,故时人谓“南宫有三好”云。有《松涛轩诗草》传世。
杨峒弟子还有田姚、刘鲁,皆贡生(封建科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挑选府、州、县
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时文颇清新奇特。与当时名人鲁增、
姚维藩齐名,当时有“田姚刘鲁”四先生之称,二人名作四人姓,甚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