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堂
始于明朝的宫殿名
同道堂,宫殿名。清宫和御苑中以同道堂命名的殿堂共有两处,一处在故宫内,即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寿安宫的后殿;一处在圆明园内。前者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咸福宫同期建成,清沿明旧,仍名曰同道堂。
简介
同道堂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与咸福宫同期建成,清代沿用明代旧制,名曰同道堂。同道堂为清朝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以及爱新觉罗·奕詝守孝之处,内部至今仍保存着清代的遗迹。明间正中有咸丰御笔“襄赞壼仪”匾,东次间北墙上悬挂“译经萃室”匾,东次间东墙上有咸丰元年(1851年)奕訢书写的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横幅。此外,各开间的槅扇上均有当时亲王、大学士以及军机大臣们题写诗句或绘画小品的槅扇心。同道堂东尽间东侧墙上挂有咸丰帝守孝时所刻的“克敬居”楠木匾额,刻楷书满、文言文,填青(蓝)色。咸丰帝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避难热河,由此处撤离。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曾在此处小憩。同治以后同道堂不再有人居住。
格局
殿面阔5间,黄色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梁枋饰以龙凤和玺彩画。前檐明间安槅扇门、帘架,左右两次间为槛墙、支摘窗,后檐墙不开窗。室内前后檐柱间均安装落地罩,罩内有木炕,地面铺为方砖,顶棚为白樘篦子糊纸。
殿东西有耳房各3间,卷棚硬山顶,耳房前隔有小院。同道堂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与寿安宫、同道堂围合成一个狭长的小庭院,庭院东南有一座井亭。堂前台阶两侧各有二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熏炉、神兽等。
用途
关于同道堂的使用,朱家溍先生在《咸福宫的使用》一文中有详细的考证。文章引《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五:“咸福宫后殿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滋德含嘉’。东室高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琴德’。西室高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画禅室’”。由此推断乾隆时期同道堂作为咸福宫后殿,一度曾作为皇帝偶尔起居的住所。
“同道堂”匾额、明间正中的“襄赞仪”、东次间的“译经粹室”、东尽间的“克敬居”诸匾皆为咸丰御笔。根据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起居注”记载:“己巳,上在寿安宫后殿传膳”、“诣圆明园”、“启銮幸木兰”等语,可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前夕,爱新觉罗·奕詝曾在同道堂传膳,并已经决定赴避暑山庄。
同道堂在晚清时期曾作为皮衣库使用。现为宫廷生活原状式陈列。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格局
用途
参考资料